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鵬
劉安世(1048~1125),今河北館陶劉齊固村人,是北宋后期著名諫官,因為敢于向皇帝諫言而被稱為“殿上虎”。
劉安世出身于書香門第,其父劉航官至太仆卿。1073年,劉安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進士。當時,讀書人只要考上進士就會被朝廷授官,順利走上仕途。但劉安世卻拒絕了朝廷的任免,拜當時退居洛陽編撰《資治通鑒》的司馬光為師,潛心修學?!把嘹w多慷慨悲歌之士”,劉安世亦有其剛烈率真的一面,加上在司馬光身邊磨煉砥礪,造就了誠實忠信、光明磊落、敢說敢當?shù)男愿裉卣?。學成之后,劉安世才接受朝廷安排,出任洺州司法參軍,從此步入仕途,后任起居舍人兼左司諫,官終左諫議大夫。劉安世忠孝正直,立身行事均效法司馬光。他敢于直言,敢于向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朝廷人事制度方面,有獨特見解。
一、肯定人才的重要性
劉安世的人才觀頗為獨到,一方面,肯定人才對于國家的重要性,認為朝廷在用人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靈活用人;另一方面,也強調對人才要有嚴格的選拔標準,需要符合才識、德行等方面的標準和要求。他認為,為政者需要重視人才,具備辨別和任用人才的意識和能力。只有用人者具備辨才、識才和用才的智慧,善于挖掘和任用那些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拍鼙WC國家政治體系的平穩(wěn)健康運轉。劉安世還非??粗刂G言的重要性,認為“自祖宗以來,尤以臺諫為重。雖所言者,未必盡善;所用者,未必皆賢,然而借以彈擊之權,養(yǎng)其敢言之氣,乃所以制奸邪之謀于萌?!彼J識到,朝廷需要臺諫之官,正是有了這些敢于向朝廷建言獻策的官員,才能有效減少和避免危害國家利益的人和事,朝廷善用諫官才能防微杜漸。
二、劉安世的用人藝術
(一)規(guī)范用人
人員職位機構相互重疊,不僅是對人才資源的浪費,還會為各項工作的開展增加不必要的開支。在劉安世看來,冗官現(xiàn)象會遲滯政令施行,對于處理實際問題沒有實質性幫助。因此,對于朝廷而言,官員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要合理控制官員數(shù)量,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和制度要求來合理安排官員職位。
(二)虛心納諫
劉安世認為:“上則公卿大夫,朝夕得以納忠;下則百工庶民,猶執(zhí)藝事以諫。故忠言嘉謀,日聞于上。而天下之情,無幽不燭,無運不通,所為必成所舉必當者諫諍之效也。”劉安世看到了諫言對于朝廷的重要性,認為皇帝要善于接受諫言,廣開言路,聽取各方的意見和建議,營造出一種虛心納諫和鼓勵人才建言獻策的良好氛圍,這樣對于國家和朝廷都有很大益處。他還借用唐太宗及時納諫的例子來鼓勵皇帝虛心納諫:“昔唐太宗之朝,三日不諫,則責侍臣?!?/p>
(三)靈活用人
在宋代,中央政府對官職的設置非常細化,宰相之下設副宰相,三司使負責全國的經(jīng)濟之權,樞密使掌握國家軍隊的同時,下設樞密副使,形成了比較復雜的體系。國家政事之權和軍事經(jīng)濟之權都由不同的官員來掌管。因此,一般情況下,官員的職位調換非常困難,一旦國家遭遇緊急情況且官員不足,就會很被動。對此,劉安世認為,朝廷應該緊急處置,特事特辦。他認為:“臣伏見英宗朝嘗當命宰相韓琦兼樞密院事,國史具載,最為近例。若陛下慎擇人才,未欲輕援。伏乞且依故事,命大臣兼領,所貴緩急,不誤大計。”在國家遭遇邊防危機和掌軍官員堪憂的情況下,劉安世引用英宗朝韓琦宰相兼樞密使一事,提出朝廷需要及時作出判斷,靈活處置官員職位變動問題,這樣才能及時解決國家所面臨的危機。
(四)公平公正
為官者選人用人,不能“任人唯親”、有所偏袒,而是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恩賜和賞罰不能按照官員個人的意愿和喜好來施行,而是要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和規(guī)矩來進行賞罰和人事任命,從而做到在處理人事安排的同時,營造出良好的用人環(huán)境。在朝廷出現(xiàn)官員相互以私利舉薦的現(xiàn)象時,劉安世向皇帝上疏:“今若多為捷徑,使之躁求,人懷覬覦,何所不至。而況被舉之士,未必皆賢。朝廷不復銓量,往往即加擢任……矢復廉恥,非有懲革,將敗風俗?!眲彩揽吹搅艘恍┕賳T為了一己之私而互相舉薦對于朝廷的危害,他認識到,如果不通過正常渠道來任命和吸收官員,而是接受官員們相互推薦的人選,不加分辨地給他們官職,這樣不僅會損害朝廷的利益,而且助長這種不正之風還容易使社會原有的道德底線被破壞,許多人會采取類似的極端手段來謀私利和鉆營官位。對此類問題,如果朝廷不認真處理,將會危害整個社會大局和用人環(huán)境。
三、判斷人才的標準
