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輝
做官要有夢想,更要有智謀
◎許云輝
于謹出身于北魏武將世家,喜歡鉆研《孫子兵法》,對經(jīng)史書籍也頗有涉獵,還有針對性地自學(xué)了幾門其他少數(shù)民族語言,被時人視為必定能輔助帝王建功立業(yè)的人才。于謹也自信滿滿,公開表示對州郡一級的官職不感興趣,自己的人生夢想就是憑借滿腹文韜武略位列三公,留名青史。理想很豐滿,但通往理想殿堂的道路需要付出超人的毅力和才華。好在,于謹已經(jīng)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一
公元523年,匈奴勾結(jié)柔然等部落,在北方六鎮(zhèn)公開反叛并建立割據(jù)政權(quán),多次大敗朝廷軍。國家危難關(guān)頭,于謹毅然接受朝廷征召,從軍北伐。他受命率2000名騎兵與柔然大軍前后交戰(zhàn)17次,運用機動多變的戰(zhàn)術(shù)打得柔然大軍心服口服,最后集體投誠。
又一次,于謹率小股騎兵出塞偵察敵情,恰好與另外一撥叛軍狹路相逢。他知道自己寡不敵眾,于是先沉著冷靜地指揮部下分散開躲藏在草木叢生處,再故意派心腹牽著自己的馬登上山頂揮舞令旗,讓叛軍誤以為那名心腹就是自己。叛軍認出于謹?shù)鸟R,企圖活捉“于謹”。于謹將計就計,派心腹騎上那匹馬沖出敵陣。敵軍被引開后,于謹趁機率領(lǐng)其余人馬從背后追殺敵軍,最終反敗為勝。
事情傳到朝廷后,大家無不對于謹豎起大拇指,負責(zé)此次平叛的廣陽王十分賞識于謹,將其征召為隨軍參謀。之后,于謹多次為廣陽王出謀劃策,化解困局。
一次,廣陽王與另一位將軍兵分兩路征討叛軍。那名將軍出師不利,遭到叛軍重兵圍困而死。于謹?shù)弥?,建議廣陽王立刻將部隊停在原地,以制定下一步計劃。有個奸臣趁機在執(zhí)政的胡太后面前挑撥離間,說:“廣陽王突然徘徊不前,分明是坐觀待變,圖謀不軌。不過,最可惡的人是他身邊的于謹。此人專門躲在幕后為廣陽王出謀劃策,應(yīng)該盡早除去!”胡太后受到蒙蔽,下詔捉拿于謹。于謹聞訊,主動找到胡太后“投案自首”。面對胡太后怒氣沖沖的審問,于謹有理有據(jù)地把中途駐軍的原因解釋得明明白白,不僅幫廣陽王洗脫了罪名,他自己也安然回歸軍營,并憑借智勇雙全的表現(xiàn)被胡太后直接提拔為副將。
但于謹覺得靠著一次次的你攻我打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那些部落的叛亂問題,必須有個長久之計。他經(jīng)過苦思冥想,建議廣陽王以政治攻心為上策,把軍事鎮(zhèn)壓當作輔助手段。廣陽王非常贊同,下令讓于謹全權(quán)負責(zé)此事。緊接著,于謹自告奮勇去說服其他部落放下武器。他單槍匹馬闖入敵營,憑借精通不同語言的優(yōu)勢,成功說服某酋長率三萬多戶人歸附北魏。其他部落見狀也紛紛前來歸附,只剩下頑強的匈奴不肯歸附。
于謹便制定出天衣無縫的誘敵之策,匈奴首領(lǐng)果然中計,遭到北魏伏兵的全線沖殺。于謹憑此戰(zhàn)功再次受到嘉獎,完成了通往三公之位的第一步。
二
之后,于謹再接再厲,準備把馳騁疆場的本領(lǐng)轉(zhuǎn)化為縱橫政壇的能力,以完成出將入相的政治理想。而北魏國運衰微、百姓流離失所的社會現(xiàn)實正好為他實現(xiàn)理想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此時的北魏經(jīng)過爾朱氏叛亂早已元氣大傷,實權(quán)落在兩員大將高歡和宇文泰手里。高歡借剿滅爾朱氏的功勞,在朝中一手遮天,眼看著就要將北魏折騰亡了。于謹經(jīng)過深思熟慮,建議宇文泰先占據(jù)并經(jīng)營好“西有巴蜀之饒,北有羊馬之利”的關(guān)西地區(qū),為北魏可能的遷都做好準備。宇文泰欣然接受,到關(guān)西闖出了一片天。之后,于謹又成功說動孝武帝脫離高歡的控制,遷都長安,投靠宇文泰。孝武帝西遷后,北魏分成了以宇文泰掌權(quán)的西魏和以高歡執(zhí)政的東魏。之后,于謹追隨宇文泰討伐東魏,成為西魏的擎天柱。
東魏大將侯景打算歸附西魏,請求西魏朝廷出兵接應(yīng)。于謹在討論會上勸阻宇文泰說:“侯景歸附之事難辨真假,不如先許他高官厚禮,看他下一步反應(yīng)再決定是否派兵接應(yīng)?!惫?,侯景見西魏不能滿足自己的胃口,又投奔了南梁,后來在南梁制造出長達四年的“侯景之亂”,直接把南梁拉進了敗落的深淵—若不是于謹及時阻止,侯景之亂很可能就會在西魏上演。
