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灌南高級中學 楊德志
歷史主觀論證題型基本特點及解題步驟
——以2015—2017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為例
◇江蘇省灌南高級中學 楊德志
主觀論證題型是近三年新課標全國文綜歷史試題的一大亮點,該題型能更好地實現(xiàn)對學科主干知識、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統(tǒng)一考核的目標,能考查考生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歷史知識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有效實現(xiàn)考試的選拔功能,是未來不可或缺的一種基本題型。
1.材料情境多元化
近三年此題型中的史料呈現(xiàn)方式多種多樣,主要以文字史料、圖片表格、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等方式呈現(xiàn),可以說是圖文并茂,更好地體現(xiàn)了考試大綱中的命題指導思想:考查內容的呈現(xiàn),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具體表述,重視新材料、新情境的創(chuàng)設與運用,鼓勵考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如2017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第42題中的材料將14—17世紀中外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實以表格方式呈現(xiàn)。2016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第41題中的材料是以文字方式呈現(xiàn)的,材料選自盧梭的《社會契約論》。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第41題中的材料是以文字方式呈現(xiàn)的,材料摘編自《世界史》(齊世榮總主編)。
2.問題立意現(xiàn)實化
近三年此題型命題的立意間接地體現(xiàn)了問題的現(xiàn)實性,命題內容不回避現(xiàn)實熱點及焦點問題,關注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社會發(fā)展的密切聯(lián)系,關注國家和全人類的命運,有助于考生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形成民族意識、國家意識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2017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第42題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加強,出現(xiàn)文明的交流與碰撞。2016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第41題反映了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建立問題。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第41題反映了科學技術與生產力關系的問題。
3.學科素養(yǎng)專業(yè)化
近三年此題型都以論證與開放型歷史小論文的形式呈現(xiàn),對考生的學科素養(yǎng)要求很高,主要考查歷史學科的四大能力(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如在解答2017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第42題時,首先要確定哪些歷史事實是中外相互關聯(lián)的,然后以此確立論題,如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流,最后收集佐證問題的相關論據(jù),在具體論證表述時要做到有邏輯、有層次,遵循論從史出原則。
4.考查效果層次化
此題型具有情境新穎、開放性強、有一定的區(qū)分度和難度等特點,這樣能夠實現(xiàn)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考查,實現(xiàn)考試的選拔功能。
第一步,準確理解題干要求。
準確理解題干要求是解題的關鍵步驟,如果理解出現(xiàn)偏差,就會出現(xiàn)所答非所問的情況,勞而無功。因此,做題的第一步要認真閱讀、分析題干,領悟核心內涵。如2017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第42題的要求是“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lián)的中外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2016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第41題的要求是“結合材料與所學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圍繞‘制度構想與實踐’”。
第二步,理解與提煉材料主旨。
材料主旨是確立論題的根據(jù),因此只有對材料內容進行深刻分析,科學運用辯證思維,才能準確提取材料的主旨,否則,不求甚解就會出現(xiàn)論題立意偏題或跑題。如在解答2016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第41題時要抓住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問題,理解西方各國實施代議制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第三步,科學確立論題。
論題不僅要緊扣材料內容,而且要有史學理論做指導,如現(xiàn)代化史觀理論、文明史觀理論、全球史觀理論、革命史觀理論等,這樣確立的論題才能科學精準。如在解答2017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第42題時要以全球史觀理論作為指導,可確立這樣的論題:中外文明的交流與碰撞。在解答2016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第41題時要以現(xiàn)代化史觀理論作為指導,可確立這樣的論題:西方代議制的實施與效果。
第四步,收集相關論據(jù)。
論據(jù)的功能是佐證論點,因此要收集可靠的論據(jù)。通常論據(jù)來源有兩部分:一部分是試題中的歷史事實,另一部分是學習過的歷史主干知識。如2017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第42題材料中的論據(jù)有:玉米、番薯、馬鈴薯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茶葉大量輸往歐洲;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鄭成功收復臺灣;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傳播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第五步,答案要有邏輯。
文章表述緊扣論題,選擇正確的關聯(lián)詞很重要,如“不但……而且……”“因為……所以……”“是……還是……”等。論據(jù)要充分,論證要有力;表達要有邏輯,要層次分明、條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