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娟
“桂林山水甲天下,蘆笛美景堪最佳?!碧J笛巖洞穴是桂林山水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位于桂林市西北桃花江右岸的茅茅頭山(又稱光明山)南側。距市中心不過10里路程。
前往蘆笛景區(qū),大都乘車沿著桃花江畔走。桃花江古名陽江,在桂林地段的河道是一個大“S”形和兩個小“S”形,如綠色飄帶環(huán)繞于桂北溶盆地之中。桃花江流經(jīng)的都是石灰?guī)r地區(qū),江水清澈,飛鸞橋至勝利橋一帶水流平緩,明凈如鏡,夾岸峰林,影落水中。
桃花江兩岸夾竹桃如火,田園如秀,芙蓉山、中隱山、獅山、青秀山、甲山聳立。秋天月夜景色更美,“陽江秋月”是古代桂林八景中頗具特色的一景。有詩贊桃花江:“不似漓江,勝似漓江?!?/p>
蘆笛巖是我國負有盛名的一個以游覽巖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的風景名勝區(qū),過去常有野貓和狐貍、獾子等野獸出沒,因而又稱“野貓巖”。
巖洞附近叢生蘆荻草,用此草做成笛子,吹起來音色柔美,如裊裊仙樂,又如山澗流水, “蘆笛巖”便來源于此。
原來半山腰只有一個小洞口,僅容一人進出,且山坡上草木茂盛,并不引人注意。《臨桂縣志》里記載了光明山,但是沒有說山腰有巖洞。蘆笛巖并非亙古無人知曉,其實附近的村民很早就知道這個靈巧且異常隱蔽之洞,年輕情侶甚至秘密到此約會,可是因戰(zhàn)亂、匪患等原因,對這個外界難以發(fā)現(xiàn)的“避難所”,當?shù)厝碎L期以來卻秘而不宣。
值得慶幸的是,解放以后人們生活安定,用不著避難了,便道出了蘆笛巖的秘密。該洞穴于1962年正式開放,這個昔日野獸出沒的神秘之地,如今早已變成了“人間仙境”。由于它擁有大自然賦予桂林山水清奇俊秀的巖溶風貌,1982年11月,成為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蘆笛巖洞形成于一億八千萬年前,位于地表之下240多米深的地方,游程大約500米。是一處景致高度集中、景物極盡造化的神奇游覽佳境。在這個奇妙的巖洞中,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瓏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惟妙惟肖,構成了三十多處景觀。有“獅嶺朝霞”、 “雪人”、“紅羅寶帳”、“高峽飛瀑”、“盤龍寶塔”、“原始森林”、“花果山”、“簾外云山”、“水晶宮”、“雄獅送客”等景觀,可謂移步成景,步移景換。
整個巖洞猶如一座用寶石、珊瑚、翡翠雕砌而成的宏偉、壯麗的地下宮殿。這些千姿百態(tài)的鐘乳石是由于地下水的作用,溶解了巖石中的碳酸鈣,再經(jīng)過上百萬年的沉淀堆積結晶而形成的,所有的景觀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令游客目不暇接。
游人進洞,在林立的石柱縫隙中間轉來轉去,如同置身仙境一般。熊瑾玎在《贊蘆笛洞》中寫道:“桂林巖洞多靈巧,蘆笛新開巧不同。異彩繽紛今古自,奇蹤探索忘西東。初臨絕壁懸崖上,似入瓊樓玉宇中。莫怪吾華常自傲,世間哪有此仙宮?!?/p>
據(jù)專家考證,巖洞是遠古時代,地下水沿著巖石的破碎帶流動溶蝕而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鐘乳等奇特景觀,是在巖洞形成以后,含有碳酸鹽類的地下水,順著巖石裂隙流出,水份蒸發(fā),碳酸鹽類沉淀結晶,逐漸堆積而成,千態(tài)萬狀,琳瑯滿目。
最奇妙的是,蘆笛巖諸景意和神接,自成境界,雖繁多而統(tǒng)一。再加上首景“獅嶺朝霞”,末景“雄師送客”,首尾呼應,前后一貫。正中“水晶宮”諸景薈萃,寬闊高遠,遂為重點,顯得主次分明。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水晶宮”,在諸多景點中尤其“出色”。它是蘆笛巖洞中最寬闊的地方,空間大小正好演奏和欣賞室內樂,不需要任何音響設備就可以達到音樂廳的效果。密閉的空間,不規(guī)則的石壁,是聲音恰到好處地反射的最佳條件。樂音清晰、柔美,幾乎不衰減的傳送,把室內樂的特點發(fā)揮到極致。
她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又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覺空間,既幽幻又耐人尋味,對音樂欣賞是一種提升和渲染。令人凝神怡致地去領會音樂的內涵,進入音樂的絕妙境界中,渾然忘卻都市之喧囂、心中之塵事,是熱愛音樂的人們向往的天堂。
蘆笛巖不僅擁有秀麗的景色,還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唐代起,歷代都有游人蹤跡,現(xiàn)洞內存歷代壁畫77幅。題材以游覽記事為主,可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蘆笛巖就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游覽勝地。
自1959年發(fā)現(xiàn)并開發(fā)后,如今這里已建有餐廳、茶室、水榭、湖池、曲橋,并設游船,廣植花木,成為中外游客游覽桂林時必至的旅游熱點。
蘆笛巖年接待游客量居世界巖溶景區(qū)之首,開放以來已接待過4000多萬游客,有眾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首腦及政要參觀過蘆笛巖。他們在參觀后,都被這里的人間奇景所傾倒。蘆笛巖由此也被稱為“國賓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