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立木取信
【原文】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即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泵魅?,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wèi)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于邊。其后民莫敢議令。
——《資治通鑒》
【譯文】法令已詳細制訂但尚未公布,公孫鞅(即商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桿,下令說有百姓能把木頭搬移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子。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敢動手去搬移。公孫鞅又說:“能搬過去的賞五十兩金子?!庇谑怯幸粋€人半信半疑地搬著木桿到了北門,立刻獲得了五十兩金子的重賞。這時,公孫鞅才下令頒布變法法令。變法令頒布了一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shù)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于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钡诙欤貒寺犝f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xiàn)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為國作戰(zhàn),不敢再行私斗,鄉(xiāng)野城鎮(zhèn)都治理得很好。這時,那些當初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于是,他們全部被驅逐到邊疆。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
曾子烹彘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逼拮舆m市反,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彼炫脲橐?。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趕集,孩子哭著也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待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痹拥姆蛉藦募猩匣貋恚涂匆娫右截i去殺。她就勸阻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痹诱f:“(夫人)這可不能開玩笑?。『⒆硬恢溃悖┰诤退_玩笑。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F(xiàn)在你在欺騙他,這就是教育孩子騙人?。∧赣H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啊?!庇谑窃影沿i殺了,煮了后給孩子吃。
郭伋竹馬
【原文】郭伋始至行部,至西河美稷,有童兒數(shù)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眮侈o謝之。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眮持^:“別駕從事,計日告之?!毙胁考冗€,先期一日,伋為違信于諸兒,遂止于野亭,須期乃入。其為人若此。
——《后漢書·郭伋傳》
【譯文】有一次郭伋到屬下的西河去巡視。到美稷縣時,幾百個兒童聽說郭伋來了,都騎著竹馬(以青竹為馬)來到官道上迎接。郭伋問:“是誰讓你們來的?”領頭的一個孩子說:“是我們自己來的。我們聽說大人又回來了,非常高興,就一起來歡迎您?!惫鶃陈犃耸指袆樱f:“謝謝你們!”郭伋在美稷巡視完后,又要到另一個屬縣去。那些兒童又騎著竹馬,趕來送行。他們把郭伋送到城外,問他:“大人,您回州府時還會經過這里嗎?”郭伋回答說:“這里是必經之路,當然要經過這里?!眱和瘋冇謫枺骸澳悄囊惶炷芑氐竭@兒呢?”郭伋計算了一下行程,把回來的日子告訴了孩子們。郭伋在另一屬縣辦完事,回美稷時,比原先告訴兒童們的日期早了一天,他對屬下說:“我和那些孩子們約定了日期,不能失信呀!”于是,郭伋和他的隨行人員在半道停下來,于野外一個涼亭中露宿一夜。第二天,這些兒童果然又騎著竹馬來迎接他。美稷的鄉(xiāng)親們得知郭伋為了不失信于兒童們,竟然在郊外露宿一晚,對他交口稱譽,郭伋不失信兒童的故事就傳開了。
秉筆直書
【原文】初,上謂監(jiān)修國史房玄齡曰:“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對曰:“史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鄙显唬骸半拗疄樾?,異于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后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敝G議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于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飾非護短,史官必不免刑誅。如此,則莫不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觀,蓋為此也?!鄙喜粡?。玄齡乃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癸巳,書成,上之。上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謂玄齡曰:“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委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為,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即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
——《資治通鑒》
【譯文】起初,太宗曾對以宰相身份監(jiān)修國史的房玄齡說:“前代史官所記的吏事,都不讓君主看見,這是為什么?”答道:“史官不虛飾美化,也不隱匿罪過,如果讓皇上看見必然會動怒,所以不敢進呈?!碧谡f:“朕的志向不同于前代君主。朕想親自翻閱當朝國史,知道先前的過失,以作為以后的借鑒,希望你撰寫完成后上呈給朕看看?!敝G議大夫朱子奢上書言道:“陛下身懷圣德,行動沒有過失,史官所記述的,按理都是盡善盡美的事。陛下惟獨要翻閱《起居注》,這對史官記事當然無所損失,假如將此規(guī)定傳示給子孫后代,恐怕到了曾孫、玄孫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飾過錯袒護短處,史官必然難以避免身遭刑罰誅戮。如此下去,則史官們都順從旨意行事,遠避危害,那么悠悠千載的歷史,有什么可相信的呢?所以說前代君主不觀看國史,正是為了這個緣故?!碧诓宦犉渲G言。房玄齡便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改成《高祖實錄》和《今上實錄》;癸巳(十六日),書寫成,呈上太宗。太宗見書中記載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用辭多隱諱曲折,便對房玄齡說:“歷史上周公誅滅管叔、蔡叔以定周朝,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魯國,朕當年的所作所為,正與此類似,史官有什么可隱諱的!”立即命令刪削浮華之詞,秉筆直書殺李建成、李元吉之事。
君子津濟
【原文】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東行代地,洛陽大賈赍金貨隨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長,日子封,送之渡河。賈人猝死,津長埋之。其子尋父喪,發(fā)冢舉尸,資囊一無所損。其子悉以金與之,津長不受。事聞于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為君子濟。
——《水經注》
【譯文】一個中原商客載貨架輦于此,本欲渡河北往,不幸染病,宿于船夫家中。不日,病重身亡。船夫葬之,封存所遺錢貨、賬目。一年后,商客之子循路查找于此,船夫將封存所遺錢貨、賬目如數(shù)交還。商客之子要將錢貨贈與船夫,船夫堅決不受,也分文不取。魏桓帝北巡至此,聞之嘆曰:“真君子也!”其后,將該渡口取名為:君子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