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純柱
最近,多年很少讀小說的我,竟一口氣讀完了出生于劍川,現(xiàn)居漾濞的彝族女作家姚靜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塵埃深處》(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掩卷之后,小說里面主要人物的人生遭際和諸多情節(jié),仍然久久縈繞腦際,揮之不去,難以釋懷。
一
《塵埃深處》共17萬字,收錄了作者近幾年來所創(chuàng)作的12個短篇小說。正如集子名所概括的,這些小說描寫的都是宛若“塵埃”一樣卑微、低賤、布滿大地的,屬于草根階層社會人群的生活狀態(tài)。反映的是蕓蕓眾生的人生沉浮、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這些小說的主人公或重要人物,大多是中青年女性。其中有農村婦女、下崗女職工、林場女職工、女護士,以及無業(yè)女游民等等。更多的則是鄉(xiāng)村女教師。
《塵埃深處》的女主人公,概而言之,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出身于普通百姓家庭,屬于“無背景、無后臺、無錢財”的三無人員。然而,她們又總是不安于現(xiàn)狀,一心想往高處走。由于這些處于比較弱勢狀態(tài)的女性,都深知自身的“能耐”和“力量”是有限的,僅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是難以改變自己不如意的、窘迫的處境的,欲想謀得一份相對舒適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不憑借“外力”的“幫助”和“提拔”,是無法實現(xiàn)的。于是她們就積極尋求和依附有點“權勢”的男人作階梯,以達到改變自己的命運、改善自己的處境,以及維護自己權益的目的。當然,其中也有的人,是為了攫取額外的好處或爭奪不正當的私利的。
我們或許有若干個理由,看不起這類動機不純、一心想走捷徑的女性,認為她們“沒有志氣”,“眼光短淺”、“缺乏自立、自強、自尊精神”,甚至“不講道德良心”。但深入考察,我們則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女性之所以甘于放棄自尊自愛,并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地充當依附于“權勢”或“錢財”這張“皮”上的“毛”,或處心積慮地爭當攀上“高枝”的“藤蘿”。實際上是不能完全責怪她們的,所謂不擇手段追求安逸享受的“不良”動機和心態(tài),其實背后還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現(xiàn)實根源。這就是她們所處的相對比較狹隘的生存發(fā)展空間,特別是她們大多遭遇過,或者正面臨著許多不公正的,充斥著看不見,卻明顯感受得到的潛規(guī)則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這種機會不多。選擇有限的環(huán)境里,尤其面對一系列沒有公平可言的競爭面前,由于這些女性實際上很難憑借自己的力量和正常的努力,去獲得和維護自己應有的權益。久而久之,她們自然而然地就漸漸失去了自信,進而只能轉而利用自己僅有的一點“資本”:青春、美貌、人格。甚至往往還不惜押上自己的愛情婚姻作賭注,去博弈或交換命運的改變,處境的改善,甚至只是爭取自己本來應有的、順理成章的權益。對此,姚靜用細膩、生動、傳神的筆墨,真實逼真地反映了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所面臨的人生困境和生存挑戰(zhàn),深刻揭示出她們的精神世界和感情生活。還原她們的人生遭遇、生存競爭、職場博弈、情感糾葛,并深入剖析社會的不公正性和現(xiàn)實人性固有的弱點。
在姚靜一支纖纖妙筆下,《塵埃深處》不僅將男男女女之間錯綜復雜、紛繁微妙的關系,寫得有聲有色,跌宕起伏,甚至出神入化。并且其中既有頻頻的節(jié)外生枝的意外發(fā)生。而又擁有峰回路轉的合情合理的邏輯演繹。正因為如此,讓這些小說特別引人入勝,極富藝術張力。一句話,姚靜通過深入透視和精準把握,描寫出了人生的復雜性、命運的吊詭性和人性的多重性,也寫出了生活的哲理和文字的魅力。
二
《塵埃深處》里,姚靜以犀利的目光洞察人間冷暖,世態(tài)人情,關注審視當下某一個特定的女性階層和某一群特別的女性人群在狹隘的生存空間下,艱難的生存狀態(tài)和點點滴滴的人生騰挪;并以富有穿透力的文字,高屋建瓴的謀篇布局本領,縱橫自如的表達能力,寫出了世界的多樣性、人性的復雜性、命運的不確定性。
