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巍,高麗紅
(1.沈陽醫(yī)學院護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2.中國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護理部,遼寧 沈陽 110003)
回授法在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中應用研究
郎 巍1,高麗紅2
(1.沈陽醫(yī)學院護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2.中國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護理部,遼寧 沈陽 110003)
目的分析回授法在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7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健康教育方法,干預組采用回授法進行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后3個月的造口皮膚情況。結果 患者在3個月后DET評分和造口皮炎發(fā)生率均有顯著差別(P<0.05)。結論 回授法能夠降低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皮膚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回授法;健康教育;永久性結腸造口
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中低位直腸癌所占比例較高,約占65%~75%[1]。近些年來,隨著低位腸吻合術及腹腔鏡技術在低位直腸癌根治術中的應用,大部分低位直腸癌患者保肛成功,但仍有20%~30%直腸癌患者需要攜帶永久性結腸造口[2]。永久性腸造口使排便途徑從隱蔽的會陰部移到了腹部,并且不能隨意控制,護理不當容易出現(xiàn)造口相關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生理和心理[3]。因此,如何確保健康教育的效果,教會患者護理永久性腸造口就顯得尤為重要。回授法是通過對患者或家屬宣教再讓其重復所獲得的信息或技術動作,護士糾正錯誤信息或技術動作,是護士用來了解、核實、糾正患者或家屬不正確信息的教育方法[4],這種信息雙向反饋的健康教育方法,能夠簡單而有效的保證健康教育質量。本研究將回授法應用于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探討其在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健康教育應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選取我市某三甲醫(yī)院2016年1月~10月收治的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70例,其中男46例,女24例,平均年齡(56.85±3.25)歲。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患者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納入標準:①確診為低位直腸癌并行Miles手術治療的患者;②意識清楚,有閱讀和語言表達能力,能接受定期隨訪;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④年齡18~7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 對照組:入院后,給予身體評估和心理評估,實施常規(guī)護理,并按傳統(tǒng)方法實施健康教育,出院后常規(guī)隨訪和定期復查。
2.2 觀察組:入院后,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取回授法實施健康教育,從入院至出院,約為2周。
2.2.1 培訓健康教育人員
健康教育實施組長由經(jīng)過回授法培訓的科室護士長擔任,并請本科室1名專家擔任健康教育顧問(副高級以上職稱,本科室工作不少于5年),負責對健康教育內容的指導;小組成員為本科室3名護士,負責回授法具體實施。由護士長和顧問對小組成員進行回授法統(tǒng)一培訓和考核,3名組員考核全部合格后上崗。制訂詳細的健康教育計劃,首先明確健康教育的項目,再編寫通俗易懂便于患者理解的教育內容,最后列出針對性的回授法提問用語[5]。
2.2.2 制定健康教育內容
2.2.2.1 術前:患者入院后,護士主動與患者交談,建立和諧護患關系,評估患者和家屬知識需求。經(jīng)過培訓的人員按照制定好的回授法健康教育計劃,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實施健康教育,發(fā)放造口護理手冊,講解造口護理方法,讓患者和家屬一同觀看造口護理視頻。
2.2.2.2 術后:①術后1~2天:即刻或術后1~2天開放造口,由經(jīng)培訓的護士親自為患者和家屬示范并講解如何清洗造口皮膚、剪裁造口袋、噴灑造口護膚粉及粘貼造口袋的過程。指導患者及家屬了解造口的位置、大小、顏色等正常外觀,告知患者取造口側臥位的重要性及飲食應注意的事項。②術后3~4天:指導患者及家屬更換造口袋技能與注意事項,包括造口袋的剝離、造口的清洗、造口保護膜和護膚粉的使用等。鼓勵患者觸摸自己的造口,并以積極心態(tài)面對造口。③術后5~9天:親自觀看患者獨立完成更換造口袋的過程,針對問題及時糾正。指導患者如何正確識別和處理造口異常及其他常見問題,如糞便異味、保持排便通暢及造口周圍皮膚皮炎或發(fā)癢等處理方法。④術后10~14天:評估患者換袋技能并及時糾正問題,指導患者如何擴肛。
2.2.3 回授法的實施回授法是一種成本低且易于實施的健康教育方式,包括以下4個基本步驟[6]:①解釋:護士向患者講解或演示造口護理相關知識,語言應通俗易懂,盡量避免使用晦澀的醫(yī)學詞匯。②評估:運用回授法評估患者對造口護理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問時營造輕松平等的交流氛圍,采取無威脅無尷尬的提問方式,如:“為確保我剛才講清楚了,您能用自己的話說一下造口發(fā)癢時的處理方法嗎?”③澄清:針對患者不理解的內容再次進行講解,注意應將患者的不理解歸因于護士自身沒講清楚,如:“可能是我剛才沒講清楚,應該是……”再次教育過程中可嘗試用不同的詞匯來解釋患者不理解的內容,教育后再次用回授法評估,直至患者完全掌握。④理解:最后護士進行開放式詢問:“您還有其他問題嗎?”如有疑問,護士解答,直至患者對健康教育的內容完全理解。運用回授法的過程中應注意:①每次教育過程僅教2~3個新概念,避免增加患者記憶負擔;②宣教以不超過10 min/次為宜,護士可利用給患者做治療、查房或巡視病房時給予宣教;③實際操作項目要讓患者演示一遍,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直至完全正確。
