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均香
【摘要】 目的 探討紅藍光照射治療痤瘡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 58例痤瘡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29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復方氯霉素酊溶液進行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紅藍光照射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中治愈15例, 顯效6例, 好轉6例, 無效2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患者中治愈7例, 顯效8例, 好轉6例, 無效8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72.41%;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痤瘡綜合分級系統(tǒng)(GAGS)綜合評分為(7.81±2.19)分, 對照組患者為(14.18±4.25)分, 觀察組GAGS綜合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痤瘡患者臨床治療中使用紅藍光照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癥, 且復發(fā)率小, 不良反應少,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紅藍光照射;痤瘡;臨床療效;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0.050
痤瘡是毛囊皮脂腺單位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 在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 發(fā)病群體通常為青春期少年, 對患者正常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1]。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5年1月~
2017年3月收治的58例痤瘡患者, 就紅藍光照射治療痤瘡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進行具體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58例痤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2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3例, 女16例, 年齡最大37歲, 最小12歲, 平均年齡(22.17±3.78)歲, 病程2個月~
4年, 平均病程(2.03±1.21)年。對照組患者中男12例, 女17例, 年齡最大36歲, 最小11歲, 平均年齡(23.01±4.62)歲, 病程3個月~4年, 平均病程(2.21±1.30)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與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使用非藥性香皂清洗面部, 予以對照組患者復方氯霉素酊溶液進行治療, 將復方氯霉素酊溶液均勻涂于患處, 2次/d, 早晚各用1次, 連續(xù)治療1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紅藍光照射治療, 使用Carnation-87C光子治療儀[2], 將LED作為光源, 光源中藍光波長為(410±10)nm, 輸出強度為40 mW/cm2, 將標準劑量設定49 J/cm2;紅光波長為(635±5)nm, 輸出強度為105 mW/cm2, 將標準劑量設定124 J/cm2。將儀器光板與患者皮膚的距離設定為3 cm左右, 對患者進行紅藍光交替治療, 治療時間以20 min/次為宜, 每周進行2次, 持續(xù)治療1個月。
1. 3 觀察指標及評判標準 使用GAGS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進行綜合評價, 將患者痤瘡嚴重程度分為4個等級[3]。輕度痤瘡:患者面部皮膚出現(xiàn)粉刺, 但并不明顯;中度痤瘡:患者面部皮膚出現(xiàn)粉刺與皮疹;重度痤瘡:患者面部皮膚出現(xiàn)粉刺、皮疹與膿皰, 且觸碰時會產生疼痛;極重痤瘡:患者面部皮膚出現(xiàn)多個粉刺、皮疹與膿皰, 且觸碰伴有劇烈疼痛。使用GAGS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病情改善進行綜合評分, 病情改善率=(治療前GAGS綜合評分-治療后GAGS綜合評分)/治療前GAGS綜合評分×100%。療效評定標準[4]:若患者病情改善程度>90%, 則說明病情得到治愈;若患者病情改善程度>60%, 則說明患者治療顯效;若患者病情改善程度>20%, 則說明與患者病情有所好轉;若患者病情改善程度<20%, 則說明治療對患者無效??傆行?(治愈+顯效+好轉)/總例數(shù)×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中治愈15例, 顯效6例, 好轉6例, 無效2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患者中治愈7例, 顯效8例, 好轉6例, 無效8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72.41%;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5, P=0.000<0.05 )。
2. 2 兩組患者治療后GAGS綜合評分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GAGS綜合評分為(7.81±2.19)分, 對照組患者為(14.18±
4.25)分, 觀察組GAGS綜合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17, P=0.004<0.05)。
3 討論
患者痤瘡產生主要與皮脂分泌過多、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細菌感染以及炎癥反應等原因有關[5]。該病多發(fā)于青少年, 青春期時機體內雄激素分泌程度逐漸升高, 促使患者皮脂腺發(fā)育并并產生、積累大量皮脂[6]。皮脂的角質化造成導管排泄堵塞, 從而使皮脂排出困難, 形成角質栓(微粉刺)[7]。毛囊中以痤瘡丙酸桿菌為主的大量微生物進行繁殖, 痤瘡丙酸桿菌脂酶可對皮脂進行分解, 生成游離脂肪酸, 游離脂肪酸趨化炎癥細胞與介質, 使患者炎癥癥狀加重[8]。
針對痤瘡通常選取藥物進行治療, 如外用藥物維A酸乳膏、阿達帕林凝膠、他扎羅汀凝膠等;口服藥物米諾環(huán)素、多西環(huán)素等[9]。但傳統(tǒng)的藥物治療方式對患者病情改善程度并不明顯, 且治療緩慢, 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近幾年來, 本院使用紅藍光照射[藍光波長為(410±10)nm, 紅光波長為(635±5)nm]治療痤瘡取得了較大成效。高純度的藍光可在痤瘡丙酸桿菌內源得到激活從而產生毒性環(huán)境, 徹底殺死痤瘡丙酸桿菌。除此之外, 藍光還能阻礙痤瘡丙桿菌內的跨膜質子流入, 調節(jié)細胞內pH值消滅細菌。紅光能抑制痤瘡疾病加重, 產生紅斑反應, 同時刺激纖維細胞, 促使其增生, 對患者皮膚產生修復作用[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中治愈15例, 顯效6例, 好轉6例, 無效2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患者中治愈7例, 顯效8例, 好轉6例, 無效8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72.41%;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GAGS綜合評分為(7.81±2.19)分, 對照組患者為(14.18±4.25)分, 觀察組GAGS綜合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痤瘡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使用紅藍光照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癥, 且復發(fā)率小, 不良反應少,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邵燕磊, 王蕾. 紅藍光照射治療痤瘡110例.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2, 11(2):104-105.
[2] 劉清. 中藥聯(lián)合紅藍光照射治療痤瘡49例療效觀察. 北京中醫(yī), 2006, 25(10):607-608.
[3] 李艷艷. 紅藍光照射治療痤瘡的臨床療效. 母嬰世界, 2016(14):
52.
[4] 王珍, 陳潔彬, 李穎, 等. 果酸換膚治療聯(lián)合LED紅藍光照射治療痤瘡的臨床療效觀察. 醫(y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5(4):
167.
[5] 汪黔蜀, 楊登科. 中藥內服與紅藍光照射治療痤瘡40例療效觀察. 皮膚病與性病, 2012, 34(5):277.
[6] 籍紅, 鄭玲玲. 紅藍光聯(lián)合阿達帕林治療輕中度痤瘡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2, 11(1):36-37.
[7] 陳俊, 李玉良, 陳菁, 等. 紅藍光交替照射聯(lián)合藥物治療痤瘡療效觀察.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4, 13(3):178-179.
[8] 徐晶晶, 藍善輝, 趙志煉, 等. 紅藍光交替照射聯(lián)合中藥口服制劑治療尋常痤瘡療效觀察. 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4(4):734-736.
[9] 范麗英. 紅藍光交替照射聯(lián)合中藥面膜治療尋常型痤瘡的療效觀察. 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5, 12(5):57-58.
[10] 霍亞蘭, 蔡華, 穆道鳴. 紅藍光交替照射聯(lián)合丹參酮治療面部尋常痤瘡療效觀察.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15(9):573.
[收稿日期:2017-06-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