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艷 關喜春
摘 要 “學困生”是高校教育對象中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學困生”問題日益突出。本文對當前高校“學困生”形成原因進行深入分析,針對不同“學困生”類型,從思想政治教育視角,提出高校“學困生”有效的教育對策。
關鍵詞 學困生 成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學習困難學生簡稱“學困生”,即學習上存在一定的困難或者障礙,僅靠自己努力難以完成學校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從而變成成績較差的學習困難學生?!皩W困生”在我國不同教育階段都存在,但在高等教育階段“學困生”具有其特殊性,因為高校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如何正確評價“學困生”現象,科學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影響,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困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長,是高等學校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高校“學困生”成因分析及影響
1.1“學困生”成因分析
1.1.1主觀原因
(1)所學專業(yè)不感興趣,學習動力不足
目前我國高考主要還是“一考定終身”的制度,由于考試分數原因,導致一部分“學困生”服從志愿,來到調劑的專業(yè),自己并不喜歡,只能被動的學習。一部分“學困生”完全服從家長意愿而學,興趣缺失,學習也比較盲目,導致期末掛科。還有一部分“學困生”,從高中考上大學后,高考的壓力全無,緊張的學習氣氛全無,導致學習迷失方向,失去學習動力。
(2)依賴性較強,自制能力差
大學不像高中,而是需要自己有計劃有目標的學習,更強調自主性。“學困生”往往表現出課堂不認真聽講,注意力不集中,課下又控制不住自己,大部分時間沉迷于上網、玩游戲、看小說,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導致學習成績下滑。
(3)學習基礎薄弱,底子較差
一部分“學困生”學習基礎差,主要原因是教育資源不均衡導致的,這部分“學困生”學習態(tài)度端正,上課認真聽講,學習時間也能得到保障,但是由于學習底子較差,沒有找到好的學習方式、方法,基礎又較薄弱,而成為“學困生”。還有一部分“學困生”是由于偏科導致的,有的科目成績較好,有的科目成績較差,不愛學,高中就沒有一個好的基礎,導致大學不知道如何學習。
(4)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目標不明確
一部分“學困生”上大學后,學習目標不明確,迷失方向,不知道學習為了什么,60分和90分好像也沒什么區(qū)別,從而進入“及格萬歲”的模式,對課程沒有認真分析,缺乏深入系統學習,學習沒有目標。還有一部分學生深受社會不正之風的影響,認為“學好學壞一個樣”,導致學習松懈。
1.1.2客觀原因
(1)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
家庭教育對孩子養(yǎng)成良好學習、生活習慣、能否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部分“學困生”學習受父母離異、吵架、父母不良習慣等影響,對孩子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跟孩子沒有溝通,導致家庭教育功能的嚴重缺失。一部分“學困生”因為家庭困難,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使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無法進行家庭教育,孩子在心智上都會收到極大影響,學習也受到影響。
(2)高校管理機制不完善
由于高校擴招,一部分高校師資隊伍緊缺,教學設備跟不上,加上高校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大多采用“大班制”,班級學生多,教師管理學生難度較大,難以掌握全部學生的學習情況。
(3)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近些年,受社會及網絡上“讀書無用”、“拼爹”等一些錯誤觀念和不良風氣影響,一部分大學生不安心學習。也有部分經濟困難學生受到挫折后,不能及時調整心態(tài),看畢業(yè)生就業(yè)壓力又大,容易對自己未來失去信心。
1.2“學困生”產生的影響
1.2.1對個人的影響
大學生背上“學困生”這個包袱,很容易對學業(yè)缺乏自信,產生較重的心理負擔,且減少與同學的交往。在學業(yè)上,不愛上課,掛科多,沒有按時完成學業(yè),甚至被學校退學警告或者開除。這些對“學困生”本人今后工作和生活都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1.2.2對家庭的影響
同時“學困生”也給予家庭帶來極大的煩惱。高等教育不同于其他階段教育,是綜合教育和素質教育,四年時間家長無法掌握學生學習狀態(tài),只有結果。如果因學習原因而被學校退學警告或者退學,家長十幾年的心血和希望會破滅。
1.2.3對學校的影響
雖然目前高校中“學困生”只占學生總數的一小部分,但是這個特殊群體體現教育教學和管理的不足。一個高校解決“學困生”脫困的能力,是體現這所高校的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是高校教育素質改革的重點,讓全體大學生享受到高等教育的碩果。同樣,因學業(yè)被開除的“學困生”也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1.2.4對社會的影響
國家每年巨大的教育投入,這部分“學困生”加大了每年教育產出的成本,降低了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學困生”最后沒能完成學業(yè),對社會和國家來說是人才的損失。
2高?!皩W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
2.1“學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
2.1.1堅持以人為本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要遵循“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原則,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發(fā)現“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也要善于挖掘“學困生”身上的發(fā)展?jié)摿?,揚其所長。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學困生”,充分肯定“學困生”的價值,這樣才能提高有效幫扶“學困生”,使其順利脫困,得到全面發(fā)展,成為社會有用人才。
