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松
摘要:公差課是機械工程專業(yè)一門應用性很強的技術基礎課程,是連接設計類課程和制造類課程的橋梁,在機械類專業(y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首先介紹了公差的產(chǎn)生及其重要性;隨后分析了公差課程教學與公差標準的關系;最后分析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本課程教學改革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公差課;教學內容;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40-0246-02
在機械專業(yè)的課程中,公差課程(即《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公差問題貫穿于產(chǎn)品設計、制造和檢測的整個生命周期,可以說機械設計與制造的每一步都繞不開公差問題。但目前一些學校對公差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公差課的特點是概念、術語多,需要記憶的內容多,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關注度不夠,以至于很多畢業(yè)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需要重新進行培訓與學習。下面就來談談公差教學與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學改革問題。
一、公差的產(chǎn)生及其重要性
公差產(chǎn)生于19世紀末期,目的是為了保證零件的互換性。早期的公差只有正負公差,給定尺寸公差一般都比較大。這是由于當時的制造設備和工藝能力不能加工制造高精度的產(chǎn)品。隨著科技的進步,產(chǎn)品性能要求不斷提高,產(chǎn)品的批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變,對零部件的公差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設定的公差也在逐步縮小,這導致了零部件的可裝配性逐漸成了問題。由此,泰勒提出了滿足裝配要求和功能要求的“泰勒原則”,也就是現(xiàn)行公差標準中的包容原則,它能有效地處理零件尺寸誤差和幾何形狀誤差的關系,從而保證了產(chǎn)品的可裝配性。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零件的制造逐漸分包給供應商,設計部門和制造部門越來越遠,設計與制造部門之間的隨時交流就不太可能了。為了解決零件的幾何參數(shù)互換性,保證幾何功能和可裝配性,出現(xiàn)了形位公差,即幾何公差。隨著兵器、汽車和航空航天工業(yè)的發(fā)展,幾何公差在產(chǎn)品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幾何公差標準已獲行業(yè)廣泛認可。
學生學習公差課程的關鍵是清楚掌握關鍵詞、關鍵概念,理解術語含義和公差計量評定常用方法。因此對圖紙上標注的尺寸與公差不能是模模糊糊的印象,而應是“一是一、二是二”的理解。學生將來從事機械設計與制造工作,無論是讀圖,還是設計應用公差,都應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若將來從事質量控制、計量檢測工作,更應該讀懂圖樣上的公差標注所表達的確切含義,并采用恰當?shù)臋z測計量設備、軟件等進行測量、評定。只有對公差有了嚴謹而邏輯地理解后,才有了“地基”,才能積累起很扎實的專業(yè)基本功。總之,學生只有學會、學懂了公差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才可能蓋工程應用的“大樓”。
二、公差標準與教學內容
公差主要有兩大標準,美國ASME Y14.5-2009和歐洲標準ISO1101-2012,即GPS標準。兩大標準在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內容包括尺寸極限、角度公差、幾何公差、表面粗糙度及檢測計量等。GPS標準是一種廣泛使用、能精確描述產(chǎn)品幾何技術規(guī)范的國際工程語言。采用GPS標準標注的圖紙只有一種解釋,且精確地表達了產(chǎn)品的功能。我國的公差標準GB/T 1182-2008等同采用ISO 1101-2004標準,但最新的國際標準中先進的公差標注在我國標準中還沒有出現(xiàn),比如復合輪廓度和復合位置度等。可見,我國的公差標準版本與國際標準相比,相對落后。
目前高校采用的各種版本的公差教材有幾十種,書名有《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公差與配合》、《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幾何量公差與檢測》、《產(chǎn)品幾何技術規(guī)范與認證》等,內容主要分為互換性與標準化、測量技術基礎、尺寸精度設計、幾何精度差設計、表面粗糙度輪廓設計、典型零部件精度設計等幾個部分。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摘自GB/T 1182-2008產(chǎn)品幾何技術規(guī)范與認證(GPS)國家標準。教學內容與國標對應關系[1,2]:互換性與標準化GB/T20000.1-2014,尺寸公差設計GB/T1800.1-2009、GB/T1800.2-2009、GB/T1801-2009,幾何精度設計GB/T1182-2008、GB/T4249-2009、GB/T16671-2009,表面粗糙度輪廓設計GB/T3505-2009、GB/T1031-2009、GB/T131-2006。
三、公差教學存在問題和教學改革
