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在我彌留之際》中的主人公,艾迪在小說中處于極其重要的位置。她個性較為復雜,身上頗有拜倫式英雄的特征:一方面富有反抗精神另一方面又沉默孤獨,悲觀厭世情緒嚴重。本文試從分析艾迪的內(nèi)心獨白入手,展現(xiàn)她叛逆的一面,以及其消極情緒導致的消極人生和叛逆不徹底性來揭示艾迪悲劇性的一生。
關鍵詞:叛逆精神;消極情緒;悲劇人生
作者簡介:陳立圍,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現(xiàn)在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擔任大學英語講師。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1
小說《在我彌留之際》中,??思{采用的是多視角綜合的敘述方式,通過15個性格各異的任務,用59節(jié)內(nèi)心獨白講述了一個關于長途送葬的故事。曾有人把《在我彌留之際》中的敘述手法比作兩個同心圓,艾迪為圓心,她的家庭成員的視角為內(nèi)圓,其他人物的視角為外圓。[1]這種提法不僅形象地概括了小說的敘述結(jié)構(gòu),同時還言簡意賅地指出處于圓心地位的主人公艾迪在小說中的重要性。英國19世紀上半葉積極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在他的詩作中塑造了一批性格孤獨又富有反抗精神的角色。他們在思想和性格上都具有難以解脫的矛盾,一方面向往自由與幸福,蔑視現(xiàn)存社會制度,另一方面他們又孤傲獨處,為個人主義思想支配,產(chǎn)生悲觀厭世情緒。[2]本文試圖從分析艾迪的內(nèi)心獨白入手,展現(xiàn)她叛逆的一面,以及其消極情緒導致的消極人生,從而揭示性格和思想上對立的矛盾給艾迪所造成的悲劇人生。
一﹑叛逆的艾迪
艾迪生活在傳統(tǒng)保守的美國南方,那里的男性傳統(tǒng)觀念在社會意識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男性的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準則主宰著一切。從內(nèi)心獨白可以看出,艾迪并不甘心受這些思想擺布。她對父親向自己灌輸他所謂的人生哲學的做法表現(xiàn)出深深的恨意;婚后,她對丈夫反復強調(diào)“愛”的行為流露出輕蔑的態(tài)度。艾迪在婚前擁有一份獨立而穩(wěn)定的工作:小學教師。這對于那個保守時代的南方女性,尤其是對于一個來自杰弗生鎮(zhèn)的女性而言,無疑是對傳統(tǒng)觀念的一大挑戰(zhàn)。如果說拋頭露面的工作是一種叛逆,那么和安斯的結(jié)合就再次體現(xiàn)了她對南方傳統(tǒng)觀念的挑釁。有評論認為“艾迪與安斯的結(jié)合是因為她難以忍受孤獨,試圖通過性的結(jié)合來證明自己的存在”。[3]在以男性利益為主導的社會里,女性或是淪為男性的享樂工具,或是被奚落冷淡,男權(quán)社會為女性規(guī)定的傳統(tǒng)角色是:賢妻良母,即她們應當在家里全心照顧丈夫和孩子,南方社會宣揚,女人的職責是滿足她的丈夫,撫養(yǎng)她的兒女……對小說中的窮苦農(nóng)民來說,女人的責任就是生兒育女,照顧家庭。對安斯而言,艾迪不過是他的性工具,是為他做苦工的牛馬。[4]
在家庭里,艾迪是個失職的母親。“她挑起子女間的矛盾,使他們互相敵對,他們仿佛就是她性格中的好斗元素?!盵5]在當時女人貞潔被看得相當重的社會,她的舉動無疑有悖于傳統(tǒng)觀念。肖明翰先生在《威廉·??思{》中寫道:在這樣的社會里,婦女是男人的附屬,而男人對婦女的占有首先就在婦女的貞潔上表現(xiàn)出來。[6]女性作為男子的附屬物和點綴物,其自然屬性淪為被長侵的對象,女性被當做一個不完整的存在而遭到以男性為權(quán)利核心的社會的壓迫。[7]
二﹑沉默而消極的艾迪
??思{在他眾多小說中刻畫過形形色色的南方女性,雖然她們性格迥異,但都擁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沉默少言?!对谖覐浟糁H》中的艾迪也不例外。她緊閉雙唇,很少開口說話。女權(quán)主義認為女人通常選擇沉默是因為在男權(quán)社會里,女人一無所有,就連語言都屬于男性,是男性意識的載體。
艾迪在婚后從切身經(jīng)驗出發(fā),對語言有了新的認識:語言是最沒有價值的,是需要這么一個詞的人發(fā)明出來的……我們必須通過言語來相互利用,就像蜘蛛們依靠嘴巴吐絲從一根梁檐上懸垂下來,擺蕩,旋轉(zhuǎn),彼此卻從不接觸。然而她把語言同事物徹底地分離,完全否定語言價值,是錯誤而又有害的。[8]語言相當于是一座橋,是表達自我的媒介,對艾迪來說,放棄了語言就等于失去和外界溝通的橋梁,沉默把自己和他人徹底分割開來,從而導致消極情緒的滋長。當悲觀厭世的情緒抑制住內(nèi)心的叛逆情緒后,死的動向則開始發(fā)揮主導功能,而該動向?qū)⒆⒍ńo艾迪的一生抹上悲劇色彩。
艾迪在內(nèi)心獨白中曾暗示到,回杰弗生鎮(zhèn)安葬是一種報復行為。艾迪本想主宰這場葬禮,讓身邊的人為她的死亡奔波,意識到她存在的重要性,然而這次安葬,并沒有達到她的目的。安斯認為妻子的死亡是上帝旨意的實現(xiàn),對他來說簡直是一種解脫,他可以利用葬禮的機會裝上一口假牙,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在葬禮之后馬上又再婚。艾迪的死對牧師來說也是一種解脫,當他得知艾迪的死訊,而他們私情的秘密隨著艾迪的死亡而沒有泄露后,他馬上換成另一副虛偽無比的嘴臉。
三﹑結(jié)語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艾迪一方面富有反抗精神,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觀念和男權(quán)社會而另一方面又傾向于消極悲觀的虛無主義思想,自我解構(gòu)其叛逆精神。這種矛盾導致了她無法建立起統(tǒng)一而穩(wěn)定的價值觀,從而使得她在叛逆上妥協(xié),在生命與死亡中搖擺不定,因而注定給她的人生抹上悲劇色彩。
參考文獻:
[1][4]詹樹魁. 論《我彌留之際》的敘述手法[J]. 外國文學研究,1999(2):P14,P15.
[2]蔣澄生. 廖定中. 英語學習背景知識精粹[C].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P103.
[3]孫志剛. 對生命悲劇的思考[J]. 黑龍江農(nóng)墾師專學報. 1999(2):P31.
[5]Irving Howe. William Faulkner: A Critical Study, Random House. 1951. P127.
[6][8]肖明翰. 威廉·福克納研究.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1.P192,P285.
[7]何亞慧. 曼斯菲爾德的女性主義思想[J].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 1998(4):P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