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要:在《老人與?!愤@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通常將重點放在分析圣地亞哥的人物形象。文中除了圣地亞哥,最不應忽視的是大馬林魚的形象。以長春版初中語文教材的節(jié)選篇目《老人與?!窞槔?,探索大馬林魚的象征意義。
關(guān)鍵詞:大馬林魚;圣地亞哥;形象
一、教學中的現(xiàn)狀:對大馬林魚的忽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大馬林魚的形象分析有所忽略,忽略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課堂時間有限,教師更愿意將教學重點設(shè)置在體會硬漢精神,2.作為一個失敗的對手的形象,與老人所代表的“硬漢精神”沒有直接聯(lián)系。
“海明威在談到《老人與?!返膭?chuàng)作時提到,他曾計劃寫《海洋四部曲》,其中的第四部分是‘桑提亞哥老人和馬林魚。由此可見,大馬林魚絕不僅象征著對手。
二、深層次的象征:品大馬林魚的意蘊
任何作品中,所有的形象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海明威安排它必定有特殊的存在價值。馬林魚不能單純被看作是老人的獵物,它有更豐富的意蘊。而這種價值不僅是對圣地亞哥,更是對海明威的折射。
(一)偉大的對手:對目標的不懈追求
在這場戰(zhàn)斗中,對于圣地亞哥來說,大馬林魚是一個偉大的對手,它的外表強大,內(nèi)心沉著冷靜、堅持不懈。老人84天沒有捕到魚了,這一過程是漫長又孤獨,一個沒有目標的人的心靈終究是空虛的。在第85天時,老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了目標人生便有了價值和意義,他開始對這一目標不懈的追求。當時,似乎所有的外部事物都是消極的,飲食、天氣、身體狀況,但他一直用自己強大的精神毅力支撐,對目標擁有執(zhí)念。老人早已不在乎輸贏,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老人找到了人存在的價值。但是老人并沒有單純的將大馬林魚看作是自己的獵物,他稱呼它為“老弟”,這只出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稱呼能夠看出老人已將它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偉大的對手。
反觀海明威的一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對目標也一直在不懈的追求,就像《老人與?!分械囊痪湓挘阂粋€人可以被摧毀,但不能被打敗。14歲時在拳擊賽場上,被打的滿臉鮮血,昏倒在地,第二天仍裹繃帶跳上拳擊臺;19歲第一次踏上一戰(zhàn)的戰(zhàn)場,被炮彈炸成重傷,身中二三十塊彈片,十三次手術(shù)治療后,又重返前線;投身寫作中,歷經(jīng)無數(shù)次退稿,無數(shù)次失敗,但從未卻步;在晚年,連續(xù)兩次飛機失事,他都從大火中站了起來。因此,大馬林魚對于海明威來說也是目標的象征。
(二)自我的象征:自我價值的找尋過程
老人通過戰(zhàn)勝強大的大馬林魚,找尋自我存在的價值,大馬林魚也就成了自我的象征。老人贊嘆大馬林魚一直保持的清醒與鎮(zhèn)定,他希望自己也像馬林魚那樣懂得怎樣忍受痛苦,像個男子漢。另外,越是強勁的對手越能突顯出自己的價值,所以他選擇與大馬林魚死磕到底,選擇用船上所有的工具擊退每個乃至一群鯊魚的圍攻,老人想保留住這象征著自我價值的榮耀。
在20世紀40年代初,海明威成了美國家喻戶曉的偉大作家。大家在欣賞他的同時,對他寄予了更大的希望,海明威自己也信心十足。但由于種種原因,他一直沒有大作問世,外人對他產(chǎn)生了懷疑,都認為海明威已江郎才盡。海明威本人也為此深感絕望,他身體的不適,周圍人的懷疑導致他性情暴躁。然而,海明威畢竟也是一個硬漢,他竭力向大家證明自己的能力。終于在執(zhí)著的努力下,1952年,他出人意料地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小說《老人與?!罚a償了他在文學聲譽上的損失。其實,老人的經(jīng)歷與海明威的經(jīng)歷相似,“馬林魚”便象征著這本《老人與?!?,用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的必要存在。
(三)悲劇的藝術(shù):失敗的漁夫,成功的硬漢
老人最終拖著十八英尺長的魚骨架返航。對于這一結(jié)果,人們都在爭論:你覺得老人成功了嗎?作為漁夫他是失敗的,84天都沒有捕過一條魚,第85天也依舊,魚骨架是老人失敗的體現(xiàn)。老人又是成功的,他不斷超越自我,挑戰(zhàn)極限,雖然結(jié)果差強人意,但他是精神上的勝利者??陀^看,成功就是成功,失敗就是失敗,不能按照人情評判。魯迅說:“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條大馬林魚曾經(jīng)那么美麗,連老人也不止一次表達過對它的贊美:我從沒見過比你更龐大、更美麗、更沉著或更崇高的東西?!俺绺摺币辉~融入了老人對它無盡的敬畏與贊美。曾經(jīng)那么美好的東西如今只剩下蒼涼的魚骨架,這結(jié)局未免有些悲涼。這是一場用盡所有精力、用盡所有技巧都無法挽回的無可奈何的失敗。老人是失敗的漁夫,成功的硬漢!
這悲劇不僅體現(xiàn)在魚骨架的凄涼,更體現(xiàn)在老人從始至終的孤獨感。在人際關(guān)系中外人對他的冷嘲熱諷,更有老人對自我價值的懷疑。老人與海鳥對話,與大馬林魚對話,與自己的“手、腿、頭”對話,似是營造一種不孤獨的氛圍,但實際上最為孤獨。這是否也是當時海明威的心境呢?
文學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過程,海明威曾說過:“我試圖描寫一個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許多真正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夠?qū)懙米銐虮普娴脑?,他們也許能夠代表許多其他事物。”
參考文獻:
[1]黃林林,謝龍新.“存在”的“鏡像”:論《老人與海》中馬林魚的悲劇意蘊[J].湖北大學學報,2013(9).
[2]張家樹.論《老人與?!分旭R林魚骨架的美學意義[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2).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