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童,原名童忠貴,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代表怍有《園藝》、《紅粉》、《妻妾成群》、《河岸》、《碧奴》和《黃雀記》等。
本文的作者朱偉是一名資深媒體人,推出過劉索拉、阿城、莫言、余華、蘇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是1987年在南京才認識蘇童的。那時,他在《鐘山》當編輯,住在集體宿舍里。
我那次去南京,是受《鐘山》編輯部主任范小天的邀請,蘇童是他的小師弟。當時,小天在南京有個文學(xué)圈子,葉兆言和蘇童雖然那時還不是專業(yè)作家,但已經(jīng)是這圈子的核心成員了。
兆言當時在江蘇文藝出版社當編輯,為天天要去上班叫苦不迭。一天,兆言請我到他家吃飯,作陪的有小天、蘇童和黃小初。兆言好吃,而且廚藝高超,記得主菜是菜花甲魚,甲魚是他自己上菜市場挑的,大家吃了,都連聲贊鮮美。蘇童年紀最小,不善言談,我注意到他走路會晃肩膀。他對西方各種流派的作家都很熟,特別是美國作家。
蘇童的第一篇與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同名的小說《第八個是銅像》發(fā)表在1983年的《青春》上。那是他在北師大讀書時的習(xí)作。沒當過知青的他,寫了一個知青回城后,使一個老廠起死回生的故事。但他認為《桑園留念》才是他創(chuàng)作的起步。這個寫于1984年的短篇最早刊登在一本叫《他們》的民間刊物上,1987年才正式在《北京文學(xué)》發(fā)表。《桑園留念》寫了一個15歲少年的性萌醒,在當代中國作家里,蘇童是最會寫性的。那一年,蘇童還分別在《上海文學(xué)》和《收獲》上發(fā)了《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xiāng)》和《1934年的逃亡》。
《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xiāng)》是蘇童的第一個中篇。在這個中篇里,他第一次寫到“楓楊樹”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應(yīng)該是蘇童意象里的家鄉(xiāng)——他的父母都是揚中人,好像他10歲才回過一次老家,而他筆下的“楓楊樹”卻是開滿了如“翻滾的紅波浪”一樣的罌粟花,肯定不是揚中。
《飛》是一篇具有很強象征意義的小說?!拔摇笔恰皬淖娓副换貞浄糯罅说耐桌铩保吹界凼宓?。那天是鬼節(jié),一輛牛車上堆滿了曬干的罌粟,身上涂滿了花生油與罌粟粉的牛被“絢麗奪目”地縛在車軒上。幺叔一騙腿兒就上了車,然后,大鬼小鬼就跟著他出發(fā)了……
幺叔是和穗子一起在河里嬉戲時淹死的。清晨,下地的人們能看到穗子一絲不掛地睡在罌粟花的波浪里,“仿佛一艘無舵的舟,在左岸猩紅色的花浪里漂泊”。
守靈之夜,“我”在搖籃里,見到了“幺叔的精靈從河水中浮出,遍體熒光”,也聽到了祖父“帶幺叔回家”的絮語。
《1934》延續(xù)了《飛》中“逃亡”的主題,幺叔在這篇小說里變成了陳家的老大狗崽:財東陳文治用望遠鏡偷窺在水田里插秧的“我”的祖母蔣氏。蘇童居然能想到“她后背有一小片被染黑的陽光,起伏跌宕”,這讓蔣氏的脊背好像冒出一層“溫暖的霧氣”,為了能看得更加清楚,陳文治就不停地用衣袖擦望遠鏡的鏡片。這種描寫,非蘇童所不能道,充滿魅力。他在寫到生育力極強的蔣氏時,還會用到這樣的句子:“她覺得自己像一座荒山,被男人砍伐后,種上一棵又一棵兒女樹?!?/p>
《1934》的故事其實很簡單——祖父陳寶年18歲娶了祖母蔣氏,婚后七天就去城里謀生了,他是個竹匠。蔣氏先后懷了八次孕,生了七個孩子,但除了老大狗崽和老幺“我父親”,其他五個都死在了1934年發(fā)生的一場霍亂中。而在這些孩子當中,老大狗崽極有可能是陳文治的,但他只交代了一句“我設(shè)想陳寶年在剎那間,也為女人和生育惶惑過”。蘇童好像不需要考慮情節(jié)的承上啟下,他只是對一個個色彩繽紛的場景感興趣。
