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葉田田
《蒙娜麗莎》是文藝復(fù)興時期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著作,在西方畫壇的地位很高,特別是在人物肖像畫這塊。為何這么一幅人物畫會享有如此高的聲譽呢?難道是宥于作者達·芬奇的大名?抑或是畫中人的美貌和地位?當然都不是,這幅畫無論是外在的技法畫工,還是其透露出內(nèi)在的大膽的思想精神,都堪稱無與倫比,屬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作。
作家達·芬奇所處的時代是中世紀末期文藝復(fù)興之始,在他之前幾乎所有的肖像畫都是以神為表現(xiàn)對象,帶光圈的圣母像,基督受難圖,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圖,等等。在封建教會的統(tǒng)治下,神是第一位的,人只能可憐地匍匐在它的腳下。達·芬奇不屑于這些思想,他要表現(xiàn)人的獨立與偉大,通過畫作《蒙娜麗莎》,他做到了這一點。首先,畫作的主題是現(xiàn)實中活生生的人,是當時弗羅倫薩一個銀行家的24歲漂亮的剛剛喪失愛女的妻子,頭上沒有神人的光圈,并且是正面的半身像,打破了中世紀只畫側(cè)身和只到胸部以上的常規(guī);其次,在蒙娜麗莎的身后是朦朦朧朧的自然美景,把人置身于天地自然之間,表現(xiàn)人的主體地位,一改中世紀人的渺小形象。
在技法上,達·芬奇運用了解剖學(xué)的知識和空氣透視法。對解剖學(xué)的研究之深使達·芬奇能把人物的骨骼肌肉了然于胸,在微笑的一剎那,她的臉部肌肉應(yīng)是怎樣的,這種精確的瞬間他都抓住了,給人像照片一樣的真實感。背后模糊的自然景觀更加襯托出這種精確的描寫,使蒙娜麗莎的形象更優(yōu)美、逼真。蒙娜麗莎的左手邊景觀低,右手邊高,突出了人物的動態(tài)感,站在她面前,不論是哪個角度她都微笑著注視你。更加奇特的是,據(jù)說她的神秘的微笑真的很神秘,心情愉快的人看她,她的笑是愉悅的;心情糟糕的人看她,仿佛她的笑也是憂郁悲傷的。 (摘自蓮葉天天的博客,有改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