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堯
摘 要: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很多時候體現(xiàn)在女性的社會地位上。魯迅,我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在抨擊封建制度、控訴封建禮教的同時,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地把眼光轉(zhuǎn)向封建社會中的女性。本文從魯迅作品中四位典型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其形象的同時,剖析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及意義。
關(guān)鍵詞:魯迅 女性形象 原因 意義
中圖分類號:I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9-0-01
一、魯迅作品中思維典型女性之形象
1.單四嫂子
《明天》被收錄在魯迅小說集《吶喊》里,而《明天》的主人公便是單四嫂子。單四嫂子是魯迅筆下第一位農(nóng)村婦女:年輕喪偶,兒子寶兒是她唯一的希望。然而,就這么一個支撐她掙扎的“寶貝”,卻因病而死。單四嫂子是悲慘的,她麻木,貧窮,把兒子當(dāng)做明天;單四嫂子是愚昧的,她求簽,許愿,求助庸醫(yī),滿懷希望地將兒子送往死路。阿五和老拱打她歪主意,何小仙漠不關(guān)心,王九媽看似仁慈實則無情……沒有同情,沒有安慰,沒有人味,這一切使得心亂如麻的單四嫂子變得更加麻木如同行尸走肉。
2.祥林嫂
《祝?!繁皇珍浽隰斞感≌f集《彷徨》里,而《祝福》的主人公便是祥林嫂——一個懂得反抗卻依舊逃不出桎梏并走向死亡的本分、善良的勞動婦女。祥林嫂喪夫后,因婆婆要把她當(dāng)貨物一樣賣掉而逃出家門,在富人魯四老爺家做傭工。被婆婆找到逼迫改嫁后,喪夫又喪子,被人認(rèn)作“不祥之人”,再次去做傭工后沒多久,被趕出家門,沿街乞討,悲慘而死。她知道反抗,但是她的反抗跳不出封建的枷鎖與禮教的戕害,只是從一個地獄陷入另一個地獄罷了。
3.愛姑
《離婚》也被收錄在小說集《彷徨》里,而與祥林嫂相比,《離婚》一文中的主人公愛姑更加具有反抗性。愛姑同樣是被封建制度毀了一生的女性:還未成年時,因父母之命嫁入施家,后因丈夫出軌遭到遺棄。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權(quán)利,愛姑奮起反擊,三年來把施家鬧得雞犬不寧。最后施家沒轍,請出七大人。七大人還沒說幾句話,就讓天不怕地不怕的愛姑服下軟來,同意了離婚。愛姑是魯迅筆下最有反抗意識的一位,但她的反抗建立在認(rèn)同封建制度的基礎(chǔ)上,實則毫無意義。盡管如此,她的反抗,還是讓人們看到一絲新時代的曙光。
4.子君
《傷逝》是收錄在《彷徨》中的又一篇短篇小說,其主人公之一便是子君。與上述三位女性不同的是,子君是一名知識分子。她受過文化的洗禮,熱情而進步,一心擺脫封建桎梏的束縛。為了愛情,她可以放棄親情,不顧世俗的眼光,與所愛之人建立起一個小小的家庭。這無疑是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一種反抗與蔑視。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經(jīng)濟上的拮據(jù),精神上的迷茫,使得兩人看似堅貞不屈的感情不攻自破,最終子君回到曾經(jīng)的家,在無望中死去。在舊中國那個社會環(huán)境里,女性徹底走出封建制度的舒服,只是一個美好的幻影罷了。
二、女性悲劇命運之因
1.封建權(quán)威的壓制