(一)德先才兼
劉安世強調“德先才兼”,肯定德行對于人才的重要性。德行,即個人的品質和行為操守。德行不僅是對人才的要求,也是衡量為官者個人品行的重要標準。北宋名臣司馬光就認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笨梢?,才和德對于個人來說缺一不可,但是德行又應該放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因為德引導和影響著才能的施展。一個人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是成為人才的前提和成才的關鍵。司馬光還認為:“取士之道,當以德行為先,其次經(jīng)術,其次政事,其次藝能?!眲彩涝鴱膶W司馬光,繼承了司馬光對人才的觀念,更加推崇德行的重要性。關于劉安世個人的德行,有這樣一則典故:劉安世年老后,梁師成當權,有生殺予奪之權勢。他內(nèi)心折服于劉安世的賢能,派曾經(jīng)在其身邊供事的小吏吳默持信拜訪,以馬上重用為引誘。吳默勸劉安世為子孫打算,劉安世卻笑著說:“我如果替子孫打算,不至于這樣了。我想做元祐十全十美的人,在黃泉下去見司馬光?!本芙^了梁師成的拉攏。
劉安世多次強調,道德不僅關乎個人生活,同時也關系到整個國家和社會道德行為以及價值標準的確立。奸邪行為會讓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敗壞,不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只有具備高尚的人格和品德的人才能稱得上人才,才能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只有具備了德行,才能做到“有所為和有所不為”,這是成為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和標準。在注重德行的同時,個人才能對于國家和社會也是非常重要的。“德先才兼”不是忽視才能對于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而是強調在個人德行充分具備的基礎上來成才。作為人才,“才”也是必備的條件之一。這種“才”表現(xiàn)在知識積累和職業(yè)技能等方面。劉安世之所以舉薦蘇頌,正是因為蘇頌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辦案經(jīng)驗,也正是豐富的才識讓蘇頌名聲大震,備受劉安世賞識,進而推薦他擔任更重要的官職。
(二)必守國法
“法”在這里指法律、法度和法規(guī)。作為人才,必須具備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用法律法規(guī)嚴格約束和要求自己。在古代,由于士大夫處在國家政治的重要一環(huán),因此有“刑不上士大夫”的說法??稍趧彩揽磥?,法律對于每個人都具有法律效力和約束作用,作為朝廷官員,更要知法守法。在彈劾章惇強買民田一事時,劉安世針對章惇知法犯法而朝廷沒有嚴懲的行為,連續(xù)向朝廷上七道奏疏說明章惇違法一事對朝廷和社會的極大危害。他認為,朝廷應該嚴肅處理章惇和地方官違法一事,以彰顯朝廷法度的公正性,堅決杜絕此類官員違法亂紀的行為發(fā)生。
(三)家國之禮與職業(yè)忠誠
在宋代,“祖宗之法”成為士大夫和儒家知識分子追求的政治和道德標準?!白孀谥ā斌w現(xiàn)了士大夫對于國家和家庭相結合的道德認同觀念。在這里,也可以理解為知識分子對于國家政事的參與熱情和主人翁意識。陶希圣認為:“宋儒的大業(yè)是在把佛道宗教的哲學和訓練轉化為王權國家與父權家族的理論根據(jù)”??梢姡未R分子把對國家和家庭的關注結合在一起,家國不可分割,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家國情懷。劉安世也是如此,他在向皇帝上疏的奏折中提到賈誼時說:“上設廉恥禮義,以遇其臣。而群臣不以節(jié)行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焙驮S多宋代士大夫一樣,劉安世沒有以一種置身事外的態(tài)度去向皇帝諫言,而是具有一種主人翁的意識,認識到了自己是朝廷的一員,懷著一種神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來參與朝廷政事。這種主人翁的參政意識在宋代一直得到延續(xù)和傳承。宋代著名的抗金大臣李綱在談到士大夫參與國家事務的行為時說:“臣聞人主所以共治天下者,莫先于人才;所以激勵天下者,莫先于士風?!痹谒未?,正是由于這種士大夫治國的主人翁意識和良好政治氛圍,才孕育出了宋代士大夫家國天下一體化的為政理念,讓宋代政治文化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責編 / 傅建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