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龍++張婷婷
導(dǎo)語
在北京,每個人都和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一定帶給過你或喜悅或悲傷的過往。北京像個巨大的記錄儀,記錄著這座城市中每個人的剪影。從5月開始,本刊“文化映像”欄目推出“京城剪影”系列文章,將與北京有關(guān)的方方面面,記錄并呈現(xiàn)給您?;蛴洃浕蚬缠Q,或發(fā)人深省或拋磚引玉。第六期,我們談“北京藏圈”。
二十年前的北京,談起收藏,聽到的大多數(shù)反饋的聲音都是“有錢人的玩意兒”。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收藏已經(jīng)見怪不怪,因為你身邊一定有人揉著核桃,戴著手串,藏著文玩;你也一定見過兩個北京大爺聊著“這手串根本就不是黃花梨,這不就是雞翅木嗎?”收藏已經(jīng)走進了京城百姓的家門,儼然成了茶余飯后的談資,也成了很多人的愛好。
一路走來的潘家園
聊起北京收藏,潘家園是怎么也繞不過去的。它就像是北京收藏的見證者,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潘家園已經(jīng)可以稱為是北京收藏本身了。
彼時的潘家園如果用派系來分別,更像是水泊梁山派的。一個零散的市場,沒有遮風擋雨的墻,更沒有劃分成一個一個的小方塊,只是零零散散的攤位。最早的潘家園是“鬼市”,因為這里的物件都是倒賣的,也就是“投機倒把”,所以大家都凌晨三點多聚集到一起,待到東方露出了魚肚白也就作鳥獸散,各自回家了。
那時候的潘家園也是京城“玩家”們最喜歡的,因為那時候“撿漏、淘貨”的機會比現(xiàn)在多很多。靠著眼力在潘家園,一個“玩家”能花低價錢淘回一把明朝的椅子,撿著康雍乾的官窯,能掃到元朝的釉里紅。而現(xiàn)在這里,攤主們嘴里要價三百的舊物件能砍價砍到三十塊錢,且如果你有心撐到散市的時候,說不定另外一家攤主能用二十塊錢的價格甩給你一個一模一樣的物件。
二十一世紀初,潘家園整頓,坐商們一個個地起了門臉兒房,散商們也被規(guī)整到一個個方格子的攤位里,只是再逛潘家園,“玩家”們一定沒有了當時的心氣兒,因為貨越來越規(guī)整,見不到扎眼的物件兒了;價格也越來越統(tǒng)一,沒有砍下去的余地了??蛇@樣的潘家園,正代表著北京收藏市場的規(guī)范化,也代表著收藏市場越來越火了。
資本一定追逐利益,市場大了一定會規(guī)范,潘家園跟琉璃廠看齊,更加標準化、商業(yè)化,正印證了這一點。潘家園現(xiàn)在的樣子,正是這一點點變化的見證。
添磚加瓦的真行家
潘家園見證了北京文玩收藏市場的變遷,而這些變遷的訴說者,正是一個一個北京收藏市場的真行家們。片兒白、馬未都、金運昌……每個名字都能在北京收藏圈里震倒一大片,他們是北京收藏的親歷者,更訴說著北京收藏圈的變遷。
從默默無聞的玩家,變成一個個的行家,再到各個電視臺都爭相邀請的大腕兒,這些行家里手們經(jīng)歷了北京收藏市場自冷至熱的過程。彼時的馬未都還不是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的擁有者,片兒白也還沒出那本炙手可熱的《打眼》,金運昌也還沒掌管故宮博物院的古書畫部,他們都還是京城收藏圈的“圈內(nèi)名人”,也完全沒有火到今天這個地步。
但隨著收藏熱的興起,北京的行家里手們從臺下走到了臺上。其中有的人站出來教那些新手們古玩行的“規(guī)矩”——古玩不能手遞手,物件要一個人放穩(wěn)了另一個人再拿,免得真磕碰了分不清責任;明碼標價的物件兒看走了眼叫吃一塹長一智,不能反悔找后賬,學(xué)藝不精怪不得別人;一件古玩,賣家必須開價,不能等買家開價;買賣雙方談價,第三方主動回避,不要探聽成交的消息;買家不管買與不買,都只能探尋售價,不能探聽進價……這些都是古玩行的規(guī)矩,經(jīng)過這些真行家們的普及,知道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也是北京收藏市場越來越火的佐證。
