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智橋胡同又聞燕呢喃
今年9月,西城區(qū)新增一條步行街——廣內(nèi)街道達智橋胡同。達智橋胡同東起宣武門外大街,西至校場五條。從宣外大街東口走進達智橋胡同,黑底金字的牌樓和地面突出的“達智橋胡同”石刻字樣分外顯眼。這條新增的步行街有兩個口,如今各有安保人員24小時執(zhí)勤,保證人流通暢。長近200米的胡同中,兩旁的民居都是清一色的民國風格,青磚灰瓦。而每隔十幾米,就有一個影壁矗立在道旁,地面則是方磚鋪成。胡同的寬度幾乎能夠容納兩輛汽車錯身。改為“步行街”后,這里就不再允許汽車進入和停放。但由于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步行街,平時還是允許自行車穿行,一旦有居民搬家、生病,特殊服務車輛也允許進入。不同于大柵欄的繁華熱鬧,區(qū)別于煙袋斜街的商鋪林立,達智橋更適合漫步,細細品味胡同的別樣風情。尋個秋高氣爽的好日子,邀上三五好友一起,來達智橋胡同逛逛吧!乘坐地鐵2號線到宣武門站下車即是。
一條不到200米長的胡同,不僅承載著尋常百姓的市井生活,更是一條清晰的文化脈絡,從東到西,然后往北延伸開去,串起了楊椒山祠、沈家本故居、太原會館等10多處歷史遺跡。
清朝以前,達智橋胡同所在地本不是胡同,僅是一條河溝。這條河溝由西向東流淌,與從宣武門向南流的河溝匯合在一起,在兩溝匯合處建有一座小橋。清初時這里曾經(jīng)駐扎著滿蒙的旗兵,因當時的漢人將蒙古人稱為“韃子”,附近居民就將此橋稱為“韃子橋”。這一地區(qū)也就叫了韃子橋。后來河溝被填平形成了胡同,胡同也因橋得名為“韃子橋胡同”。1912年后胡同名雅化為“達智橋”。1965年北京整頓地名時,正式定稱為達智橋胡同。
中國歷史上達智橋胡同有兩位名人和此地有關。一位是明代忠烈之士楊繼盛,另一位是維新運動的領袖康有為。
南側十二、十四號的松筠庵,就是楊繼盛(椒山)的故居。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河北容城人,明嘉靖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當時正是嚴嵩專權,楊繼盛對嚴嵩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于是彈劾嚴嵩,歷數(shù)嚴嵩五奸十大罪,觸怒嚴嵩。于是,被嚴嵩誣陷下獄,受盡酷刑,入獄三年終被殺害。臨刑前他從容賦詩,天下傳誦。椒山的夫人張氏,曾上書愿代椒山死,但是這一申請未予通報,在椒山遇難之日,張氏竟于同時自縊。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為紀念楊椒山,胡季堂先生主持在他故居內(nèi)立祠堂。據(jù)《京師坊巷志稿》引《嘯亭雜錄》:“松鶴(應為筠)庵在宣武門外響閘,乾隆丁未胡司寇季堂會諸僚友,醵金立祠,繪公像及同事諸公神位。有古槐一株……”故居的西南角有亭子,為楊椒山所寫的“諫草亭”。松筠意為松樹和竹子。《禮記·禮器》有:“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焙笠浴八审蕖北扔鞴?jié)操堅貞。這里留下許多近代史名人的足跡,如楊度、張伯駒、徐謙諸人。1984年,松筠庵被北京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在達智橋胡同的北側、松筠庵的斜對面,是嵩云草堂。據(jù)悉,嵩云草堂是道光年間河南顯宦袁甲三創(chuàng)建的。它曾是晚清時期河南在京的最大會館,它曾是公車上書時各省舉子的聚會地,它也曾是康有為保國會的重要活動場所,后來袁世凱進京時曾經(jīng)居住在嵩云草堂內(nèi)。清末民初,旅京豫人為解決子女就讀問題,曾將嵩云草堂辟為河南公立旅京豫學堂以后,學校更名為京兆私立河南中學,1928年河南中學改名為北平市私立嵩云中學。解放后,嵩云中學與燕冀中學合并為北京市第十四中學。幾經(jīng)變遷后,嵩云草堂便沒了蹤跡。
時光荏苒,百年光陰悄悄流過,達智橋胡同也改變了模樣,但曾經(jīng)在這里發(fā)生過的故事,卻深深留在了歷史的記憶里。
冰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