我校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公差教學中主要講授公差的一些概念性的知識以及在機械設計、制造生產(chǎn)當中的常見應用。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是術語多、抽象,內容范圍廣、涉及面較寬,而在實際工程應用中實踐性很強,學生利用較少的課時難以理解和掌握;教學中往往被過多的強調理論學習,而實踐實驗教學不夠突出;學生普遍反映難學,教學效果不理想。筆者每年指導本科畢業(yè)設計學生若干名,就教學效果看,學生在利用三維CAD完成產(chǎn)品結構設計后,往往對結構的幾何尺寸與公差設計茫然。甚至有學生認為三維CAD創(chuàng)建了產(chǎn)品完整模型后,這些模型數(shù)據(jù)可以直接傳遞給制造工藝階段,而忽略了幾何變動(精度、公差)的設計。而事實上,制造總是有誤差的,在進行機械設計時必須考慮公差。這也迫使筆者思考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1)學生專業(yè)知識薄弱,對機械專業(yè)術語接觸相對較少,對教材中提到的諸多概念、術語不能夠深刻領會。(2)教學內容著重于公差理論知識,忽視了零件公差設計內容的講解,導致學生無法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具體實例中。(3)本課程總學時一般為40/32學時(含實驗8學時),設置孔/軸直徑測量、幾何誤差、表面粗糙度檢測以及螺紋齒輪測量等實驗環(huán)節(jié),由于學生沒有預習習慣,且學時有限,實驗課效果不理想,實踐動手能力不夠。(4)考試內容多重理論輕應用,學生為了取得高分通常是死記硬背,忽略了對知識的應用。(5)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加之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導致對知識的掌握不牢固。
針對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現(xiàn)狀,迫切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3]:(1)從學生思想上入手,讓學生充分了解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具體做法是:針對不同的教學模塊采取不同教學方法,包括啟發(fā)式教學、項目式驅動式教學,在課堂上積極提問討論,課后預留問題。例如,講授極限與配合公差的選用,幾何公差項目選取等內容采取項目式、分組討論。將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分配一個模型,要求學生先畫出零件的結構、分析工作原理,后討論針對特定功能如何選取公差技術要求,最后教師進行點評分析。(2)根據(jù)我校學生特點選擇優(yōu)秀教材、自編實驗教材:經(jīng)課程組討論研究,選擇哈工大劉品教授主編的《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教材,該教材內容與最新國家標準一致,教材后半部分有詳細的典型零部件的公差設計實例和分析,并配有光盤課件;根據(jù)我校公差實驗現(xiàn)有的設備情況,編制了公差實驗教材。(3)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三個模塊:第一塊是公差基礎理論,包括互換性與標準化、尺寸公差及設計、幾何公差及設計、表面粗糙度;第二塊是典型零部件公差設計,包括齒輪、螺紋等零件公差設計案例;第三塊是實驗與綜合實訓,該環(huán)節(jié)除了開設的實驗項目外,還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制圖、公差與測量的知識對給定箱體、連桿等進行測量、測繪、繪制零件圖,并標注尺寸與公差。(4)機械零件進課堂,購置一些金屬零件,包括齒輪、螺紋、軸承、箱體等,將零件帶至課堂,在講課過程中以實物零件及圖紙為例進行舉例分析,理論聯(lián)系實際。(5)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教學內容的比重:增加機械精度設計大作業(yè),要求學生對某零部件的工作原理、使用要求和功能進行分析,對零部件的關鍵特征進行公差設計。(6)申請對公差與檢測實驗室進行升級,購置多臺套設備和關節(jié)臂坐標測量儀。在實驗教學中引入坐標測量的知識,了解坐標測量的設備使用和軟件檢測評定。讓學生學習三維檢測、測量數(shù)據(jù)分析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知識,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積極主動性,把所學知識與設計、加工工藝、檢測計量融合,拓寬學生應用所學理論知識的視野。(7)聘請校外資深工程師到課堂授課,并組織安排學生下廠參觀實習,加強實踐教學。
四、結語
公差課程對學生專業(yè)知識、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yǎng)具有關鍵性作用。公差課程的教學改革應以本科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為出發(fā)點,將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引入教學中,結合實驗實訓、強化課程教學與工程實際的銜接,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并符合應用型高校的育人特色。
參考文獻:
[1]劉品,張也晗.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基礎[M].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6.
[2]范真,張興國,朱雅萍,等.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葉紅仙,胡小平,紀華偉,等.基于項目式教學的《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1,(20):44-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