造成女性不幸的根源是封建社會的大環(huán)境。單四嫂子喪夫又失子,身邊除了占便宜的、虛情假意的、冷若冰霜的人,沒一個同情、安慰自己的人。祥林嫂安分守己、質(zhì)樸老實,卻也正是她的善良,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淵。愛姑最具有反抗精神,死活不肯妥協(xié),“驍勇善戰(zhàn)”的她也在封建權(quán)威下敗下陣來,一個人的力量終將斗不過整個社會……這一切不幸的根源,均來自黑暗的舊社會和殘酷的封建制度:你反抗也好,不反抗也罷,你只不過是牢籠中的一只鳥,無論怎樣也逃脫不掉。
2.自身人格的不獨立
造成女性悲劇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女性自身人格的不獨立。拿《明天》一文來說,題目二字反應(yīng)了主人公的心態(tài):擺脫現(xiàn)在,逃向明天;孩子的名字叫“寶兒”,那是單四嫂子唯一的寶物,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人而非于己,寶兒死后,她麻木,無望,只想逃避。祥林嫂,第一任丈夫死后,被婆婆賣掉,第二任丈夫死后,因自己是“不詳之人”甘愿被雇主家和鄰里指責(zé)、虐待,最終被趕出家門,貧困交加而死。逆來順受,不懂反抗,當(dāng)所有的“精神支柱”都破滅時,她們自己也把自己推向不復(fù)的深淵。
三、女性形象塑造之意義
1.徹底反對封建制度
文學(xué)作品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魯迅筆下形形色色的女性,是當(dāng)時封建社會下的犧牲品。因此,魯迅關(guān)于女性的小說,其共同主題也必將是反對封建舊社會。作品里的四位女性,無論是勞動婦女,還是知識分子,無論是順從,還是反抗,最終都被封建社會和封建制度所吞噬。沒錯,舊社會是“吃人”的社會,封建婚姻制度、等級制度的存在,要以強大者吞噬弱小者為前提,對弱勢群體的迫害與踐踏,是封建主義的本質(zhì)。魯迅用犀利的語言,揭露中國最底層人民的痛苦與災(zāi)難,鞭撻封建權(quán)威的暴虐與恣肆,并且提示人們:如果再不從根本上推翻這吃人的舊社會,女性的悲劇將會永遠上演。
2.促進國民精神覺醒
如果說封建社會制度是別人給的毒酒,那么麻木的國民精神則是自己肚子里的毒蟲。要想推翻舊社會,要想解放女性,改變國民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精神的覺醒才是真正的覺醒,只有自己的救贖才是真正的救贖。中國人有劣根性,女性也不例外:單四嫂子愚昧,麻木,把兒子往死路上送;祥林嫂因懼怕下地獄,在恐懼、無助中死去;愛姑看似強勢,積極反抗,最終卻也屈服,老老實實同意了離婚;子君不切實際地追求愛情與自由,卻不懂面包是愛情的護衛(wèi)軍,最終回到曾經(jīng)的家,無望而終。她們的命運是有共性的,同樣的悲慘,同樣的麻木,同樣的不知所往,這中精神狀態(tài)不只存在于女性身上,整個中華民族都是如此,因此,促進精神解放,是變革中國社會的最緊迫問題。
結(jié)論
魯迅在九篇小說中成功塑造了以祥林嫂、單四嫂子、愛姑、子君為典型的舊中國女性形象。魯迅筆下的女性,地位不同,經(jīng)歷不同,但是命運都是令人痛心的。如今已是21世紀(jì),女性命運的悲劇絕對不可以再次上演,思想要解放,經(jīng)濟要獨立,心靈要自由,所有的女性要為自己撐起半邊天空。
參考文獻
[1]楊大忠.祥林嫂順從賀老六的原因探析——兼評電影《祝?!分械馁R老六形象[J].語文知識. 2015(01)
[2]何妍,李冠華.誤讀策略——延安時期毛澤東的魯迅論[J].延安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015(01)
[3]孫登高.試論“魯迅國民性批判”思想[J].赤峰學(xué)院學(xué)報(漢文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15(02)
[4]榮松.《祝福》的辯證藝術(shù)[J].語文知識. 2015(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