在《魅惑》這篇小說里,原來堅決不肯原諒丈夫背叛的晚報編輯余素華。離婚多年后,竟由第三者的受害者變成了第三者。甚至還一度理直氣壯地想去找情人的原配談談。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作為第三者的受害者,中學數學教師李欣在發(fā)現(xiàn)丈夫張志平與余素華的婚外情后,卻不哭不鬧不上吊。經過一番反思后,反而認為丈夫情有可原。因為自己從來沒有愛過丈夫,甚至在此之前就背棄他,盡管這種背棄只是精神上的疏離。但她的心一直在逃離他。因而她最后連進一步偵查他們究竟將做什么的興趣都沒有。而是約牌友賭了一個通宵的麻將。這種貌合神離,同床異夢的婚姻,其實在他們結婚之時就已埋下了不幸的種子。他們的婚姻不是“兩情相悅”的愛情結合,而是各取所需的現(xiàn)實因素的考量和取舍。
另外一篇《荼蘼花開》的小說,則講述的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感情糾葛故事。鄉(xiāng)村代課教師徐四仙雖然好不容易熬成正式教師,但由于丈夫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戶口。她仍然繼續(xù)著半天教書半天務農的生活。由此不能不嚴重影響到她的教學成績和職稱晉升。為了擺脫自己的困境,她施展女人的手段,成為鎮(zhèn)教辦主任徐成明的情人,這才得以從鄉(xiāng)村小學調到鎮(zhèn)完小任教,并得到一系列明明暗暗的好處。后來又經歷了一連串的意外變故,已升任縣教育局副局長的徐成明離婚了。然而離異多年的徐四仙不但沒有順理成章登堂入室,完成由“妾”升“妻”的華麗轉身,反而遭到情人的斷然拋棄。隨著失去了徐成明這棵大樹的庇護,她品嘗到了世態(tài)的炎涼和人生的百味。為了尋找下半輩子的依靠而赴省城相親的徐四仙,生活又同她開了一個玩笑,反而被一個各方面條件都不怎么樣,自己也不是很滿意的男人嫌棄。徐四仙帶著女兒由省城返回的途中。透過車窗忽然看到一個蹬著拉滿廢紙板三輪車的男人酷似自己的前夫李強。小說就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許多遐想的空間。
而在《浸染》這篇小說中,小學教師卓文蘭原本清高自許,后來耳聞目睹了一樁接一樁“槽中無食豬拱豬”的鬧劇,以及因優(yōu)秀評選和課程安排等導火索,引發(fā)的一系列校園“冤假錯案”背后的潛規(guī)則后,特別是當她自己也面臨著職稱聘用競爭的壓力時,就再也“假清高”不起來了。因為她明白,“清高其實就像一張網。除了束縛得自己舒張不得,并未帶來什么好處”。于是從前見到領導總是繞道走,從不肯低頭跟領導套近乎的卓文蘭,自然而然立即參加了同事之間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游戲中。并積極為校長通風報信。甚至還無中生有地栽贓陷害競爭對手,這就顯得更加卑劣。不單單只是事實上墮落成為向來為她自己所不齒的校長的“眼線”和“鷹犬”的可恥角色。endprint
無庸諱言,上述幾個故事里,起主導作用的就是一個“權”字?!皺唷背蔀橹淙伺c人之間的關系,左右人與人的行為,甚至決定每個人命運走向的關鍵因素。真是一個“權”字好生了得。那么除了這個將所有人都玩弄得神魂顛倒的“權”字外。這個世界還有沒有其它東西,與“權”一樣。甚至超過“權”這個魔鬼,成為主導、支配、左右,甚至決定和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命運的根本問題呢?答案是肯定的:當然有。這就是古人就感嘆過的能通神的“錢”。
在《糠籮米籮》里,小說通過出身城郊農村的山村小學教師蘇珊的人生經歷、境遇變化,反映了在我們這個劇烈變遷的時代中,人的命運的吊詭性、多變性和不可捉摸性。與前幾個圍繞“權力”演繹的故事所不同的是,這次決定和影響人的生活、身份、關系、地位、價值,甚至氣質和形象的主要東西,就是“雖然有不是萬能的,沒有卻是萬不能的”金錢。當女主人公發(fā)現(xiàn)金錢還能滋養(yǎng)男人氣質的“奇異”功能后,不禁這樣感慨道:“錢是男人的底氣。沒有錢哪來的氣宇軒昂,沒有錢哪來的氣定神閑?”這就再次揭示了這樣一個普遍而深刻的道理:錢這“只”有時有形,有時無形,有時看得見,有時看不見的手。就是“糠籮”與“米籮”的重要內涵,并且是“糠籮”與“米籮”互相轉化和調位的關鍵因素。難怪人們常說“錢”與“命”是密切相連的。
由上述小說的演繹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事實,事物是變化無常的。一切都是動態(tài)的、不確定的。甚至是相互轉化的。這些“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女性,能用來與人較量的“資本”是極其有限的、可憐的,更是易耗的、容易貶值的。她們即使一時成為優(yōu)勝者,成為既得利益者。但她們不可能成為命運的主人,也不會是最終的贏家。她們的結局。往往是難以稱心如意的,甚至是凄涼慘淡??杀蓢@的。
