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晶 曾洪豪
(湖南工程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4)
談西方文藝復興視角下的宗教建筑
謝 晶 曾洪豪
(湖南工程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4)
立足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歷史背景,以圣彼得大教堂一百多年的曲折建造過程為研究對象,探討西方文藝復興視角下的宗教建筑的平面形制和“穹頂”形制特點。
文藝復興,教堂平面形制,穹頂形制
14世紀~15世紀,市民文化的抬頭,人文主義的覺醒,宗教文化的矛盾,西歐進入了一個文化全面繁榮的新時期。這個時期西歐發(fā)生了三件劃時代的事情: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法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這些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歐洲市民中有一部分人通過城市商業(yè)經濟的發(fā)展,積累了財富,成為了“中產階級”,并登上歷史的舞臺。
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最偉大的紀念碑。它體現(xiàn)了當時意大利最高的建筑設計、結構和施工技術。一百多年間,羅馬最優(yōu)秀的建筑師如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都曾經主持過圣彼得大教堂的設計和施工。圣彼得大教堂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的修建過程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曲折的發(fā)展進程,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學者(中產階級)和中世紀反動教會的斗爭。
1.1教堂平面形式的現(xiàn)實矛盾
人文主義者建筑師傾向于用最完美的圓形和正方形建造集中式的教堂。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和坦比哀多是最好實踐的作品。然而幾個世紀宗教的發(fā)展,天主教堂形制已經成熟。拉丁十字式平面、羅曼式的厚重、哥特式的尖頂占領了歐洲天空幾百年。人文主義建筑師喜愛的圓形、方形等集中式新教堂形制和天主教教堂的宗教意義產生了現(xiàn)實矛盾。集中式教堂宏偉壯麗,但舉行宗教儀式的祭壇在哪里,虔誠的信徒和神職人員位置在哪里,唱詩班又在哪里歌頌上帝(見圖1),這些都是不明確的。
1.2斗爭中的幾次反復
1506年,文藝復興代表人物伯拉孟特,他以“我要把羅馬的萬神廟舉起來,擱到和平廟的拱頂上去。”的雄心壯志開始主持設計、修建圣彼得大教堂。他設計的方案采用集中式希臘十字式教堂平面,教堂內部空間由圓形穹頂統(tǒng)治。從中心空間向四個方向延伸出長條形四翼。翼與翼之間用較小的十字空間填補,十字空間其上用4個方塔覆蓋。高舉穹頂?shù)墓淖獠堪鼑蝗χ?,猶如坦比哀多一般,是典型的文藝復興古典復興建筑樣式(如圖2所示)。
1513年—1521年,宗教維護者新皇利奧十世上任,任命拉斐爾為新工程主持人。他要恢復天主教儀式,教堂要容納更多的信徒。反動教會代表拉斐爾,在伯拉孟特未修建完成的教堂西部加了巴西里卡式矩形大廳,長度在120 m以上,以便容納更多的宗教信徒。修改后,因巴西利卡巨大體量引起的遮擋,以致集中式穹頂在外形上退居次要地位(見圖3)。
工程開始沒多久,1517年德國爆發(fā)了宗教改革運動,1527年西班牙軍隊占領了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工程在混亂中停頓了二十幾年。
隨后帕魯齊(1513年)、小桑伽洛(1539年)極力想恢復伯拉孟特集中式希臘十字式形制,但迫于教會的壓力,建筑依舊維持拉丁十字式形制。他們僅對教堂的東部進行改造設計,基本恢復了伯拉孟特最初的設計構想。
1546年—1564年,文藝復興的偉大代表米開朗琪羅接手修建圣彼得大教堂,他拋棄了拉斐爾的拉丁十字式平面形制,基本上恢復了伯拉孟特的設計。米開朗基羅大大加固了支撐穹頂?shù)?個石墩,減少了翼與翼之間的十字式空間(見圖4)。在西端設計了一個進深較小、面闊較大(9開間)的矩形空間,作為建筑的主入口,輔以柱廊裝飾。米開朗基羅在伯拉孟特的基礎上修改了穹頂設計,把穹頂以飽滿的輪廓高高舉起。高舉的穹頂形象使得集中式外形比之前更加完整、更加雄偉,紀念性更強。故體積構圖的重要性遠遠超過立面構圖,這些都是人文主義思想在建筑設計上的體現(xiàn)。
