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周期來臨了嗎
更多內容掃這里
進入2017年以來,人們對中國經濟走勢的判斷出現了明顯分歧。有學者認為,隨著全球經濟的回穩(wěn)和中國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和理念逐漸得到認同,中國經濟逐漸走入了新平臺、新周期;另有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尚處于“黎明前的黑暗”,新周期有隱約的光芒,但并未完全確立,還需要更多的耐心加以觀察;但也有學者認為,沒有重大的改革和出色的創(chuàng)新動能,中國經濟就難以進入新周期,目前做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周期的的判斷顯得蒼白。那么,中國經濟真地進入新周期了嗎?新周期和舊周期相比又具有哪些特點,展現出哪些創(chuàng)新和體制活力?政策上又該如何加以支持?
鐘 偉《中國外匯》副主編
邱曉華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何帆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海上絲路研究中心主任
鐘偉: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多項指標呈現回暖向好態(tài)勢,出乎此前部分觀點的意料,也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的當下和未來充滿期待。那么,中國經濟當前究竟處于一個怎樣的態(tài)勢?上半年多項宏觀經濟數據的好轉原因何在?是宏觀調控的階段性成效,還是預示著中國經濟正在逐步進入新階段或新周期?
邱曉華:2010年以來的這一輪中國經濟下行周期正在接近尾聲,新的周期正在向我們走來。甚至可以大膽地預測,新的周期將在2018年下半年開啟,而且這個周期更多是新歷史階段性的周期。可以說,中國經濟正站在一個新階段的歷史起點上,理由有如下幾點。
一是當前先行指標出現趨穩(wěn)向好的轉變。從采購經理人指數到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從發(fā)電量到貨運量,以及信貸的投放量,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變化趨勢。這意味著,市場的景氣度在逐步提升。二是中國經濟運行的軌跡趨向平穩(wěn)。去年前三季度的增速都是6.7%,四季度為6.8%;今年一季度為6.9%,二季度為6.9%,三季度我想也不會低于6.8%。三是可以看到新經濟能量在放大,且在對沖舊經濟減緩所帶來的經濟波動影響。高端制造業(yè),以及各種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都在以兩位數的高增長率成長。四是可以看到世界經濟正在復蘇,中國今年以來的對外經濟也有所向好,出口上半年實現了15%的增長。五是政策周期也在逐步微調,顯示政策當局對中國經濟短期波動的擔憂度有所下降。六是新的政治周期已經開啟,預計未來這一輪新的政治周期將把治理不作為、懶政、惰政等現象作為重點工作。政治周期與經濟周期的配合,預示著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新周期正在向我們走來。
何帆:上半年中國經濟的數據比大家預期的要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正處于一個回調的時間點。此輪回調大概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并到今年上半年結束。導致回調的原因是存貨投資的增加。其中,在去年國家大力推進“去產能”之后,煤炭、鋼鐵等原材料價格開始上漲,下游的企業(yè)為應對將來的成本壓力要補充庫存。這是存貨投資增加的主要原因。
不過,此輪回調在上半年已經結束。這是因為:第一,主動的補庫存不可能永遠持續(xù)下去。第二,消費在短時間內很難起得來。第三,進出口方面,美國政府還在搞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仍在發(fā)酵。第四,投資方面,政府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的力度也不會像原來那么大,且唯一值得期待的企業(yè)投資,也不會起來得太快。首先,不是所有企業(yè)的利潤都在增加?,F在盈利增加的那部分企業(yè),基本上都是國有大中型的上游企業(yè),而上游企業(yè)利潤的增加,反而可能會侵蝕到下游企業(yè)的利潤?,F在PPI反彈的速度很快,但CPI并沒有起來,也說明了這一點。目前企業(yè)利潤的回升更多與供給側改革相關。第五,即使是投資增加了,經濟也不一定會實現高增長。人們往往會混淆固定資產投資和固定資產形成這兩個概念,而GDP到底增長沒增長,主要看固定資產形成。最近幾年,固定資產投資和形成之間的差距在逐漸拉大。因此,整體來看,現在中國經濟仍處在L型走勢的底端,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還未出現,新周期并沒有到來。
鐘偉:新周期是相對舊周期而言的。那么,新、舊周期之間有什么顯而易見的差異?中國經濟當下呈現出怎樣的特點?是否已體現出和以前的增長路徑及模式的差異?
