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燕
【摘要】新教材的變化給老師們所帶來的感悟,我相信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最明確的,要想在新課程下開展更有效的課堂教學,對教材的研讀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內(nèi)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住了新課堂的脈搏,才是在變化中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
【關鍵詞】新教材;文言文翻譯;變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根據(jù)教育部課標教材修訂工作的安排,2016年9月起我市初中語文全面進入新修訂教材實驗。新教材和舊教材相比變化是非常明顯的:第一,單元主題變化;第二,文章篇目變化達60%;第三,附錄內(nèi)容回歸“九義”教材;第四,寫作指導和實踐要求更加具體;第五,綜合性學習數(shù)量減少;第六,名著閱讀量增大,計劃性更強。除了以上顯性的變化,還有一些隱性的變化,比如文言文注釋也有一些改動,有些改動比以前合理、科學,但我認為有些還有待商榷。下面以七年級下冊教材為例,說說我的幾點看法:
一、“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之改進
新教材七年級下冊收錄了原本屬于八年級上冊的“短文兩篇”之《陋室銘》和《愛蓮說》。《陋室銘》中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描寫了陋室環(huán)境之幽雅,一直以來課下注釋對這兩句的翻譯是“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眼簾”。而新教材改成了“苔痕長到階上,使臺階變綠了,草色映入眼簾,使屋舍變青了”。我認為新教材的這種翻譯比舊教材好,大家都知道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就是要求原文字字在譯文中有著落,譯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據(jù),并且譯文的句式特點和風格都要和原文保持一致。比如詞類活用中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文言特殊句式(倒裝句、被動句等)在譯文中都要體現(xiàn)出來。意譯則是按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與原文很不相同的表達方式。作為考試,基本以直譯為主,實在難直譯時則采取意譯的手段。在這個句子中,“上”是“長到”的意思,“綠”和“青”很明顯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改動后的翻譯遵循了直譯原則,不僅字字有著落,而且譯出了使動用法。但是舊教材卻沒有遵循直譯原則,那種讓人費解的翻譯,竟然沿用了很多年。
二、“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之疑惑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兩句在新教材中的翻譯是“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一直以來,舊教材的翻譯是“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耳朵,沒有官府公文來使身體勞累”。
對比二者,區(qū)別有兩點:“耳”和“勞形”的理解發(fā)生了變化。音樂是使用聽覺的,是用耳朵聽,不悅耳的樂曲就是噪音,從字面意思理解即是擾亂了耳朵,從深層意思理解世俗的音樂即代表世俗的塵世,所以擾亂的是心境了,但是按照直譯原則,耳朵是不能解釋成“心境”的,況且在任何字典和詞典中都沒有這種解釋。同樣,“勞形”中的“勞”很明顯是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么樣”的意思,即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fā)出的,而是由賓語發(fā)出的?!靶巍敝浮靶误w”,即身體,并沒有“神”或思想的解釋。這一句的翻譯直譯出來人們都能理解,不需要采用意譯的方法。
綜上,對于“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翻譯,新教材沒有遵循直譯原則,使譯文文字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據(jù),因而我認為新教材這一處的解釋不夠合理。
三、“顛”和“酌”之“謎”
1.新教材七年級下冊24課《河中石獸》中“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的“顛”字,課下解釋是“顛倒,錯亂”,新教材的教學參考書把它解釋為“荒唐”,而舊教材課下解釋卻又是通“癲”,瘋狂?!稘h語大詞典》中對于“顛”的注解有11鐘,其中有“顛倒;倒置”一解,卻沒有“錯亂”的解釋。王逸注:顛,倒也。還有一種解釋是通“瘨(癲)”,瘋狂。元代費唐臣的《貶黃州第一折》中有“不荒唐,不顛狂,折末云陽梟首高竿上”?!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荒唐”的解釋是(思想、言行)錯誤到使人覺得奇怪的程度,對“瘋狂”的解釋是“發(fā)瘋,形容極其猖狂”。由此可見,“瘋狂”應該是“荒唐”的一種表現(xiàn),那么新教材教學參考書中“荒唐”的解釋和舊教材的“瘋狂”的解釋倒有幾分相近。下面我們再從文章內(nèi)容分析:僧人沒有推究事物的道理,沒有考慮石頭和沙子的特性,順流而下尋找石獸,講學家是“笑”著說的,很顯然這個“笑”有嘲笑的意味,在他看來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石獸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所以應該在沙里找。順流而下和“湮于沙上”這兩個方位不是顛倒、相反的關系,所以解釋成“顛倒”肯定是不合邏輯的,說他這種行為是“瘋狂”應該是合理的。而“荒唐”一解在字典中并不存在,因此按照文言文翻譯的直譯原則,我認為這里的“顛”解釋成通“癲”,意為“瘋狂”更合理。
2.新教材增加了一篇傳統(tǒng)的“新課文”《賣油翁》,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20世紀90年代的課本中有這一篇,2001年人教版和蘇教版都沒有收錄進去?!顿u油翁》的“以我酌油知之”和“徐以杓酌油瀝之”兩句中都有“酌”字,前一句的“酌”字在注釋中解釋為“舀取,這里是指倒入”。在《漢語大詞典》中有“舀取”的解釋,但是沒有“倒入”的意思,況且舀取和倒入是兩個不同的動作,這種解釋把兩種動作混為一談,非常牽強,強行帶入文意,讓教師和學生都感到迷惑?!墩f文解字》中的“酌,盛酒行觴也”,段玉裁注:“盛酒于觶中以飲人曰行觴?!彼浴白谩弊衷凇稘h語大詞典》中的解釋有“斟酒勸飲”“斟酒,飲酒”,朱彬訓纂:“酌猶斟也。”斟,即倒。因此,我認為此處的“酌”解釋成“斟,倒”更合理,而“徐以杓酌油瀝之”按照文意解釋為“舀取”是合理的。
綜上,我認為《賣油翁》的“以我酌油知之”和“徐以杓酌油瀝之”兩句中的“酌”應該屬于一詞多義,前一句應為“斟、倒”之義,后一句為“舀取”之義。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產(chǎn)生的幾點個人看法,當然,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chǎn)生都有它的優(yōu)點和缺點,需要我們每一個一線教師去感悟和思索。新教材的變化給老師們所帶來的感悟,我相信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最明確的,要想在新課程下開展更有效的課堂教學,對教材的研讀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內(nèi)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住了新課堂的脈搏,才是在變化中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