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峰 王波
手術配合丹參川芎嗪、甲基潑尼松龍治療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的臨床觀察
●晉峰 王波
目的:觀察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配合丹參川芎嗪聯(lián)合甲基潑尼松龍治療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5例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8例予前路減壓、后路固定手術,術后配合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甲基潑尼松龍治療,對照組37例予前路減壓、后路固定手術,術后配合甲基潑尼松龍治療。觀察2組術前及術后2個月、術后1年神經功能變化。結果:2組治療2個月、1年后運動評分、針刺覺評分、觸覺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神經功能評分均升高;治療組治療2個月、治療1年后運動評分、針刺覺評分、觸覺評分均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結論: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配合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甲基潑尼松龍治療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療效確切。
頸椎骨折;脊髓損傷;手術治療;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甲基潑尼松龍
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筆者采用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配合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甲基潑尼松龍治療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38例,并與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配合甲基潑尼松龍治療37例對照觀察,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75例均來自我院骨科住院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量表分為2組。治療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17~58歲,平均年齡(38±10)歲;車禍傷16例,高處墜落傷10例,重物砸傷l2例;均受傷<8 h;頸椎損傷節(jié)段C3-4椎體12例,C5-6椎體11例,C7-T1椎體15例;Frankel脊髓損傷分級:A級12例,B級12例,C級14例。對照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37.42-l-9.62)歲;車禍傷18例,高處墜落傷9例,重物砸傷10例;均受傷<8 h;頸椎損傷節(jié)段C3-4椎體11例,C5-6椎體10例,C7-T1。椎體12例;Frankel脊髓損傷分級:A級11例,B級12例,C級14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納入標準:①年齡16~60歲,能夠承受較大手術者,男女不限;②術前脊髓損傷嚴重,F(xiàn)rankel分級A—c級;③X線、CT、MRI提示椎管內占位>50%;④傷椎塌陷>40%;⑤根據椎體滑移Meyerding分級頸椎滑移在Ⅲ~V度。(2)排除標準:排除凝血功能障礙、結核、腫瘤、嚴重感染及伴隨嚴重心腦血管病等內科疾病者。
1.3 對照組
治療方法:(1)霧化稀釋痰液,術后使用抗生素、脫水劑沖擊治療,術后24 h定時翻身、氣管切開護理,必要時吸痰,適量功能鍛煉,按摩雙下肢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甲基潑尼松龍30 mg/kg為初始劑量,15 min靜脈點滴結束,間隔45 min后以5.4 mg·kg-1·h-1持續(xù)靜脈點滴,在傷后3 h內用藥的維持23 h,傷后3—8 h內用藥的維持2 d。(2)手術治療:先俯臥位行頸椎后路手術,后正中切口,暴露傷椎及相鄰上下椎體棘突及相應椎板側塊、側塊區(qū),側塊螺釘固定或棘突間線纜、鋼絲固定;再行傷椎全椎板減壓并探查椎管解除后路占位(如有脫位者行牽引復位),c型臂透視滿意后,沖洗傷口并逐層縫合,放置引流條包扎后,再行頸椎前路手術:仰臥位,做胸鎖乳突肌內側緣斜切口,徹底清除傷椎椎間盤、上下終板及椎體后緣占位,依情況置入鈦網,反復沖洗傷口并安裝引流管后逐層縫合。
1.4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丹參川芎嗪注射液10 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2次/d,靜脈滴注,共用14 d。
1.5 觀察指標
觀察2組術前及術后2個月、術后1年運動評分、針刺覺評分、觸覺評分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和對比。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元±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治療前后各項神經功能評分比較。2組治療2個月、治療1年后運動評分、針刺覺評分、觸覺評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神經功能評分均升高;治療組治療2個月、1年后運動評分、針刺覺評分、觸覺評分均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見下表。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眷P<0.05
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多數(shù)學者主張“盡早復位、恢復頸椎正常排列、充分減壓、恢復椎間高度和生理曲度、堅強內固定重建頸椎穩(wěn)定性”的手術目的[2]。其目前手術方式多采用單純前路或者后路手術入路,往往不能達到充分減壓和恢復脊柱穩(wěn)定的臨床目的[1]。雖然單純頸椎后路手術,椎板切除、椎管探查減壓,雖然較大程度解除椎管占位,達到脊髓減壓的要求,但椎體不能滿意復位,頸椎前中柱穩(wěn)定性喪失;單純頸椎前路手術,較大程度恢復脊柱的正常序列及穩(wěn)定性,脊髓未能得到徹底減壓,頸椎后柱穩(wěn)定性喪失。應用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治療,既達到椎管探查減壓,又維持頸椎穩(wěn)定性,實現(xiàn)充分減壓和及時固定,為脊髓功能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有研究認為減壓后的脊髓血供可能得到提高和改善陋。目前對受傷<8h的脊髓損傷,早期使用甲基潑尼松龍沖擊療法是最有效方法,因其可維持創(chuàng)傷后溶酶體的完整性、穩(wěn)定細胞膜及阻止蛋白溶解酶釋放等,故可防止水腫,對脊髓繼發(fā)性損傷有抑制作用,能保護損傷脊髓神經細胞和有效促進其恢復。其作用機理為:抑制脂質過氧化作用,維持組織血流,抑制細胞內鈣離子的蓄積,增加神經的興奮性和突觸的傳遞,對抗繼發(fā)炎癥反應,抑制脂質水解,維持需氧的能量代謝,減少神經絲的退化。丹參川芎嗪注射液主要成份為丹參素和川芎嗪,有擴張血管,加速紅細胞的流速,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靜脈點滴后藥物在體內吸收完全,分布廣泛。王鋼等∞o研究發(fā)現(xiàn)丹參對急性脊髓損傷患者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有改善作用,可降低Fib、RAI,增高RDI,故微循環(huán)障礙得到改善。沈正祥"1研究發(fā)現(xiàn)川芎嗪對急性脊髓損傷大鼠受損神經元有修復作用,故可促進大鼠行為功能恢復。故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甲基潑尼松龍治療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度等作用,促進神經損傷修復。觀察結果顯示,2組治療2個月、1年后運動評分、針刺覺評分、觸覺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神經功能評分均升高;治療組治療2個月、1年后運動評分、針刺覺評分、觸覺評分均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說明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的前后路手術能更好的充分減壓、堅強固定,為脊髓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應用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甲基潑尼松龍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度等作用,促進神經損傷修復。因此,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配合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甲基潑尼松龍治療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滁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1]彭新生,陳立言,潘滔主編.脊柱外科新手術剖析.第1版.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73培1.
[2]鄒永剛,龔鐵軍,楊萍男.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的分析.中外醫(yī)療,2010,3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