南朝梁元帝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了侯景之亂,在江陵(今湖北荊州)即位。而這也為于謹大展拳腳提供了時機。公元554年,于謹受命南征江陵。他準確預(yù)測到梁元帝會采取守城之策,于是率部圍困江陵十幾天,終于俘獲梁元帝及其臣民十幾萬人,親手埋葬了南梁。
可貴的是,于謹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把從南梁繳獲的無數(shù)奇珍異寶全部上繳朝廷,并堅決拒絕宇文泰給予他的豐厚獎賞,其美名傳遍天下。
作為成熟的政治家,于謹深知滅南梁的奇功雖然使自己朝著三公之位又邁出了堅實一步,但因為自己久握兵權(quán)“望隆位重”,所以必須提防鳥盡弓藏的悲劇。于是,他急流勇退,向宇文泰交出“所乘駿馬及所著鎧甲等”,懇請解甲歸田。宇文泰正需要于謹輔佐自己,當然不會放手,反而把他提拔到更重要的崗位上。
到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后,考驗于謹?shù)臅r刻到了:宇文泰臨終前把年幼的兒子宇文覺托付給了威望不足的侄子宇文護,結(jié)果導(dǎo)致朝臣人心不齊,亂成了一鍋粥。
危難時刻,于謹力挽狂瀾,召集眾臣,重申宇文泰的遺囑,語重心長地勸導(dǎo)朝臣:“宇文護既然接受了丞相的臨終委托,理應(yīng)掌管軍國大事!大家還是各司其職,不要再鬧了!”說到此處,于謹一反往日的謙和,變得聲色俱厲,震懾得眾人面面相覷。于謹又趁機跪拜宇文護,請他遵照宇文泰的遺囑統(tǒng)領(lǐng)軍國大事,眾臣見狀,也只得隨著于謹跪拜宇文護。
次年,宇文護順利威逼西魏恭帝禪讓,建立北周,擁立年僅15歲的宇文覺為北周首任皇帝,順利完成了權(quán)力交接。于謹由此升任太傅,他年輕時位列三公的夢想終于成為現(xiàn)實。
三
于謹成為三公后,依然在朝廷忠心耿耿地履行職責(zé),深受北周歷代皇帝重用。有一年,西北某少數(shù)民族侵犯北周重鎮(zhèn)涼州(今屬甘肅武威),于謹被任命為遠征軍總參謀長。64歲的他寶刀未老,遙控指揮遠征軍大破敵軍,“振旅而還”。宇文護東征北齊,堅持請已經(jīng)老弱多病的于謹隨軍擔(dān)任總參謀長。于謹也秉承老驥伏櫪的精神,一路指導(dǎo)宇文護如何排兵布陣,為東征軍避免了許多損失。所以,盡管東征軍最終無功而返,于謹依然受到北周第三任皇帝周武帝的特別褒獎。
后來,隨著權(quán)勢的增強,宇文護變得飛揚跋扈,甚至動了要廢掉周武帝的念頭。于謹此時也對北周走馬燈般的權(quán)力轉(zhuǎn)換心灰意冷,于公元562年以年老為由上表辭官。周武帝舍不得放人,沒有批準他的請求。為表示尊老敬賢之意,周武帝賜予于謹延年杖,特意為他舉行“乞言”儀式(古代帝王公開向德高望重的老人求教的隆重儀式),虛心向他請教治國方略。于謹在儀式上諫言周武帝要虛心納諫、堅守忠信,周武帝都一一采納。
眼看周武帝不肯放自己告老回鄉(xiāng),于謹為了遠離政治漩渦,主動要求出京任職。公元568年,于謹病逝于雍州刺史任上,享年75歲。他的后事辦得非常風(fēng)光:周武帝親臨葬禮,王公主持喪葬,“及葬,王公以下,咸送郊外”,他的牌位被配享于三公廟庭。于謹不僅圓了位居三公的夢想,后來還被唐宋分別追封為古代64和72員名將之一。
縱觀于謹?shù)囊簧麘{借出類拔萃的軍政才能成為朝廷軍國大事的決斷者,位極人臣,完美詮釋了“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的含義。然而,仔細考量于謹?shù)娜松壽E會發(fā)現(xiàn),他的成功秘訣不在于他的夢想有多高遠,而在于他為人為官非常“有智謀”。
他深諳“滿盈為戒”之理,別人得勢后,上朝時都是前呼后擁,他位列三公后也只帶兩三名侍衛(wèi)悄然出行。他隨時以自身經(jīng)驗提醒晚輩們?nèi)魏螘r候都必須恬靜謙退,低調(diào)做人。因此,于謹雖位高權(quán)重,卻始終沒有遭到君王的猜忌和同僚詆毀,被史書譽為“善始令終,人臣楷式”。他不僅在險惡的政壇壽終正寢,還造福后代,使“子孫繁衍,皆至顯達”,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值得玩味的人生智慧。
編 輯/夏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