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凌志 張旭
[摘 要] 基于藥物化學課程特點,通過分析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和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的優(yōu)、缺點,采用交叉教學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 鍵 詞] 交叉教學;藥物化學;LBL教學;PBL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3-0053-01
藥物化學是制藥工程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主干課程,與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涉及的主要內容有藥物的化學結構、化學名稱、理化性質、構效關系、制備方法、作用機理和發(fā)現(xiàn)發(fā)展過程及新藥設計原理和創(chuàng)新藥物等。它以化學和生命科學為基礎,將有機化學、分析化學、藥用基礎化學等化學類課程與藥學重要專業(yè)課程(如藥物分析、藥劑學、藥理學和制藥工藝學等)連接在一起,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起到銜接化學與藥學兩大知識模塊的橋梁作用。由于理論性強和知識跨度大,老師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完成教學任務會采取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方法上以記憶為主,導致學生普遍反映藥物化學難學。因而,我們必須從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革,引入交叉法(LBL和PBL)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一、LBL教學模式
LBL教學法(Lecture-Based Learning),是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法。它以教師為主體,以講課為中心,采取“灌輸式”方法全程教學。優(yōu)點是便于全面性、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地傳授知識,但其缺陷是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思考,可能會導致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二、PBL教學模式
PBL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基礎,在教師的參與下,以學生為中心,圍繞某一藥學問題進行研究的學習過程。它的優(yōu)點是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中,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能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但其缺陷是忽視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占用學生的課外時間導致學生學習的兩極分化,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對這兩種教學法進行比較(見上表),不難看出兩種方法無論從主體、知識體系、教學效果和評價體系來看,有很強的互補性。
三、交叉教學模式
根據藥物化學課程特點以及綜合LBL和PBL兩種教學法的優(yōu)、缺點,我們連續(xù)幾屆應用交叉教學法,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
學期開始時,先將教學內容分發(fā),與學生溝通,講明課程的教學方式(交叉法),與學生達成共識。(1)將學生分成若干討論小組,推舉小組長,組織分工協(xié)作;(2)教師在每次授課前1周根據課程進度選擇代表性案例發(fā)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課前作文獻查閱工作;(3)教師先在課堂上系統(tǒng)講授理論知識,再進行分組討論,每組學生組織和整理資料,形成觀點,上臺陳述發(fā)言,并回答教師和其他組提問;(4)教師進行點評和評分,將討論的問題進行回顧和總結,若有拓展問題或普遍問題,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例如,在講述非甾體抗炎藥時,針對感冒患者同時服用快克和撲熱息痛的案例,請學生作為藥師,審核藥方是否合理。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快克中也含對乙酰氨基酚,即撲熱息痛,通過分析和討論,學生上臺陳述:若日用劑量超過危險值時,可導致肝臟損害,甚至死亡。通過這一問題的討論,學生有很大興趣,也能將藥物的理化性質和藥理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
通過打破傳統(tǒng)的“以教為主”或者“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觀念,采用交叉教學法構建一種“以教和學為主”的新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將理論教學的課堂變成既能接受理論知識也能培養(yǎng)綜合能力的課堂,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也有效提高學生的能力。目前,我校制藥工程專業(yè)還是以傳統(tǒng)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進行教學,雖然已涉及藥物研發(fā)和檢測,但各學科之間仍缺乏有機聯(lián)系。因此,筆者思考的是:在教學過程中,除由教師傳授系統(tǒng)的教學內容外,使用研究討論的方式營造探究問題的氛圍,能更好地將各學科的壁壘打破,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
參考文獻:
[1]朱鑫,武雪芬,武改香.在《藥物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2,20(5):455-456.
[2]陳麗虹,周莉,吳清泉,等.PBL教學模式效果評價及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13(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