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本欄目在今年的第2期和第6期分別介紹了喀秋莎軟件的基礎操作和一些使用技巧。今天筆者將介紹喀秋莎軟件各種功能的綜合運用,即專業(yè)感較強,高效、實用的“PPT+人像”式專業(yè)微課制作方法。
在“PPT+人像”式專業(yè)微課制作中,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錄屏”內(nèi)容外,還增加了教師講解的人像,人像與PPT互相配合、補充,相得益彰;而且講課的背景、各種道具(如講臺)都可隨心設置。目前,很多教師已經(jīng)使用此方法進行了批量化的微課錄制,具體效果請掃下面的二維碼進行觀看。
“PPT+人像”式專業(yè)微課同時具備“PPT錄屏”和“教師出鏡講解”兩種方式的特點,這樣既能合理利用教師現(xiàn)有的PPT,又能通過教師出鏡講解彌補PPT視覺化不足的缺陷,而且其錄制方法簡便、高效,一個人就可以實現(xiàn),它也因此受到了廣大教師的喜愛。
下面,筆者將從設備與場地、錄制方法、視頻后期編輯三個方面進行介紹。
● 設備與場地
1.計算機及其相關配置
從設備上來說,要有一臺性能較好的計算機(最低要求:CPU i5、內(nèi)存4G),并安裝喀秋莎8.4以上版本。同時配有一個高質(zhì)量的攝像頭。另外,由于在錄制過程中,教師一般處于站立位,遠離電腦,因此翻頁器是必不可少的。
2.幕布
在圖1所示的視頻畫面中,人像“干干凈凈”地顯示在背景之上,而不像我們用手機或攝像機拍攝視頻時,人像背后都有一塊方方正正的背景。其實,這種效果是使用電影工業(yè)發(fā)明的“視頻摳像”技術完成的。為了拍攝完成后,能將人像摳出來,就必須要將人像完全置于純綠色或純藍色的幕布前(如圖2),購買背景布可到京東或淘寶中搜索“攝影背景布”,即可找到很多商家。
3.補光燈
摳像時,只有背景是均勻的綠色或藍色,才能在視頻后期編輯時,完美地把人像摳出來。因此,通常需購置一組補光燈。一般建議采用“三燈組”,即左右各放一個,主要照向綠幕,盡量減少影子,且盡量做到整塊幕布顏色均勻,一個在正前方負責把教師照亮(如上頁圖2)。
經(jīng)過實踐檢驗,筆者推薦使用柔光燈箱150W三基色燈,照明效果較好。
4.場地條件
除燈光效果外,視頻錄制場所最好安靜、隔音。相對來說,小屋子比大屋子的收音效果更好一些。
● 錄制方法
在計算機、硬件和場地條件就緒后,就進入了錄制環(huán)節(jié)。錄屏操作是很簡單的,只需在喀秋莎錄屏窗口中,將“音頻”和“攝像頭”都打開,并點擊“rec”按鈕即可(如圖3)。(詳細操作方法請見本刊今年第6期的欄目文章)
需要注意如下事項:①教師衣服的顏色與背景色反差越大越好。背景布通常是比較亮的藍色、綠色,所以最好穿深色衣服。②教師在講課時,眼睛要注視攝像頭(需要時可以看一下PPT)。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隔著屏幕產(chǎn)生眼神交流的感覺。③教師的目光平視時,學生的觀看體驗最佳。為此,我們需要把計算機墊高,使攝像頭與人眼基本等高為止。④教師站的位置也有講究,如果教師離幕布太近,會在幕布上產(chǎn)生影子,導致色差增大,摳圖效果下降。因此,建議人離幕布1米左右比較合適(主要觀察幕布的影子情況)。
● 視頻后期編輯
1.摳像及相關處理
錄完視頻后,首先需要把人像后的綠色或藍色背景刪除掉,這樣才能把人像“摳”出來。
操作步驟為:依次點擊“更多”中排大按鈕、“視覺化屬性”按鈕、刪除一個顏色、用吸管選取畫面中的綠色或藍色(如圖4)。
此時,背景色就會被刪除,背景呈黑色(代表“透明”)。如果需要的話,還可通過“容差”“柔軟度”兩個參數(shù)進一步調(diào)整(如圖5)。
需要注意的是,在綠色背景中,用吸管指定要刪除的顏色時,吸在什么位置都會影響摳像的效果,如下頁圖6同樣的一個畫面,僅僅由于吸色點選取的不同(摳像參數(shù)均為“容差10%、柔軟度10%”),摳像效果的差別就很大(背景越黑越好,因黑色代表透明)。
所以,如果刪除指定顏色后,怎么調(diào)都摳不干凈的話,可以換一個位置吸取顏色再試一下。摳像完成后,還可根據(jù)需要在畫布上增加適當?shù)谋尘皥D片(如圖1中的建筑背景圖),以及道具圖片(如圖1中的桌子),以便進一步增強畫面的情境感。(詳細操作方法請見本刊今年第6期的欄目文章)
2.處理PPT與人像的擺放位置
摳像完成后,就該處理人像視頻和PPT錄屏的位置了,其目的是突出顯示重要的信息。經(jīng)過筆者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從操作簡單、實用、夠用的角度講,PPT與人像擺放的組合方式只需兩種即可:
第一種:全屏PPT。如果在教學中某段時間內(nèi),PPT的內(nèi)容非常重要,就需要重點呈現(xiàn)給學習者,最典型的如PPT中出現(xiàn)了新的內(nèi)容,則可將PPT畫面全屏顯示。
第二種:人像+小屏PPT在側(cè)。當PPT的內(nèi)容長期靜止不變或者教師的講解比較重要時,可以將PPT畫面縮小,放至人像的一側(cè)。甚至可以將PPT畫面通過加邊框、陰影的方式,使之像一臺液晶電視一樣,與教師人像一同顯示出來。
操作的關鍵是:需要把PPT錄屏軌放在人像的“上一層”,同時確保小屏PPT和人像互不遮擋,這樣當PPT畫面放大到全屏時,人像就被遮住了;而當PPT縮小時,人像又自動顯現(xiàn)出來。用這種方法,我們只需對PPT錄屏軌進行縮放操作即可輕松實現(xiàn)以上兩種畫面組合方式。
上述這兩種位置關系的操作方法比較簡單。其實,“PPT+人像”的組合方式還可以有更多的創(chuàng)意,比如下面兩種。
第三種:人像在前+PPT全屏在后。在第二種組合方式中,我們是把PPT視頻縮小了,并且做成液晶電視的樣子,其實有些情況下,把PPT全屏放在人的身后也是可行的(如圖7)。
不過在這種組合方式中,由于人像會擋到PPT的內(nèi)容,因此我們也可以處理一下PPT,在PPT頁面中預留一個空間不放內(nèi)容(空出來放人像),如圖8所示。
第四種:全屏人像。如果想做到人像突出,當然全屏人像是最理想的了。在人像后面放一些有趣的或與知識背景相契合的圖片,可以提升視覺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在人像后面放上杜甫草堂的圖片或相關視頻(如圖9),是不是更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