邱曉華:中國經濟即將開啟的新周期將不同于以往大干快干、粗放發(fā)展、破壞環(huán)境、損害民眾福祉的舊模式,也有別于以往通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債務來追求高增長的舊周期。新周期將更多以提質增效、美化環(huán)境、增進民眾福祉為重點,并將成為一個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綠色發(fā)展、開放發(fā)展、共享發(fā)展為主旋律的嶄新周期。隨著中國自身消費的不斷升級,隨著政府職能的不斷轉變,可以預期,新一輪的發(fā)展周期即將展現在我們面前。
何帆:從對傳統(tǒng)的支撐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的情況進行分析,第一,投資方面,由于資金供給受到限制,過去那樣通過基建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情況將不會出現,基建投資的機會已經沒有原來那么多了。過去地方投資主要是通過銀行借款以及地方融資平臺來融資,但現在中央對地方債務越來越重視,控制也越來越嚴格。此外,民間固定投資也沒有特別的投資需求。第二,出口方面,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出口難有大的提升。第三,消費方面,其一直比較穩(wěn)定,且耐用品的消費相對飽和。雖然以后可能會逐漸升級換代,但也不會像以前從無到有那樣增長得那么快。也就是說,當前缺少一個新量級的耐用品消費。未來關鍵要看服務業(yè)的供給側改革能不能到位。目前,健康、醫(yī)療、養(yǎng)老這些需求都很大,但是供給跟不上,因此壓制了對這部分服務品的消費。
鐘偉:人們總是愿意將周期和改革、周期和調控結合起來討論。許多觀點傾向于認為,只有深度的體制改革或者技術創(chuàng)新,才能帶來新周期;同時認為,財政和貨幣政策等宏觀調控措施通常不能導致經濟的周期性變化。兩位對此持何觀點?當前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動態(tài)是否與中國經濟的周期性有關?
邱曉華:之所以說中國經濟正站在新周期的歷史起點上,是因為有以下幾點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支持。第一,我們看到了十八大以來在整個政治領域里所確立起來的政治新生態(tài),即要有規(guī)矩、有秩序,不能無規(guī)矩、無秩序。第二,我們看到了對外開放的創(chuàng)新:以“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主要內容,以人民幣國際化作為一條主線,以自貿區(qū)建設作為制度安排。第三,我們看到了新的技術革命正在興起新的浪潮,即以智能化、互聯(lián)網+、+互聯(lián)網、生物經濟等為引領的技術革命,正在開啟新的征程。
宏觀調控政策方面,可以看到,政策取向也在逐步微調。今年政策取向經歷了由適度中性轉變?yōu)檫m度偏緊,再到適度中性的過程。其背后反映了決策者對短期經濟波動的擔憂度下降。我們不再擔憂短期經濟還會發(fā)生大的波動,而是關注中長期中國經濟有哪些風險需要化解,比如債務風險、金融風險等。所以從政策取向微調的信號中,也看到了經濟周期有可能會發(fā)生變化。
何帆:如果不能真正釋放出改革紅利,經濟新周期是無從談起的。當前貨幣政策的表述變?yōu)椤胺€(wěn)健”,主要強調的是我們要保持現在的趨勢,不能突然收緊?,F在很多企業(yè)本來就有“融資難”的問題,一旦收緊貨幣政策,經濟可能會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但是,貨幣當局也沒有意愿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中性”比“穩(wěn)健”要稍溫和一點,從“中性”轉為“穩(wěn)健”,意味著貨幣當局現在更強調穩(wěn)。此外,“穩(wěn)健”還有一個含義,就是不僅僅要關注宏觀經濟政策的穩(wěn),還要把防范金融風險落實到政策里。穩(wěn)健的政策也是在提醒我們,要進一步警惕潛在的金融風險。
鐘偉:對于中國經濟而言,無論其是否進入新周期,未來都會面臨許多內外部的風險與挑戰(zhàn)。那么,中國經濟接下來的走勢將如何演繹?為了穩(wěn)固上半年經濟的向好趨勢,或者為了使得新周期更為明朗化,兩位認為,未來需要怎樣的政策配套和市場激勵?