DET是由國際專家組開發(fā)的一種新型的造口皮膚評估標準化工具[7],評估內容包含顏色改變(D)、浸漬/潰瘍(E)、組織增生(T)三個癥狀和受影響的造口周圍皮膚面積、造口周圍皮膚受損的嚴重程度兩個維度。其中每個癥狀得分=受影響面積得分+嚴重程度得分,分值0~5分;受影響的面積分值為0~3分;嚴重程度分值為0~2分;DET總分=D分+E分+T分,最高分為15分,最低分為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皮膚損害的程度越重[8]。應用DET評估患者術后3個月造口皮膚狀況,評估回授法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DET得分及造口皮炎發(fā)生率。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3個月后兩組患者DET得分及造口皮炎發(fā)生率比較
回授法降低了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國外有文獻報道腸造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在11%~71%[8]?;颊甙l(fā)生皮炎、狹窄等發(fā)生率均較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若再次入院治療,將給患者的身心造成傷害,也給家庭增加經(jīng)濟負擔。目前,患者出院后多需要自己或由家屬協(xié)助護理永久性結腸造口,因此掌握正確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尤為重要。應用回授法進行健康教育,避免了傳統(tǒng)健康教育單向灌輸?shù)谋锥?,可以使患者更準確的掌握疾病護理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出院后患者自我護理的依從性,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9]。
本次研究采用回授法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時間及人員有限,僅對皮膚的情況進行評估。今后研究中可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心理狀況、自我護理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評估。研究中應用造口評估標準化工具進行評估,避免了以往僅憑個人經(jīng)驗進行測量和評估所帶來的偏差,使評估結果更為客觀,有利于DET在臨床中的推廣和應用。
[1] 汪建平.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515-519.
[2] 喻德洪.現(xiàn)代肛腸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7:345-361.
[3] 李衛(wèi)平,張秋娥.直腸癌Miles術患者造口護理的階段式健康教育[J].護理學雜志,2012,27(8):82-83.
[4] Komburger C, Gibson C, Sadowski S, et a1.Using “teach-back”to promote a safe transition from hospital to home: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discharge process[J]. J Pediatr Nurs,2013,28(3):282-291.
[5] Farris C. The teach back method[J].Home Health care Now,2015,33(6):344-345.
[6] Caplin M, Saunders T. Utilizing teach-back to reinforce patient education: a step-by-step approach[J]. Orthop nurs,2015,34(6):365-368.
[7] 王文娟.造口皮膚評估工具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2,21(2):463.
[8] 韋秀利.DET/AIM在腸造口術后周圍皮膚護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5):1386-1388.
[9] Saghir JH, Mckenzie FD, Leckie DM, et al. Factors that predict complications after construction of a stoma:a retrospective study[J].Eur J Surg,2001,167(7):531-534.
Application of teach-back method in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stoma
LANG Wei1,GAO Li-hong2
(1.Nursing department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LiaoNing Shenyang 110034 ,China; 2.Department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Shenyang 110003,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each-back method in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stoma. Methods 7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and experimental groups,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while cas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ased on teachback method in health education for 2 weeks.And evaluate the patients colostomy skin condition in each group after 3 months.Result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 ficance of the patients DET score and the incidence of colostomy dermatitis after 3 months in each group. Conclusion Teach-back method can reduce the colostomy complication of the ski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Teach-back method; Health education; Permanent stoma
R473.73
A
ISSN.2096-2479.2017.40.8.02
本文編輯:張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