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露鋒
讀史書須提高警惕。過去的歷史記載、歷史書籍不全是歷史真實。成王敗寇。古代政治斗爭中的獲勝者,往往會對不利于自己的歷史記載進行大肆篡改、毀滅,以便掩蓋劣跡,朝自己臉上貼金。
唐以前,史書大多為私家編撰,統(tǒng)治者篡改或毀掉的多是私家史書。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曾是南齊權(quán)臣,他逼迫和帝蕭寶融禪位,自己坐上了龍椅,改國號為梁。文官吳均私撰《齊春秋》,把蕭衍稱帝的不光彩歷史如實寫出。蕭衍下令罷去吳均官職,并將《齊春秋》付之以炬。
從唐開始,多由政府出面組織修史,從而使篡改歷史不僅成為了可能,還成為了必然。史學(xué)的官方化,使國史撰著成為官府的一項政治文化活動,篡改歷史也成了官方集體行為。
唐太宗李世民稱得上是“明君”,但是他“修改”過史書。李世民晚年,曾幾次提出要看“起居注”。貞觀十三年(639年),褚遂良為諫議大夫,兼記“起居注”。李世民提出想看褚遂良所記的內(nèi)容。古代有一個規(guī)定,帝王是不能看史官所記的關(guān)于他自己的實錄的。這是為了保證史官能真正秉筆直書國君功過善惡的一個制度。開始褚遂良還能拒絕李世民,后來終于拗不過,將“起居注”刪為“實錄”給他看。
正如后人在史書上看到的,唐太宗“如實”寫下玄武門之變,記載他殺兄逼父的史實,他怎么會去篡改歷史呢?因為歷史是隔不斷的,他不記載“玄武門之變”,后人的演義和夸張就不可想象。血腥奪權(quán)的方式畢竟不地道,李世民害怕別人說三道四。他不可能完全歪曲玄武門之變的基本史實,只能將這一事變解釋得圓滿一些,以“正”視聽。所以,他既“如實”寫下了玄武門之變,但也花了大量的篇幅來粉飾殺兄逼父的原因。比如史書說,李淵多么無能,他多次想立李世民為太子,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如何惡劣,如何嫉妒李世民,等等,這些說法,如今史學(xué)界均認為是不實的。
到了封建專制最嚴酷的明清時代,對記載皇帝的“實錄”及史書的篡改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帝王總是千方百計地把自己的見不得人的言行從史書中抹殺掉,一是以防它們傳到國人和后人的耳目中,引起騷動;二是進行一種宣傳,讓后人永記自己的“文治武功”。這其中最突出的,莫過于明成祖朱棣和清朝的文字獄。
朱棣是帶兵打進京師才做成皇帝,為擺脫篡奪之嫌疑,堵天下人之口,首先是否定前朝的合法性。朱棣不承認建文帝的年號,把建文四年改稱洪武(朱元璋年號)三十五年,表示他這個帝位不是從建文帝那里繼承來的,而是直接繼承自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其次是改出身?;饰焕^承,講究嫡長之分,為了讓自己的得位顯得合法,他將建文帝時代所修的《太祖實錄》修改了兩次,稱自己是朱元璋的元配馬皇后所生,與懿文太子朱標及秦、晉二王同母,因他的這幾個兄長已經(jīng)亡故,諸王中自己居長,所以從倫序上說,入續(xù)大統(tǒng)是理所當然。事實上,朱棣乃朱元璋妃子所生。
朱棣要讓人們的大腦徹底洗去建文朝的一切記憶,于是建文帝時期的政府檔案被大量銷毀,宮廷檔案和皇帝起居錄等被涂寫和修改,一切記載這一政變的私家記述和文獻都被禁止。因為篡改得太厲害,致使漏洞百出,于是有“有明一代,國史失誣,家史失諛,野史失臆。故二百八十年,總成一誣妄世界”(黃宗羲語)之說。
清朝的開創(chuàng)者努爾哈赤本是明朝的地方官,趁中原內(nèi)亂乘虛而入。他們確立全國統(tǒng)治后,不遺余力地搜書、焚書,刪除、篡改史書,竭盡全力消滅自己殺人起家的罪證。尤其在編纂“明史”上花費了不少心思,把有關(guān)其祖先建洲女真的史料刻意隱瞞、歪曲、刪除、篡改,努力證明其祖先在歷史上一直是自主的,從未臣屬過明廷,建洲女真也從來沒受到明朝政府管轄。企圖瞞天過海。
歷史的粉脂抹得再厚實,終究會有開裂剝落的一天。古代統(tǒng)治者雖極盡篡改之能事,但大多會留下蛛絲馬跡。關(guān)鍵是我們是否有探究真相的精神,和發(fā)現(xiàn)真相的慧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