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強1,張成武2
(1.青海大學,青海 西寧 810016;2.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1)
預防術后腸胃返流的胃大部切除手術分析
高夢強1,張成武2
(1.青海大學,青海 西寧 810016;2.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1)
目的探討預防術后腸胃返流的胃大部切除術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3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胃大部切除手術治療的病人96例,隨機分為改良手術組和傳統(tǒng)手術組,各48例。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觀察組使用改良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結果經治療,改良手術組術后腸胃返流發(fā)生率8.33%明顯低于傳統(tǒng)手術組的66.67%(P<0.05)。改良手術組患者的劍突下持續(xù)燒灼痛發(fā)生率為12.5%(6/48),傳統(tǒng)手術組為41.67%(20/48),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改良手術組患者的膽汁性嘔吐發(fā)生率為0;傳統(tǒng)手術組為22.81%(13/57),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改良型的胃大部切除術能夠明顯降低患者在治療后腸胃反流的發(fā)生幾率,并能夠降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推廣應用。
術后腸胃返流;胃大部切除術;臨床效果
臨床治療過程中,當給患者進行手術切掉胃的大部后,這時患者就會出現各種不適,這就嚴重的影響到患者術后的恢復和生活,腸胃反流作為臨床上普遍的一類并發(fā)癥,它經常表現為患者存在反酸、嘔吐以及貧血等,這就嚴重的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1]。
選取2012年3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胃大部切除手術治療的病人96例,包括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38例,年齡分布范圍在22~65歲之間,平均年齡在(3.423±4.32)歲之間。有27例患者患有十二指腸潰瘍、有21例患者患有胃穿孔、有29例患者患有復合性潰瘍、有19例患者患有竇部潰瘍。將這96例病人均分成兩個組,每個組48人,一組作為對戰(zhàn)組,一組作為觀察組。對照組包括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分布范圍在22~63歲之間,平均年齡在(33.21±3.19)歲之間,其中有13例患者患有十二指腸潰瘍、11例患者患有胃穿孔、14例患者患有復合性潰瘍、10例竇部潰瘍10例。觀察組中的男性患者28人,女性患者20人,年齡范圍在23~65歲之間,平均年齡在(34.54±4.87)歲之間,其中患有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12例、患有胃穿孔的患者9例、患有復合性潰瘍的患者16例、患有竇部潰瘍的患者11例。
兩組患者均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先給每位患者進行靜脈復合式麻醉,這時才從患者的腹部切開實施手術,同時為了避免肝胃器官的影響,將其韌帶切斷,然后對患者的十二指腸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行的是傳統(tǒng)的B-II手術,它是對患者的胃殘端及橫結腸實施的側側縫合手術來確保手術的治療效果,并做好相應的固定工作[2]。觀察組患者行的是改良型的B-II手術,它是在傳統(tǒng)型的基礎上加以優(yōu)化而實現的,它分別從胃空腸吻合口輸入、輸出端的下方約20 cm處采取側側吻合處理,這樣能夠改善傷口的縫合位置,防止胃液出現反流,也會使得手術的進行過程變得相對的簡單,能夠直觀的對患者采取相應的治療[3]。
針對研究過程中的數據統(tǒng)計和處理采用的是SPSS 19.0軟件來進行,它能夠高效、快速的分析實驗結果,并形成相應的統(tǒng)計學決策依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后,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出現腸胃返流的并發(fā)癥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病人術后的恢復好于預期,兩組之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腸胃返流發(fā)生情況比較(n,%)
在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后發(fā)現,觀察組的患者出現劍突下持續(xù)燒灼痛發(fā)生率為12.5%(6/48),它要明顯的低于對照組的41.67%(20/48),兩組之間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基本符合預期的目標。觀察組的患者出現膽汁性嘔吐這類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0,要明顯的高于對照組的22.81%(13/57),兩組之間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胃大部切除術(Gastercotmy)常被用來治療胃潰瘍患者,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的身體狀況,同時它又會伴隨著相應的一些并發(fā)癥。所謂的胃大部切除術是將胃部的2/3一3/4進行切除,即胃體大部、胃竇、幽門以及十二指腸球部。這種治療方式具有針對性,它能夠針對患者的病灶進行有效的治療,有利于患者的快速恢復,同時也伴隨著一些的并發(fā)癥,這在醫(yī)學上已經被引起廣泛的關注。[4]。
這類手術的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有腸胃返流,導致腸胃反流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胃黏膜刺激十二指腸以及膽器官等,導致它們產生大量的分泌物發(fā)展成為并發(fā)癥[5]。要避免此類型的并發(fā)癥最恰當的做法就是要對胃黏膜進行保護,避免它過多的與十二指腸等器官的接觸,從而減少化學刺激的產生,減少分泌物的產生。傳統(tǒng)的B-II手術難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它會導致患者的腸胃引流液量不斷的增多,進而產生并發(fā)癥[6]。所以本小組緊緊的圍繞著改良B-II手術進行入手,展開對這方面相關話題的研究和探討,旨在創(chuàng)造出最理想的行手術方式,該手術方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首先,吻合口縫合位置偏低,它能夠改善患者體內胃液的沉積,使其通過袢腸腔輸出,避免對胃粘膜產生刺激作用;其次,就是阻礙了輸入袢內刺激物的進入到胃中;最后,就是利用自身的免疫組織來進行自我凈化,防止吻合口發(fā)生潰瘍[7-8]。
由于現階段人們的生活階段不斷的加快,物質水平也得到提升,人們的飲食習慣也發(fā)生了變化,這就加大了人們出現重度潰瘍以及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風險,這就給手術的展開造成了很大的難度,同時也會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像創(chuàng)傷較大、出血量較多、易產生并發(fā)癥等,難于患者病人的病痛,也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針對胃大部切除術后所出現的早期胃出血情況,醫(yī)務人員應當先明確具體病因,根據患者身體情況,考慮具體方案,從而確保整體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患者因為自身原因導致腸胃出現潰瘍時,需要及時的進行胃大部切除術進行治療,同時還需要配合其他的治療措施,避免腸胃返流這一類并發(fā)癥對患者帶來的,幫助患者早日的進行恢復;研究分析結果證明了改良B-II手術方法的治療效果十分的明顯,它能夠減低常見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概率,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緩解患者的病痛。因此,該類型的治療方式有利于今后在臨床中推廣及使用。
[1] 胡文靖.預防術后腸胃返流的胃大部切除手術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5(14):93-93.
[2] 李金滿.預防術后腸胃返流的胃大部切除手術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29):179-180.
[3] 張 建.胃大部分切除術和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除術在治療十二指腸潰瘍上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2(35):142-142.
[4] 卓小川.改良式胃大部切除術的設計方法分析及應用此術切除胃體大部的臨床效果觀察[J].求醫(yī)問藥:學術版,2012,10(12):264-265.
[5] 許杰民.單純修補術與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療效對比[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2,18(10):136-136.
[6] 隋世國.單純修補術與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療效對比[J].引文版:醫(yī)藥衛(wèi)生,2015(3):32-32.
[7] 孫勇軍.根治性遠端胃大部切除術后胃癱危險因素的分析[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3,40(3):1156-1158.
[8] 代引海,任忠良,王 茂,等.大承氣湯對大鼠胃大部切除術后胃癱及相關胃腸激素的影響[J].陜西中醫(yī),2014(6):762-763.
R656.61
B
ISSN.2095-8242.2017.38.7364.02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