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剛
(山西財經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在高校公體籃球課中小群體教學模式應用研究
□ 劉剛
(山西財經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實驗法和問卷調查法,以山西財經大學2015級籃球選修班的180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高校公體籃球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高校公體籃球課教學中,小群體教學模式教學效果顯著于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小群體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信心和團隊意識;小群體教學模式有利于加快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本研究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實踐參考價值。
小群體教學模式 籃球課 應用研究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加大。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如何提高大學生的成才率,高校教育如何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之一。高校體育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應順應時代的要求,進一步加快加深教育教學改革,在體育教學中,對教學形式的改變是改革的主要途徑之一。隨著各種教學模式的提出,小群體教學模式也進入了體育教育者的視線。小群體教學模式是社會學理論視角的小組互動學習,是西方合作學習思想的一種具體的實施方法和手段,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分組教學,學習過程講究合作互動,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本研究將小群體教學模式應用于高校公體籃球課教學中,通過教學實驗對比分析研究,探尋適合高校公體籃球課教學的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為高校公體籃球課程的改革提供參考。
1.1、研究對象
山西省山西財經大學2015級籃球選修班學生180人。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作者使用知網(wǎng)查閱收集了大量關于“高校體育”、“小群體教學模式”、“籃球課”的文獻資料,通過分析研究,掌握了高校體育教學中使用小群體教學模式的研究現(xiàn)狀,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2)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本研究中的所有數(shù)據(jù)使用Excel和Spss19.0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3)問卷調查法。
根據(jù)教學實驗的要求,在實驗前、后分別對學生進行《大學生社會適應性量表》、《羅森博格自信心量表》、《團體凝聚感量表》的問卷調查,以掌握學生在實驗前后的社會適應性、心理特征和團隊凝聚感的變化情況。
(4)實驗法。
①實驗目的
本實驗采用小群體教學模式對山西財經大學2015級籃球選修課的學生進行實驗教學,通過實驗前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各項數(shù)據(jù)的變化,試圖說明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高校公體籃球課教學中,對學生專項技術技能的掌握具有顯著作用,小群體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更能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發(fā)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②實驗時間和地點
實驗時間: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
實驗地點:山西財經大學塢城校區(qū)。
③實驗步驟
首先,在收集分析大量的文獻資料后,形成本實驗研究的理論基礎,然后根據(jù)小群體教學模式的特點和高?;@球教學的實際情況設計籃球教學課的教學思路和教學過程,教學時嚴格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教學,得出實驗數(shù)據(jù),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分析,最后形成實驗研究結果。
參加教學實驗的山西財經大學2015級籃球選修班共有6個班,每班30人,共180人。隨機抽取其中三個班90人確立為對照班,另外三個班90人確立為實驗班。在實驗教學前,對所有學生的專項技能進行測試,以確定實驗樣本的有效性。由表1可知,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專項技能成績在實驗前無顯著差異(P>0.05)。對所有的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以掌握學生在實驗前的社會適應能力、自信心特征以及團隊凝聚力的情況,由表2可知,在實驗教學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自信心以及團隊凝聚力無顯著差異(P>0.05)。
表1 實驗前學生籃球專項技能統(tǒng)計對比表
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以講解示范法為主,教師先講解示范,然后組織全班集體練習,教師糾正錯誤動作;實驗班則采用小群體教學模式,將全班30人進行科學分組,分組要以互補互助為目的,每組6人,共分5組。每組自己推選組長、副組長等不同的角色,討論確定本組的目標、任務以及各角色的職責、目標、任務等,教師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任務后,各組長組織各組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確定本組的練習內容、方法以及練習量,教師循環(huán)指導,以達到教學目的。
表2 實驗前調查問卷統(tǒng)計對比表
2.1、小群體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對籃球專項技能掌握情況對比分析
籃球運動是一項集運球、傳球和投籃為一體的運動項目,所以在籃球課程教學中對運動技能的掌握要注重運球、傳球和投籃的練習,結合山西財經大學的籃球教學大綱,我們選用1分鐘全場運球上籃、30秒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和1分鐘投籃三項指標作為籃球專項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由表3可知,小群體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對籃球專項技能的掌握情況存在顯著差異(P≤0.05),小群體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要優(yōu)于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
表3 實驗后學生籃球專項技能統(tǒng)計對比表
2.2、小群體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影響分析
表4 實驗后大學生社會適應性量表統(tǒng)計表
小群體教學模式是社會學理論視角的小組互動學習,教學形式是分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自己討論決定成員的社會角色以及成員需要完成的目標、任務,這就要求小組成員必須融入小組這個小社會,結合小組的目標努力提高自己,這一過程需要成員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互幫互助合作完成既定任務,這也培養(yǎng)了大學生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能力。從表4我們可知,實驗班的大學生社會適應量表平均值達到35.44,較實驗前有較大提升,而對照班的平均值27.68,雖然較實驗前也有提升,但效果遠不如實驗班,這也直觀的說明了小群體教學模式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培養(yǎng)更有效。
2.3、小群體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大學生心理特征的影響分析
表5 實驗后羅森博格自信心量表統(tǒng)計表
由表5可知,實驗班的自信心量表平均值達到34.04,對照班的自信心量表平均值29.22,實驗班大學生的自信心提升效果顯著于對照班,說明小群體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提升大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小群體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注重于學生的需求、興趣和愛好,將自身的目標實現(xiàn)放置于小組的目標實現(xiàn)之中,協(xié)作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設計符合自身情況的練習方法,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這一過程對大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更有效,更有利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2.4、小群體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分析
小群體教學模式是一種分組合作學習的過程,要求小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要分工合作,相互幫組,最后的教學評價,不僅要對個人成績評價,更要將個體融入到小組集體之中進行評價,小組成員只是自己提高最后的評價也不會高,只有相互幫助共同提高才能影響小組成績的提高,這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團隊意識,自己的才能是有限的,只有將自己的才能放在團隊之中,發(fā)揮團隊的優(yōu)勢,才能取得更優(yōu)異的成績。由圖表6可知,采用小群體教學模式的實驗班對大學生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集體觀念樹立的效果顯著于(P<0.05)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對照班。
表6 實驗后團隊凝聚感量表統(tǒng)計表
小群體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顯著于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將小群體教學模式應用于高校公體籃球課之中,更有利于大學生對籃球技術技能的掌握;小群體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信心和團隊合作的意識;小群體教學模式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人際關系,加快融入社會、適應社會。小群體教學模式作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方法之一,有推廣到高校體育教學其他項目的實踐意義。
[1]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2]陳元章.“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新課程(下),2015(5).
[3]蔡春霞.小群體教學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01.
[4]陳煥偉.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理論研究[J].教學園地,2009(6).
[5]潘麗霞.高校體育對大學生競爭與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J].中國成人教育,2007,17.
[6]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楊柳潔,楊英.析體育教學中的小集團教學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S1.
[8]劉建敏.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學中實施小群體分層考核評價的可行性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7).
[9]倪兵.關于構建小群體學習法的體育課程結構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4.
G807
A
1006-8902-(2017)-10-ZQ
山西財經大學教改項目,項目名稱:“小群體”教學模式在普通高校公體籃球教學中的研究,項目編號:2014237。
劉剛(1981-),男,山西永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