2.1.2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困生”幫扶工作也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方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引導幫助“學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成為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endprint
2.1.3堅持“三全育人”思路
進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機制。學校、家庭及社會全員育人。以學校為主體,家庭參與,社會支持全過程育人。培養(yǎng)“學困生”道德品質、職業(yè)技能、學習能力和發(fā)展?jié)摿Φ娜轿挥?。高校堅持“三全育人”思路,從根本上推動“學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2“學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2.2.1構建“學困生”預警機制
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輔導員工作都存在被動性和滯后性,“學困生”都是教學管理部門認定成績出來后,才被確定為“學困生”。高校應提前構建“學困生”預警機制,做好預警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分析學生生源地及分數結構,家庭教育情況,課堂考勤,考察摸底等,做到積極預防。同時做好“學困生”預警分類,有針對性的進行談心談話、家長溝通、黨員學生干部“一對一”、“多對一”等幫扶形式,及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早發(fā)現問題,使“學困生”盡快解決學習困難,順利完成學業(yè)。
2.2.2加強教學、管理、家庭多方聯動
針對“學困生”這部分特殊群體,需要高校加強教學管理,教育工作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需要加強家庭和社會多方聯動。一方面,加強課堂管理,教師與輔導員要經?;ネㄓ袩o,反饋學生的課堂出勤、聽課狀態(tài)等表現情況。一方面,輔導員要讓學生家長第一時間了解孩子的在校學習情況,家長和學校之間保持密切聯系,有問題隨時溝通。多方共同努力讓“學困生”盡快脫困,更好地服務社會。
2.2.3制定合理的學習策略
大學的學習不同于高中,很多“學困生”到大學還像高中那樣一味坐在教室里學習,不是學習學錯了,而是學習方式和方法需要轉變,與之相適應。當前很多高校都采用“學分制”教學模式,一部分課程是專業(yè)課,是整個班級、同一專業(yè)學生必須課程,而一部分課程是根據個人興趣和愛好選修完成,針對這樣的教學模式,“學困生”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學業(yè)計劃,有針對性地分配自己的時間和學習精力,這樣才能按時完成教學計劃,順利完成學業(yè)。
2.2.4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
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有助于激發(fā)“學困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高校應盡量多開放實驗室,使學生有更多機會付諸于實踐活動中,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盡量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從網絡和小說中解脫出來。營造班級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班級建立學習小組,使“學困生”能融入班級學習團體中,在學習上相互幫助,逐步消除孤獨感和自卑感,提高自我,共同進步。
2.2.5重視“鼓勵式”情感教育
“鼓勵式”情感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情感教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重塑“學困生”自信心,從而擺脫孤獨、自卑等心理。“鼓勵式”情感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走進“學困生”的內心世界,多鼓勵少批評,發(fā)現每個“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激發(fā)“學困生”學習動力,從對學習的“反感、不敢嘗試”到“心里沒底、被動嘗試”,再到“主動嘗試、充滿自信”,最后樂觀完成學習任務。
3結論
通過深入分析“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構建全員參與的互動聯系網,及時發(fā)現學習問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使“學困生”盡快擺脫困境。這不僅是更好地發(fā)揮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職能,更是對十八大關于“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精神的貫徹。
基金項目:“高校學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研究成果SDSZ-2017-080。
參考文獻
[1] 袁宗虎,陳夏初.高校學困生成因分析及轉化對策[J].江蘇高教,2017(01).
[2] 陳秀春.以人為本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文化,2011.
[3] 高博.高校學習困難學生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01).
[4] 李偉.淺析高校學困生預警機制構建[J].科教導刊,2016,5(13).
[5] 馬蒙蒙.高校學困生成因分析及教育對策[J].高等教育,2016,2(13).
[6] 莊朝暉.以人為本構建適合學困生發(fā)展的和諧校園[J].學園,2013(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