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瓊
摘要:歷史課堂效率的高低,既取決于教師有怎樣的學科教育觀念,也取決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和發(fā)揮,取決于教者是否最大限度地喚醒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參與,并學會參與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關鍵詞:高中歷史;理念;教學方式;探索
一、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方式觀念的改變應注重以下幾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歷史教學不但要注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改變慣常的思維方式和教學行為, 要做到這些,教師必須應用教育學、心理學和新課程理念為自己的思想指南,改變思想觀念,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從而形成適應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方式。
1、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識事物的過程。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其主體性發(fā)揮的愈充分,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愈強,學習效果也就愈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主導作用主要應該表現(xiàn)為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
2、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和對所學科目的持久興趣。
素質教育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除了要具備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廣博的文化修養(yǎng)、豐富的教育理論、扎實的教育基本功、強有力的組織管理能力以外,還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敬業(yè)精神。教師的這些品質無疑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既有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除了可以使人滿腔熱情地從事實踐活動、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以外,對于豐富人的知識、開發(fā)人的智力也有著重要的價值。因此,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設法調動并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新課程標準能否成功的關鍵。
3、指導學生掌握和運用科學的學習模式。
通過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學習模式。但是,由于各學科有不同的特點(即使同一學科的不同部分,情況也不盡相同),學習主體(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并且一直處于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之中,想找到一種現(xiàn)成的完全符合主體特點的學習模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以一定的學習模式為依據(jù),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對其不斷進行優(yōu)化和完善,使之逐漸符合自身特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需要選擇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方式
隨著教學觀念的變化,教學方式必然也要改變,我認為應該選擇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方式:
一是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為基本參照。該思想是新課程大力提倡的學習方式,因此,任何“好課”在教學方法上理應體現(xiàn)這種精神和原則。二是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和學科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就象“粉筆”“黑板”之于工業(yè)社會的教學一樣。),它能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成為學生有力的學習工具。因此,教師在考慮教學方式的選擇時,必須充分考慮“信息技術”的角色問題。三是要符合學科特點,即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式,要因科而異,根據(jù)學科的著重點來選擇。
四是要符合學生實際,如學生年齡、能力、心理發(fā)展水平等是選擇方式的重要基礎。
五是要符合教師個性,力戒千篇一律。因為任何成功的教學方式都是有個性特色的。“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各種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互為補充的。隨著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huán)境以及教師素質的不同,要求教學方法必須多樣化;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習積極性;各種教學方法各有其適應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眾長,綜合運用才是成功教學之路。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學方法的綜合化與多樣化應是廣大教師改進、深化、追求的。
三、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轉變的探索與嘗試
根據(jù)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材的特點,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選擇以下的教學方式進行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問題探究方式。由教師或學生提出帶有學習價值的、可研究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教師向學生提供參考書目或網(wǎng)址,學生搜集整理相關材料;學生運用相關資料和理論論證說明;教師討論,總結和反思探索論證過程的經(jīng)驗和教訓。探究模式的主要功效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和歷史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2、情感教學方式。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將學生帶入情景之中;使學生在課堂或實景中體驗情景;學生在情境中體會歷史內容,獲得歷史知識,表達情感。這一教學模式試圖借助于現(xiàn)代教學手段,如音像器材、實物投影儀、多媒體電腦、多功能教室等來復原、營造歷史場景,讓學生走近歷史、感受歷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歷史圖片、歷史檔案材料、歷史電影的豐富,給開展這種教學方式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
3、討論方式。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僅限于課堂內的歷史教學,也可以作為作業(yè)安排在課外。主要過程為:明確學習目標;學生閱讀思考;師生提問討論解決問題;重點檢測反饋;教師總結。自學模式的功效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4、教相長教學方式。謂學教相長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先自學課文內容,在課堂上自我展示,之后由老師加以指導指出問題,學生再學。教師和學生相互探討、相互協(xié)作解決課堂內容的教學方式。具體是這樣操作的:在一個班中,找出三、四名平時思維敏捷、發(fā)言積極、肯鉆研的學生,把課文內容按課題分給他們,每人認真準備,然后在課堂上講給大家。課堂具體怎么組織由他們決定,與此同時要求全班預習配合。上課時,教師認真將學生講課過程中的疏漏、失誤一一筆記,每講完一內容,及時以商榷口吻加以指正,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大增,課堂氣氛相當活躍。經(jīng)過初步實驗和反復思考斟酌,我將此方法推及每一個人進行再實驗,全班以四人為一小組分為若干小組,每小組一個標題內容,四人共同商討然后先推舉一人講解,以前死氣沉沉的課堂被氣氛活躍熱烈參與的課堂取代。在兩次實驗的基礎上,再把這種模式推及全年級,并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將本課涉及的課內外知識編為“歷史大餐”,在學教之后展示給學生,以培養(yǎng)主動探究的興趣。
學無常法,教無定法,教學方法不一而足,具體怎么操作,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因人而宜,因學生的具體情況而論。我們要始終牢記用教育學、心理學、新課程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行動,這樣才能實現(xiàn)思想觀念的解放,完成新課程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