邱曉華:中國要實現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跨越,既要注意應對推進經濟轉型升級進程中遇到的各種矛盾,也要注意應對來自更具不確定性的國際局勢帶來的種種挑戰(zhàn)。就保持國內經濟平穩(wěn)發(fā)展而言,需要更加關注以下幾點。
第一,強化三個“尊重”,即尊重市場規(guī)律、尊重企業(yè)家、尊重人才。一是要加快市場體系建設,完善市場機制,消除市場分割,打破行業(yè)壟斷,凈化市場環(huán)境;二是要進一步落實中央保護產權的政策要求,盡快將其納入法治化軌道,尊重企業(yè)家的首創(chuàng)精神;三是要加快教育制度改革,大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同時尊重知識和創(chuàng)造,讓人才可以分享知識和創(chuàng)造的成果。
第二,貫徹“三個堅持”,即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首先,當今世界,發(fā)展還是主流。中國不能落后,要引導社會各界把主要精力放在一心一意謀劃發(fā)展上。為此,要提振發(fā)展信心、強化發(fā)展決心。應該圍繞產業(yè)結構、企業(yè)結構、所有制結構、區(qū)域結構、城鄉(xiāng)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主要環(huán)節(jié)進行調整優(yōu)化,深化各項改革,切實把全面改革的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要增強改革的緊迫感,為結構調整和優(yōu)化提供可靠的體制機制保障。
第三,挖掘“三大潛能”,即挖掘國內市場潛能、投資需求潛能及公共產品和服務潛能。就國內市場潛能來說,應大力發(fā)展以大健康和養(yǎng)老為主的“白色經濟”,圍繞滿足女性、兒童消費需求的“紅色經濟”,以及圍繞生態(tài)環(huán)保的“綠色經濟”;同時,也要適當發(fā)展?jié)M足日益富裕起來的高收入群體金融服務需求的“金色經濟”。在挖掘公共產品與服務潛能方面,應加大對國防、外交、教育、醫(yī)療、文化、社會保障、住房等特殊產品的投資力度,提升這些公共產品與服務的供給能力;同時,要大力推進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透明化,消除歧視,杜絕暗箱操作。
何帆:中國經濟當前還處在L型走勢的底端。預計下半年的中國經濟總體上將會比較平穩(wěn),因為目前還未看到一些迫在眉睫的風險。不過,今年經濟運行可能“前高后低”,預計下半年經濟下行的壓力會有所加大。這主要是因為主動的補庫存不可能永遠持續(xù)下去。如果企業(yè)投資無法提升的話,穩(wěn)定經濟增速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關鍵在于今后是否有新的改革舉措推出。如果不能真正釋放改革紅利,可能會進一步拖累投資,影響經濟增速。
鐘偉:謝謝兩位的精彩討論。對于中國經濟是否已經進入新周期、新平臺,不少人仍然心存疑問。我們應當看到,以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為特點的新發(fā)展理念正在逐步確立,地產和金融不再是唱主角的產業(yè),舉債和發(fā)鈔不再是宏觀調控的主調。人們對中國經濟的新周期、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改革開放的新局面,有著日益強烈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