三
《塵埃深處》里的小說,可以說都視角獨特,觀察深刻。寫得形象生動。極富特色和個性。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小說不僅展示了世界的豐富多彩,命運的變化莫測,而且還表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詭異,以及給予讀者多種多樣的審美趣味和閱讀享受。
如果說,前面所提到的幾篇小說,都寫得比較冷峻幽默的話,那么《青崗山之戀》就表現(xiàn)出另一種風格。這篇小說寫得云淡風清,極富詩意。給人一種悠然的、淡淡的、美好的意趣和情愫。小說描寫的雖然也是普普通通飲食男女的世俗化生活,而且正如其中的人物張曉曉感悟的:“這世上。凡活物都艱難不易??!”也就是說,這篇小說里的幾個人物,活得也不輕松愉快。但是在作家娓娓道來的妙筆點染下,青崗山林區(qū)這個歷來被某林業(yè)部門全局上下視為流放之地的偏僻遙遠的地方,卻仿佛世外桃源一樣,對其中事實上處于邊緣化的山林管護所里的五個職工,也就是三男二女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以及彼此之間的微妙關系,也寫得有滋有味,情趣盎然,甚至還有些令人神往。尤其是林月和胡少華之間的那種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的“戀情”,寫得情韻悠悠,讓人回味無窮。
當然,作為關注現(xiàn)實,直面人生和社會題材的小說。閱讀《塵埃深處》里的小說,更多的時候,我們的心情也是不怎么輕松舒暢的。好在除如《真相》等個別篇章外,并沒有當下許多所謂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作品中,所彌漫著的那種令人壓抑窒息的陰郁沉重色調和濃得化不開的悲情。
這里。我們再來看集子里的一篇比較厚重的作品。也就是作者用這篇作品標題作為其集子書名的《塵埃深處》的小說。小說以林業(yè)部門的女職工張慶慶下崗、打工、回歸崗位為線索。描寫了在我們這個風云變幻、社會轉型的時代的潮起潮落中,作為一個弱勢群體一員的張慶慶,宛如一塊江里的漂浮物,只能隨波逐流,無可無不可。張慶慶的故事同集子里的其他故事一樣,仍然圍繞權、錢、情三大線索展開與演繹,她的人生遭遇、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既有時代的大背景因素,又與一個個特殊的小環(huán)境、小氣候密切關聯(lián)。
在這篇寫實感極強的小說里。我們見到一個個芝麻綠豆大小的部門領導,將手里掌握著的一點點同樣只是芝麻綠豆大小的權力。如何盡可能地放大、用足,甚至將其發(fā)揮到極致。更惡劣的是這些“一朝權在手,即把令來行”的“蒼蠅”、“臭蟲”們,不只為所欲為,作威作福,而且將屬下所管理的職工,都當作自己砧板上的魚肉和手里的面團,想怎么宰割就怎么宰割,高興如何拿捏就如何拿捏。而在人屋檐下,安敢不低頭的職工們,對他們則是又恨又怕,敢怒不敢言。正所謂“縣官不如現(xiàn)管”,對這些頂頭上司,這些弱勢者惹不起也躲不起。一不小心觸犯著他們,他們就會用冠冕堂皇的借口,將你整治得一點脾氣都沒有,只能自認倒霉。
假若有的人。膽敢對這些雖然同“弼馬溫”一樣,無品級不入流,卻在自己地盤上一手遮天,肆無忌憚的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統(tǒng)治的小頭頭腦腦的胡作非為,心不甘情不愿,進而試圖進行抵制反抗的話,無異于自尋死路,甚至會死得很難看。當然,倘若你識時務,對這些“權勢”者百般順從,一味迎合遷就,甚至還善于溜須拍馬。他們也會賞給你一點殘湯剩菜,甚至還能跟著他們一起吃香喝辣,進而成為他們衣缽的繼承者,甚至半途就有機會將他們取而代之。但這必須付出怎樣的自尊和人格的代價。如果不是趨炎附勢之徒,是斷斷難以做到毫無心里障礙地同流合污的。
四
除上述涉及到的幾篇小說外,《塵埃深處》集子里的其他如《遲暮》《紙玫瑰》《灑米拉舊事》《老年綜合癥》《盛放》等作品。用《大理日報》記者辛向東的話說,就是作者“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眼光、細膩的文筆和獨特藝術觸覺??坍嬃水敶宋锏囊环老鄨D”。
閱讀《塵埃深處》,我們不能不由衷嘆服,作家的藝術感覺是敏感的。目光是銳利的。語言是生動活潑的。而更令我們溫暖感動的是,作品所富有的那種濃厚的人文情懷。作家在審視和批判作品中人物,也就是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女性,如何目光短淺、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又怎樣損人利己,甚至是損人不利己的種種不良行為的同時,又以悲憫的心情,對這些女性的遭遇、處境和無奈之舉,抱有深刻的同情,甚至對于她們那些不地道的生存方式和競爭手段也懷有某種理解,而并非飽漢不知餓漢饑地站著說話不腰疼。endprint
