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dá)明
這不是一般的物品,是一份老家年邁父母對遠(yuǎn)在千里之外兒子的思念。
小陽:
你都3年沒有回家了,今年過年你又沒有回來,你打電話說你在上海工作好,想多掙點錢,我跟你娘都支持,你也不用往家里打錢,自己存著吧,我們的錢夠花。也不知道你給(在)哪(那)找媳婦了沒,東頭那個老媒人都來好幾回了,要給你說媳婦,你也不小了,要想想這事。
二濤說他工作的地方離你不遠(yuǎn),你娘叫他給你捎點東西,兩雙布鞋你以前好穿,還有你好吃的面托(油炸面團(tuán)),外面肯定買不著,是你娘現(xiàn)炸的。那個襖是給你今年過年見面(“相親”的意思)穿的,也給你捎過去吧。這個照片也好幾年了,你娘???,她眼也不好使了,不知道你變樣了沒有?
咱家堂屋里間有點露(漏)雨,想等你回來在(再)找人蓋蓋。xx(人名)家都蓋樓了,怎么蓋還是等你回來說吧。咱家窮,你想多掙點錢也要注意身體。這信是叫你二明叔寫了,俺倆都不識字。孩啊,你有空還是回來趟吧,你娘光惦記你,說起你都流淚,不管咋說這都是個家啊。
當(dāng)你讀完這封家書時,你的心里一定有種酸酸的感覺,這封家書,不是杜撰出來的,是遺落在鄭州81路公交車上的。
2017年2月15日下午,當(dāng)河南鄭州市公交三公司81路公交車到達(dá)終點站時,走在最后的一名乘客將一個白色編織袋交給了車長段振方,說這個編織袋是他在車后排座上撿到的。段振方想找到丟東西的乘客,就在車上等了好一會兒,但一直沒見有人來認(rèn)領(lǐng),只好帶著這些東西,在到達(dá)起點站佛崗公交站后,才將編織袋交給了調(diào)度員蔡師傅。
蔡師傅當(dāng)著眾人的面打開編織袋后,里邊的東西讓大家一時呆住了:有一袋農(nóng)村油炸的面團(tuán)、一件嶄新的棉襖和兩雙用手衲的千層底布鞋,而在其中一只布鞋里,還“藏”有一封用鉛筆寫的家書和一張泛黃的照片。
出于好奇,蔡師傅給大家讀了這封家書,從中得知,家書是年邁的父母托人寫給在上海打工的兒子小陽的。小陽已經(jīng)三年沒有回家了,只是一直往家里寄錢,作為父母非常掛念他,原本想著小陽今年會回家來,因為家里的房屋漏雨需要修繕,而且村東頭的媒人也多次上門給小陽提親,父母將小陽相親時穿的新棉衣都買好了,但左等右等,還是沒有等到小陽回家來。雖然父母很想念兒子,但苦于沒有兒子的電話號碼,不識字的父母只好請人寫了這封家書,讓同村同在上海打工的的“二濤”捎給兒子。
一同讓二濤捎給兒子小陽的,不僅有母親一針一線做的兩雙千層底布鞋,還有兒子喜歡吃的油炸面團(tuán)。沒成想,被小陽父母視若珍寶的物品,卻被粗心的二濤遺落在了公交車上。
調(diào)度員蔡師傅說:“從81路公交車運(yùn)行路線來看,這位幫人捎帶家書的二濤可能是從火車站乘車到上海,可從家書里看不出真實的姓名和地址,編織袋里也沒有別的線索,假如這位叫二濤的乘客還沒有離開鄭州,請趕緊到我們佛崗公交站81路調(diào)度室領(lǐng)取,這不是一般的物品,是一份老家年邁父母對遠(yuǎn)在千里之外兒子的思念?!?/p>
許多讀者從媒體上看到個故事后,都很感動,紛紛說:有一首歌叫《一封家書》,唱出了在外游子對父母的思念之情,每當(dāng)唱起它,身在異鄉(xiāng)的人總有許多感觸。子女思念父母,同樣,父母怎能不憂子女?“遺落在公交車上那封家書中提到的‘小陽,無論在外面混得咋樣,都得回家去看看年邁的父母啊?!?/p>
張小可摘自《遼寧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