16世紀中葉,反宗教改革運動爆發(fā),最終在天主教特倫特宗教會議上規(guī)定天主教堂必須是拉丁十字式平面形制。反宗教改革勢力十分猖狂,1605年,教皇保羅五世命令建筑師瑪?shù)ぜ{拆除正在建造的教堂正面,在原有大教堂希臘十字式之前加了一段長長的巴西利卡平面,大大消弱了大教堂的藝術表現(xiàn)力,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了(見圖5)。
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和西羅馬,東羅馬在君士坦丁堡建立起拜占庭帝國,偉大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是其建筑代表作品。西羅馬卻被鐵騎戰(zhàn)火籠罩,四分五裂。古羅馬的輝煌建造歷史在此中斷,許多建造技藝失傳。歐洲進入“無情的”迷信愚昧的中世紀,這是“復興”的重要前提。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起始于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成熟的標志是坦比哀多的穹頂;偉大的代表作是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頂。穹頂作為一種建筑的建造技藝,儼然成為了文藝復興進程的評斷標準之一。
2.1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
伯魯乃列斯基是早期文藝復興的巨星,15世紀初他著手設計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當時教堂建筑的主體已經完成,要在50 m高空建造穹頂,面臨很大的技術挑戰(zhàn)。伯魯乃列斯基設計方案繼承了哥特式建筑的卓越結構技術,將穹頂輪廓設計成雙圓心矢形拱,該拱相對于單圓心拱來說水平側推力較小,穹頂在高空實現(xiàn)平衡的可能性更大。再者采用了哥特式的骨架券結構,穹面分里外兩層,中間是空的。骨架券的結構組織:在八邊形各角上升起8個主券,八邊形各邊升起2個次券。在垂直方向由下至上砌筑9道水平券,在骨架頂部由一個八邊形的環(huán)收束。這種結構類似于今天框架結構一般,水平圈梁平券將8個主券、16個次券連成一個整體,環(huán)上壓采光亭(見圖6)。這樣不僅形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骨架結構,而且減輕了穹頂?shù)淖灾亍?/p>
天主教會把穹頂看作是異教形制,嚴加排斥。擁有巨大勇氣和覺醒力量的文藝復興時期工匠伯魯乃列斯基置教會的戒律于不顧,突破了教會的精神專制。再者不論是之前羅馬萬神廟的穹頂,還是東羅馬圣索菲亞大教堂的穹頂,在結構上都是遮遮掩掩的。而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被高舉在十幾米的鼓座之上(見圖7),這是文藝復興時期建筑設計和施工技術先進力量的表現(xiàn)。
2.2坦比哀多的穹頂
如果說伯魯乃列斯基建造的佛羅倫薩大教堂穹頂,是文藝復興時期穹頂建筑技術的完整體現(xiàn),那伯拉孟特設計的坦比哀多則是完成了穹頂與立面其他要素之間形式語言的整合。
坦比哀多猶如一件精美的雕塑立于羅馬一座修道院的庭院中。它體量不大、內部空間也不發(fā)達,但其整體呈現(xiàn)的美感是前所未有的。整個建筑成一個圓形平面,立面是典型的古典主義風格。質樸的臺基之上由古希臘“圍廊式”柱廊統(tǒng)領建筑立面。柱廊之上一圈低矮的石欄桿過渡,欄桿之內內收的圓形鼓座承托起飽滿的半球形穹頂。穹頂表面凸起的結構肋條與鼓座壁柱,以及主體結構的柱廊是互相接應、首尾相連、從下而上、一氣呵成的。這座建筑幾乎為穹頂式建筑確定了形式語言規(guī)范(如圖8所示)。
2.3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頂
與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不同,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頂不是落在連續(xù)圍合的墻體上,而是落在四顆巨大的束柱上。這樣卓越的結構,使得建筑內部空間更加通透、空靈,空間流動性更強。其次主穹頂?shù)乃慕巧洗負碇淖渭壭●讽敚沟媒烫猛暾膬炔恐行目臻g向四周具有延展性和擴張性,層次更加豐富(見圖9),比佛羅倫薩主教堂的內部空間更勝一籌。