縱觀《塵埃深處》中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人物的令人捉摸不定的人生起伏,以及其多半不無凄涼的結局,我的心里可謂五味雜陳,不是滋味。有人說,性格就是命運。不錯,這些人物的人生軌跡和命運走勢,同她們自身的性格的確是有種種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的。但我們無法簡單地套用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現(xiàn)成話。我們知道,性格固有其自然秉賦的一面,但作為社會的人,更具有社會性。一個人的性格實際上也是與其人生經歷和生活環(huán)境分不開的。因為作為一個有七情六欲的人,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因而面對利益攸關的問題,誰都無法真正做到古井無波,永遠淡定。除非你修煉到完全“無欲無求”的境界。如果你一旦真正做到心中一絲欲望都沒有,那你至少就已經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了。從這個角度上講,《塵埃深處》作品中不少人物的灰色人生和其某些見不得陽光的生存智慧與手段,除了所謂的咎由自取的性格使然外,我們是否還應當將目光投向造成她們性格缺陷、心態(tài)失衡,甚至人格扭曲背后的深層次的社會根源呢?
《塵埃深處》作品的成功之處和真正意義,或者說是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在于不僅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作為時代、環(huán)境、社會產物的人,是難以擺脫現(xiàn)實社會因素的操控和制約的,而且從藝術上,善于運用以小見大、以一當十的看似平常的生活細節(jié)。來折射環(huán)境對人的壓迫,金錢對人的影響。權力對人的支配。進而真實地反映了在環(huán)境的影響、金錢的改變、權力的腐蝕下,人性是怎樣被一步步扭曲。并通過這種絲絲入扣,合情合理的情節(jié)發(fā)展和故事演繹,深刻揭示出作為個體生命的人。在強大現(xiàn)實和命運面前的渺小脆弱與無可奈何。也就是揭示了社會背景和社會現(xiàn)實,對一個人的人生與命運的無所不在。無法抗拒的重大影響和點點滴滴鍛造。
從整體上看,《塵埃深處》里的每篇小說,都寫得行云流水,清新自然,特別是人物刻畫細致鮮活,豐沛豐盈。更讓人擊節(jié)贊嘆的是,小說中的人物、場景、情節(jié)和事例,多半都是從當下現(xiàn)實生活中提煉和擷取出來的。因而其中的人物和故事,均可感可觸,仿佛就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是我們所熟悉的、司空見慣的。不僅如此,這些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小說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給我們的感覺還更真實,印象也更深刻。這是因為小說里的人物、故事情節(jié),人們的命運,盡管是創(chuàng)作和虛構的。但存在決定意識,小說所折射出的不只是現(xiàn)實的影子。所反映出的也不只是時代和社會的客觀存在:而且還是被集中化、典型化了的現(xiàn)實折射和反映。我們知道,將小說寫到這樣的境界和高度,是不簡單的。沒有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入木三分的深刻洞察力,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感悟力,以及舉重若輕,游刃有余的文字表達能力,談何容易。
更重要的是,《塵埃深處》除了逼真地描摹出當下草根階層的一個特定社會側面的一群特定女性的生活圖景、生存狀態(tài)和生存掙扎,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鮮活飽滿、栩栩如生的文學人物形象外。目光還越過紛繁復雜的事物表相,深切關注并真實地展示了其背后的社會背景和現(xiàn)實根源。從而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思想性、深刻性、厚重性和社會意義、現(xiàn)實意義以及認識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