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政銳
中國是產(chǎn)玉的國度,玉的歷史貫穿了整部中國文化史。在眾多傳世名玉中,最為廣為人知的恐怕就是著名的和氏璧了。據(jù)《韓非子》載,楚人卞和在山中發(fā)現(xiàn)了璞玉,欲將其獻(xiàn)給楚王。楚厲王及其子武王面對寶玉而不識,遷怒于卞和,先后削掉其雙足。直至楚文王時代,玉工將碧玉剖開,才發(fā)現(xiàn)它是一枚精美絕倫的美玉。
戰(zhàn)國時期,我們排查史料可以知道,和氏璧先后為楚國、趙國和秦國所有,其中秦、趙之爭尤為精彩。當(dāng)?shù)弥w國擁有和氏璧后,秦國立即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來換,趙國卿相藺相如以其超人的膽量、完美的政治智慧,詮釋了“完璧歸趙”,盡管如此,和氏璧最終仍為強大的秦國所擁有。李斯的《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由此可見,著名的隨侯珠和和氏璧在秦統(tǒng)一六國之前,都為秦始皇所據(jù)有。之后,和氏璧不再是一枚簡單的玉璧,而是作為傳國玉璽,流傳于世。
秦以后,頗有一些關(guān)于和氏璧的著名歷史節(jié)點,傳說和史料混雜,難于鉤沉。秦亡之后,和氏璧落于劉邦手里,并開啟了它作為漢代傳國玉璽的歷史歷程。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玉璧被摔壞一角,代之以黃金鑲邊。漢末三國時代,諸侯紛爭,和氏璧成為當(dāng)皇帝的資本。孫堅、袁術(shù)先后獲得此玉璧,袁術(shù)據(jù)此演出了一幕登基稱帝的丑劇。后曹丕稱帝,和氏璧歸于曹魏。和氏璧的最后蹤跡,與五代后唐末帝李從珂有關(guān)。公元936年,后晉皇帝石敬瑭攻陷洛陽,李從珂和后妃在宮自焚,所有御用之物焚燒殆盡。從此,和氏璧神秘失蹤。
和氏璧是“天命所歸”,是“祥瑞之兆”,歷代統(tǒng)治者甚至都有一種“和氏璧”情結(jié),因而,宋元之后的漫長歷史中,仍不斷出現(xiàn)其蹤影和傳說,但這又是一個不斷被證偽的過程,至少宋以后的歷代帝王所用玉璽,都不是和氏璧。在紛繁的歷史中,有一則史料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元朝開國大將伯顏將其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tǒng)統(tǒng)磨平,分發(fā)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伯顏有文采,善詩書,文武兼?zhèn)?,曾統(tǒng)兵伐宋,位極人臣。伯顏有武功卻無文治,他的上述行為,無論從那方面來說,都是文化史的劫難,這也是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的災(zāi)難之一。著名的和氏璧在這次浩劫中是否幸免于難,已無據(jù)可考。
和氏璧在流傳過程中,從不缺少神奇色彩。相傳楚人卞和在山中砍柴,看見一只鳳凰落在石頭上,鳳凰是祥瑞之鳥,不落無寶之地,這個石頭就是后來的和氏璧。傳說,秦始皇游歷湘水時,忽然狂風(fēng)大作,波濤洶涌,在船只即將傾覆時刻,有人高喊丟寶祭河,慌亂中人們將和氏璧投入水中。又是傳說,公元前210年的某個夜晚,有商人夜行,忽逢一人,送給他一個包袱,并言今年祖龍死,旋即不見。包袱里包的正是和氏璧,而這一年秦始皇逝世于巡游途中的沙丘宮。還是傳說,漢末,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孫堅駐地有一水井,晚上,井中有五彩之色,打撈上來的是和氏璧。種種傳說,與其說是歷史賦予和氏璧的神奇色彩,毋寧說和氏璧身上凝結(jié)了歷史進(jìn)程中揮之不去的種種遺憾。
和氏璧不僅是歷代帝王的情結(jié),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情結(jié)所在。其根本原因來自于中國自古以來形成的玉崇拜。古人有以玉比德說,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言,“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yuǎn)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溫潤的美玉象征著仁、義、智、勇、潔,這些都是儒家所倡導(dǎo)的君子之德。古人亦有佩玉、食玉的傳統(tǒng)。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是古代的傳統(tǒng)。當(dāng)時的貴族男子多穿長衫,中間有一束帶,名為紳??鬃拥膶W(xué)生子張曾把老師的話記在紳上?!凹潯逼鹬帐淼淖饔?,為了修飾,多在其上懸掛玉佩。鴻門宴上的范曾,配有玉玦,他曾以此玉玦暗示項羽,讓其下決心除掉劉邦,當(dāng)時場面可謂驚心動魄。由此,玉延伸為權(quán)力的象征。《紅樓夢》中賈寶玉與薛寶釵的關(guān)系為“金玉良緣”,其實質(zhì)是金錢與權(quán)力的結(jié)合。
中國也有源遠(yuǎn)流長的食玉傳統(tǒng)。流傳至今的古玉為數(shù)并不多,其根本原因在于數(shù)量龐大的玉被古人吃掉了。在眾多食玉者中,漢武帝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杜甫有詩云“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說的就是漢武帝食玉之事。漢武帝曾命人于宮殿外樹立一手托銅盤的銅人,用以承接露水。再將玉研成粉末,和此露水吞服。上有所好,下必從之,漢代大量的王公貴族,也以此方式來消耗美玉,本來用來裝飾的精美之物,居然變?yōu)橘F族的口腹之欲。從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角度上看,食玉沒有任何健康性可言,長此以往,對身體危害極大。但漢代的皇帝及貴族食玉的目的,卻是為了追求長生,這或許就是歷史的荒誕所在吧。中國的玉大多來自昆侖山,而傳說中西王母正居于此,西王母在古代龐雜的神系中,是主管壽命的主神,古人認(rèn)為,接近西王母是得以長生的最重要方式。食玉則是和西王母接近的最佳方式。對生命的期望寄托在玉的身上,這就是最原始的玉崇拜。
和氏璧成為千古一玉與佩玉、食玉的傳統(tǒng)息息相關(guān)。人類關(guān)于玉的所有情感在它的身上凝結(jié),它本身已超越了玉的基本范疇,內(nèi)化為一種象征,甚至是一種圖騰。它的價值不僅包含著天命和祥瑞,還融合著歷史與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