這一年,不僅陳文治通過望遠鏡,看見了“我父親”出生的全過程;這一年,陳寶年的竹行生意還火了,吸引了很多村里的男人去投奔他。15歲的狗崽就是在收到父親捎來的竹刀后,進城去找父親了,結(jié)果就見到了麻油店的小女人環(huán)子。
《1934》兩次寫到“偷看”,這也是這篇小說的精華所在。在陳文治的望遠鏡里,蔣氏在金黃色的麥浪中生產(chǎn),“眸子痛楚得燒成了兩盞小太陽”,胴體也變得更加豐盈美麗;“我父親”誕生的哭聲震落了陳文治手中的望遠鏡,摔碎了鏡片,他的白錦緞褲子于是亮晶晶地濕了一片。狗崽偷看閣樓里父親與環(huán)子的好事則是通過聲音來表現(xiàn)的——環(huán)子的貓叫聲“濕潤地流出房門,浮起了整個竹器作坊”,也使狗崽“漂浮了起來”。這個麻油店的小女人還勾引了兩個少年。故事的最后,陳寶年把懷了孕的環(huán)子送回村里,蔣氏在酸菜湯里做了手腳,弄掉了環(huán)子肚子里的孩子。環(huán)子帶走了搖籃里的“我父親”。身邊一無所有了的蔣氏,終于讓陳文治用轎子抬進了黑磚樓……
蘇童是在1987年結(jié)的婚,這時他已經(jīng)功成名就了。妻子是他的中學(xué)同學(xué)。在《桑園留念》中,似乎有點模糊的印象?是他在老街石橋上經(jīng)常窺望的?1988年,他分到了房子,居然是離南京新街口很近的一座小木樓。我去看過他的“新房”,蘇童抑制不住對這木門木窗老房子的喜愛。房子不大,卻是樓上樓下,有踩上去會發(fā)出咯吱咯吱聲響的木梯。
魏紅是晚幾年才調(diào)到南京的。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一幫人經(jīng)常坐在蘇童家的木地板上聊文學(xué)。蘇童家沒有做飯的地方,吃飯要上鄰近的小飯鋪。我還記得蘇童買了個微波爐,撓著腦袋抱怨用它熱菜很難吃的情景。似乎是1988年春節(jié),我回上海前,我們?nèi)疫€在這小樓上,在蘇童的臥室兼書房的門外打過地鋪。上世紀80年代,是混在一起,可以不分晝夜的年代。
1988年,小天拉我和兆言,還有趙玫,編了一套小說年選。然后,江蘇文藝出版社的蔡玉洗又邀我去改造《東方紀事》雜志,南京就成了我那兩年特別親近的城市。范小天、蘇童、葉兆言、黃小初,也成了我那段時間最親近的朋友。
后來我到了《人民文學(xué)》。在《人民文學(xué)》我只經(jīng)手發(fā)了蘇童的一個短篇《儀式的完成》。那是劉心武重新起用我編輯1989年第三期的小說專號,余華、格非、蘇童集中在一起亮相,有余華的《鮮血梅花》、格非的《風琴》,再有就是蘇童的《儀式的完成》,這一期是1987年后《人民文學(xué)》最亮麗的一期。在這一期經(jīng)我手發(fā)表的,還有林斤瀾的《氤氳》、查建英的《獻給羅莎和喬的安魂曲》?!秲x式的完成》是一個特別優(yōu)秀的短篇。民俗學(xué)家到八棵松村采風,在村口遇到了一個鋦缸的老人,在補一口大缸的裂紋。民俗學(xué)家認出這是清朝的龍鳳缸,他請教老人,村里誰的故事最多?老人說:“去找五林?!泵袼讓W(xué)家進村后,卻打聽到“五林”早在60年前就被當作“人鬼”給打死了。
按村俗,“拈人鬼”是從活人中抓鬮拈出鬼來祭奠先祖,拈到鬼符的人要白衣裹身,在龍鳳大缸中被活活打死。民俗學(xué)家于是說服村民重演一次“拈人鬼”的儀式,結(jié)果,他自己拈到了鬼,村民們按規(guī)矩,用一塊巨大的白布將他從頭到腳裹起來,抬起就往外跑。他在恐懼中,讓儀式停了下來,這畢竟是假的。然后,民俗學(xué)家完美地完成了調(diào)查。離開村子時,見那個鋦缸老人就走在他前面,擔子“閃著一點火光在公路上漂浮”。他想追上去,距離卻縮短不了。然后,公路上隱約有“五林”的呼喚聲,一輛大卡車就將他撞飛了起來,正好就落進了龍鳳大缸。結(jié)尾是,在他的追障會上,另一位民俗學(xué)家說,這只是一個儀式的完成。這是個當時讀得我毛骨悚然的小說。 (未完待續(xù))據(jù)《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