在建造穹頂?shù)牟牧仙希ケ说么蠼烫民讽數(shù)睦呤鞘^砌筑的,其余部分用磚填補。在結構上分內外兩層穹頂,在不同高度加了3道鐵鏈加固兩層穹頂?shù)姆€(wěn)定性。以上兩個建造方法,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穹頂?shù)淖灾?,使得穹頂?shù)乃絺韧屏p小,為將其架設到高空提供了條件。最終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頂直徑達到41.9 m,接近羅馬萬神廟42 m。但穹頂頂點高度為123.4 m,為萬神廟的3倍之多。
圣彼得大教堂穹頂與佛羅倫薩主教堂穹頂相比,進步之處有二:第一,它是真正的球面體,它的底邊是圓形。而佛羅倫薩主教堂穹頂?shù)走厼榘诉呅?,所以穹頂表面呈現(xiàn)為八瓣球體。雖坦比哀多的穹頂也是飽滿的球體,但他整個建筑的體量過小。第二,佛羅倫薩穹頂為了減小水平側推力,采用雙圓心矢形拱,穹頂輪廓較長。圣彼得大教堂穹頂略高于半球體,雖然水平側推力大,但顯現(xiàn)出設計者當下對建筑結構和施工技術更加有把握(如圖10所示)。
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作為文藝復興的第一個紀念物,帶有哥特時期的色彩。圣彼得大教堂穹頂作為文藝復興最后一個建筑紀念物,帶有巴洛克時期的色彩。它們不是完美無缺的,但非要找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形象的話,它們可以是一個答案,穹頂這種建筑形式獲得完全的生命力是在文藝復興這個時代。
近100多年,人文主義者和教會都要求按照自己的觀念來塑造圣彼得堡大教堂,這場教堂平面形制爭斗的過程反映了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曲折進程,反映了全歐洲重大的歷史事件,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記錄“歷史”的建筑。由佛羅倫薩主教堂穹頂?shù)教贡劝Ф?,再到圣彼得大教堂穹頂,穹頂建筑形制的嬗變,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運動中“復興”二字的內涵。它不是“復古”,它代表一群有雄心的人文主義工匠們,用謙卑的態(tài)度通過對古典精神的研究和總結,恢復一種價值觀念,并在這種價值觀念指導下,創(chuàng)造可以比肩古人的建筑,最終實現(xiàn)超越。
[1] 王慧君.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的誕生[J].世界文化,2011(8):43-45.
[2] 何光滬.文藝復興中的基督宗教與人文主義[J].人文雜志,2007(1):106-111.
[3] 彼得·布倫德爾·瓊斯,吳 曉,魏羽力.北歐建筑師希古德·萊維倫茨述評——以圣彼得教堂設計為例[J].新建筑,2006(12):95-101.
ReligiousbuildingsfromtheperspectiveofWesternrenaissance
XieJingZengHonghao
(HunanInstituteofEngineering,Xiangtan411104,China)
This essay,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Western renaissance, takes the rough construction period which lasted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of St. Peter’s Cathedr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t explores the plane form as well as the features of “dome” forms of the religious build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rn renaissance.
renaissance, plane form of cathedral, dome forms
TU252
A
1009-6825(2017)27-0016-03
2017-07-16
謝 晶(1982- ),女,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