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河
摘要:本文對板塊模型展開了歸類分析,希望能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幫助。
關(guān)鍵詞:物理教學;板塊模型;歸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8-0124
板塊模型是高中物理中最常見最經(jīng)典的力學模型,通常要涉及力學中幾乎所有重要的知識點:物體的受力分析、運動分析、運動學規(guī)律、牛頓運動定律、臨界問題、動量定理、動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綜合性強,能力要求高,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多,是各地統(tǒng)考和高考考查的熱點模型。本文就板塊模型歸類分析(只討論地面光滑的情況)。
注:本文的外力是指除摩擦力以外的力
一、板塊不受外力
1. 物塊以初速度v0滑上木板,設物塊質(zhì)量為m,木板質(zhì)量為M,板塊間動摩擦因數(shù)為μ,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木板足夠長。
對m、M受力分析如圖:
可知,m減速,a1=μg,M加速,a2=■,當速度相等后一起勻速運動,對m、M系統(tǒng),由于合外力為零,滿足動量守恒定律mv0=(m+M)v
2. 木板獲得一個初速度v0,設木板足夠長,對m、M受力分析
可見,物塊加速a1=μg,木板減速a2=■,當速度相等后一起勻速運動,由于合外力為零,滿足動量守恒定律Mv0=(m+M)v
例1.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物塊(可視為質(zhì)點),以水平速度v0 滑上原來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質(zhì)量為M的小車上,物塊與小車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小車足夠長,求:
(1)物塊從滑上小車到相對小車靜止經(jīng)歷的時間
(2)物塊相對小車滑行的距離
解:(1)對物塊和小車,滿足動量守恒,設物塊相對小車靜止時速度為v,則
mv0=(M+m)v ①
對小車由動量定理:μmgt=Mv ②
可以解得:t=■
(2)對系統(tǒng),由能量守恒定律
μmgx相=■mv02-■(M+m)v2 ③
解得,物體相對小車滑行的距離x相=■
二、板塊受外力作用
1. 力F作用在物塊上
受力分析如圖:
可見m、M都向右加速運動
①■≤■,即F≤■物塊與木板一起加速 a=■
② F>■,m、M發(fā)生相對運動
a1=■,a2=■
2. 力F作用在木板上
受力分析如圖:
可見m、M都向右加速運動
①當F≤μ(m+M)g,物塊和木板一起加速a=■,m、M間的摩擦力為靜摩擦力f1=ma=■
②F>μ(m+M)g,m、M發(fā)生相對運動,a1=μg,a2=■
例2. (2011全國一卷21題)如圖,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質(zhì)量為m1的足夠長的木板,其上疊放一質(zhì)量為m2的木塊。假定木塊和木板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相等,現(xiàn)給木塊施加一隨時間t增大的水平力F=kt(k是常數(shù)),木板和木塊加速度的大小分別為a1和a2,下列反映和變化的圖線中正確的是( )
解:當F≤■時,兩個物體相對靜止,加速度相同,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
a=■=■,a∝t;
(上接第124頁)
當F> ■時,m2相對于m1運動,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
對m1:a1=■,μ、m1、m2都一定,則a1一定。
對m2:a2=■=■,a2是t的線性函數(shù),t增大,a2增大。由于F隨時間增大,木塊和木板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相等,所以a2大于兩物體相對靜止時的最大加速度。故選A選項。
例3. 如圖所示,有一塊木板靜止在光滑且足夠長的水平面上,木板質(zhì)量為M=4kg,長為L=1.4m;木板右端放著一小滑塊,小滑塊質(zhì)量為m=1kg,其尺寸遠小于L。小滑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0.4(g=10m/s2)
(1)現(xiàn)用恒力F作用在木板M上,為了使得m能從M上面滑落下來,問:F大小的范圍是什么?
(2)其他條件不變,若恒力F=22.8牛頓,且始終作用在M上,最終使得m能從M上面滑落下來。問:m在M上面滑動的時間是多大?
(3)小滑塊與木板間的滑動摩擦力f=μN=μmg
小滑塊在滑動摩擦力f作用下向右勻加速運動的加速度
a1=f/m=μg=4m/s2
木板在拉力F和滑動摩擦力f作用下向右勻加速運動的加速度a2=(F-f)/M
使m能從M上面滑落下來的條件是a2>a1
即(F-f)/M>f/m解得F>μ(M+m)g=20N
(2)設m在M上滑動的時間為t,當恒力F=22.8N,木板的加速度a2=■=4.7m/s2
小滑塊在時間t內(nèi)運動位移S1=■
木板在時間t內(nèi)運動位移S2=■
因S2-S1=L
即■-■=1.4 解得t=2s
通過以上幾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分析板塊類問題時,一定要正確分析物塊與板的受力情況、運動情況。特別是物塊與木板是否相對滑動的臨界條件,仔細分析物理狀態(tài)和物理過程,運用恰當?shù)奈锢硪?guī)律進行求解,避免顧此失彼,使解題思維更加流暢。
(作者單位:甘肅省靖遠縣第二中學 730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