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春
【摘要】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最重要的是要抓好課堂教學。強化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吸引力,首先要把課備好,重在研究教材和學生;其次要把課上好,重在營造以人為本的教學氛圍,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要延伸課堂,重在引導學生課后練習,進行科學評價、教學反思和教育研究。
【關鍵詞】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吸引力;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大學語文是高等學校一門具有深厚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的公共課。對大學生來說,學好中國語文的基本知識,強化文學鑒賞能力,提升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些決定了大學語文是高校學科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對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大學語文教學的整體狀況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為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吸引力不夠,學生對上大學語文課興趣不高。把握大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把學生吸引到大學語文教學課堂上來,讓學生學有所獲、教師教有所得,強化大學語文的吸引力,促進大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建設,是擺在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認真?zhèn)湔n
課堂教學是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載體。提高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充分發(fā)揮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是提高大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核心所在。高明的軍事家在打仗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樣,高質量的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賴以充分的備課。
(一)把握學生的情況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到東西、培養(yǎng)能力,首先要對學生本身的基本情況予以了解和把握,這是備課的基本前提和保證條件。語文教師要通過與學生直接溝通或通過其他教師等渠道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重點要了解學生原有的學習情況,比如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如何、學習方法的掌握狀況以及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狀況等,并且要分析背后的原因,比如家庭、社會、學校、個人等,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特別要關注那些個性強的學生,他們在學生中有感召力,如果他們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則會影響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語文學習。對這部分學生,要抓關鍵和少數,努力把他們引到正常的語文學習軌道上來,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吃透教材
教學離不開教材,有好的教材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吸引力,要選擇適合教師教、學生學的優(yōu)質教材。要鼓勵教師自編教材,提高教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了好的教材,還要認真鉆研,善于發(fā)掘,實現教材的高效優(yōu)質利用。吃透教材,就要結合學生實際,對教學大綱、教科書、參考書等進行整合,使教學內容能更好地呈現給學生。
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古代,講究師道尊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形成并非人格的差異,而是知識、經驗和年齡的不同,教師和學生具有平等的人格,因此教學過程也應該貫穿平等交流的主題。大學生已具備很強的認知能力,根據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我們可以認定,大學生對尊重的需要已越來越看重。在此情況下,營造以人為本的教學氛圍,就應該尊重學生,以此為基礎,構建新型的和諧師生關系。第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凡是學生,皆需愛,不管是否調皮,是否學習認真,是否成績優(yōu)異,都要平等待之,保持一顆真誠的心。第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秉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體,尊重他們的這種個性,就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征,站在大學生的角度,多學習批評和表揚藝術,用心靈感染心靈,用人格激發(fā)人格,讓大學生接受批評而不逆反、不無動于衷,聽到表揚而更加思不足、更加奮進。
三、延伸課堂教學
就教學的整個過程而言,課堂教學只是重要的一環(huán),而不是全部。課堂教學結束,并不意味教學的真正結束。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還要在課堂教學結束后不懈努力。
(一)課后練習不可少
當教師走下講臺,課堂教學本身就宣告完成了,但隨后就要引導學生的課后學習。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做好一件事,通常需要反復練習,方能見效。教師課后要幫助學生進行恰當的練習,從而不斷強化課堂教學的后續(xù)效果。課堂教學是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進行的,高明的教師總是在課后拓展空間、延伸時間,引導學生再次復習課堂的教學內容,對重點和難點進行再審視、再把握、再深化。這是一個鞏固的過程,也是一個提升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打通下節(jié)課、承上啟下的過程。
(二)進行科學評價
首先,科學的評價應該是多元化的評價。評價面向的是所有的學生,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生命體構成所有的學生,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存在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因此,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能反映這種差異的評價標準,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才不是一個模子里倒出來的,也更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其次,科學的評價應該是方式適合學生的評價。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一張試卷,一個分數,雖然在歷史上起到過一定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局限性是很大的。時代在變化,創(chuàng)新成為社會潮流,要著眼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將學生的日常表現、成長過程與考試成績同時納入評價體系,這樣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價才更具有科學性。再次,科學的評價應該是主體多樣的評價。不僅教師參與評價,也要吸收學生參與評價,甚至引進社會力量參與評價,主要有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相評價、教師評價、社會評價,這樣能有效促進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關系改善,強化評價的可信度。
參考文獻
[1]陳洪.在改革中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7(3).
[2]馮濤.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淺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