王遠卿
壓強、密度、浮力、機械效率等力學知識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內容.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力學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靈活引入課題,誘導學生思考
1.故事引入法.初中生喜歡有趣的故事,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以故事引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例如,在講“浮力”時,教師可以講解阿基米德幫助國土檢測王冠的故事,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復習回顧法.物理知識結構是呈螺旋上升的,前后知識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前經驗”,在回顧舊知的同時引入新知的學習.例如,在講“功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復習功的定義、做功的要素、功的計算公式,并提出問題:兩同學將同一物體從一樓搬至四樓,高度相同,所用時間不同,學生所做的功一樣多嗎?做功一樣快嗎?由此,使學生明白做功的多少與快慢不一樣,從而引出功率的概念.
3.問題引入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例如,在講“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下滑,小車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由于水平面材料不同,小車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小車為什么停下來?小車在毛巾上,還是在木板上滑行時間長?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學生在自主思考、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獲得結論:表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變化也越小,小車前進得越遠.
4.多媒體誘導法.多媒體具有形象直觀、交互性強的特點,能運用視頻、動畫等動態(tài)地呈現(xiàn)事物的變化過程.例如,在講“物體的浮沉條件”時,教師可以播放輪船自由航行,潛水艇自由上浮、下潛,以及熱氣球上升場景的視頻,將學生置于真實的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到浮沉現(xiàn)象存在于生活中.然后提出問題:物體的浮沉條件是怎樣的呢?這樣,既引入新課的學習,又使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展開思考.
二、關注教學過程,處理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傳輸,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在活動中獲得體驗,并對知識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從而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例如,在講“力 彈力”時,學生對力的大小沒有概念,教師可以變講授為感知、體驗,讓學生托起2個雞蛋,讓學生感受1N的大小,拿起一塊磚,感受20N的大小.讓學生觀察彈簧秤,看看彈簧秤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單位的?彈簧秤上最大刻度值是多少?彈簧稱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通過觀察,學生知道彈簧秤的量程、最小刻度值.這樣,學生經歷觀察、稱量、發(fā)現(xiàn)、思考、歸納的過程,使知識的學習變得豐富有趣.
三、以情優(yōu)教,構建積極情感
1.挖掘教材蘊涵的情感.物理學科,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使我們體會到物理知識研究的范圍之廣,大到天體運動,小到粒子運動,都屬于物理學研究的范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之美,引領學生感悟物理之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以物理學史熏陶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物理學史知識,對學生開展人文教育.例如,在講“壓強”時,教師可以介紹物理學家帕斯卡的故事;在講“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可以介紹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過程.這樣,以科學家的故事,激勵學生不斷努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3.要關愛學生.一個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投入自己的情感,關愛學生,理解學生,與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
四、重視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例如,在講“氣體的壓強”時,為測定大氣壓的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實驗:將注射器活塞推至底端,排盡筒內的空氣,并用一個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用細尼龍繩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頸部,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動注射器筒.當活塞剛開始滑動時,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然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計算大氣壓強的值.雖然這樣測定大氣壓的值不精確,但是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
總之,在初中物理力學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引入課題,處理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構建積極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