除了教規(guī)矩,這些行家們也教收藏的門道,分辨真?zhèn)蔚募记?。怎么斷代(判斷藏品的年代),怎么看是真舊還是做舊,哪些痕跡是做舊的,是怎么做舊的。這是為了給越來越大的市場“普法”,也是在進行“行業(yè)洗牌”。這在之前是絕對沒有的,因為這種科普工作,就像是變戲法的告訴觀眾,同行們到底是怎么把戲法變出來的,這是“砸人飯碗”的事兒。但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變遷,京城收藏圈越來越“規(guī)矩”,有些人的飯碗也只能被砸,皆因時至今日這已經(jīng)是個大眾市場,而不是三五成群的小圈子了。這也是京城收藏市場變遷的佐證,更是京城收藏市場走向正規(guī)的必須。
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京城收藏圈的規(guī)范一定離不開這一個個的行家里手,最好的見證就是大爺大媽們也能時不時嘴里冒出幾個術(shù)語,談上一段怎么分辨器物的小知識。這些人都為京城收藏圈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也成為了京城收藏圈變遷的見證人。
廣而告之的收藏秀
剛剛談到的幾個大拿能夠快速被廣大京城收藏圈玩家們熟知,其實始作俑者是熒幕。您一定記得一檔北京臺的節(jié)目,一位手里攥著個明晃晃的瓜棱錘的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幾個專門鑒定節(jié)目展示出的藏品的收藏圈真行家,那些拿來被鑒定的藏品,真貨留下,假的則被當場砸碎。也正是因為這檔節(jié)目,京城收藏市場真的開始火了,馬未都也正是從那一刻開始,成為了京城老少皆知的圈內(nèi)大拿。
這是不是國內(nèi)第一檔收藏類的節(jié)目,筆者不知,但筆者知道其收視率之高、影響力之大,絕對無人能出其右。它就像是一次為京城收藏市場做的營銷事件,更像是一次早有預(yù)謀且無比成功的媒體推廣,而它收到的效果則堪稱空前。
通過這檔節(jié)目,京城百姓們開始對收藏市場有了一定的認識,風險和收益、規(guī)矩和技巧、歷史和現(xiàn)狀、空間和前景,人們通過它惡補了一次收藏知識,更對收藏市場有了全面且全新的了解。
時至今日,還有人在談?wù)摦敃r節(jié)目里某個物件是不是砸錯了,某個專家的某句話說得合不合理,某個藏家?guī)淼哪硞€藏品是何其驚艷……其余波陣陣,影響深遠,而現(xiàn)在那一聲聲砸碎假貨的清脆,現(xiàn)在聽來,更像是全民收藏的發(fā)令槍。
一入藏門深似海
京城收藏圈真的熱起來了,但這種熱似乎也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把不準脈。
手串火了,可等你戴了一胳膊手串的時候,玉石又火了,你藏了一屋子的玉石?真是不好意思,家具又火了。京城收藏圈一波又一波的熱潮總讓人踩不上點,而每一波熱潮退去之后卻總能讓無數(shù)的藏家來一次集體“重感冒”。有的藏家說在北京玩收藏就像是炒股,京城收藏市場之飄忽可見一斑。
那該怎么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選定一個品類,不去追熱潮。其實我們看得到的行家里手,大多都是精專某一個領(lǐng)域,他可能對各個小品類的器物鑒定都有一定造詣,但他也一定在某個領(lǐng)域里令人高山仰止。因為收藏圈實在太深,窮其一生都不一定能把某一個品類吃透吃完,所以一個大拿一定有一個領(lǐng)域是精通的。
普通玩家更是如此,故而如果你不能找準一個你最喜歡,或者其市場最讓你看好的品類進行專攻,那么你只能試著去踩飄忽不定的市場風口。但事實證明,這樣的人最終都會被留下來,打掃那一地雞毛。況乎話說回來,收藏本來就是一個需要鉆研的領(lǐng)域,只跟著市場跑,能不能踩上點且不論,您能保證您藏的都是真東西嗎?
除去選擇某個領(lǐng)域進行攻堅,收藏很重要的一點是不一定非要藏那些貴的或是熱的。京城有玩家專門藏城磚、藏花火、藏鋼筆、藏縫紉機、藏自行車……這些也都是收藏,不一定非要買上一對雞缸杯,藏上幾個掐絲琺瑯彩,收回來幾個乾隆官窯才叫收藏。收藏本來就來源于喜愛,對于某段歷史的喜愛,對于某些器物的喜愛,對于某種感覺的喜愛,這些喜愛造就了收藏,如果你一味追逐市場,這樣的收藏也就是失去了它本身的樂趣與文化價值。
當然,最重要的是無論您收藏什么,它都一定會牽扯到精神與物質(zhì)投資。小到幾百多至幾萬甚至上千萬,都是一個藏品有可能摸到的價格線??蔁o論是幾百或是那幾千萬,都來自于一個玩家判斷它的一眼甚至一念之間,風險多大,不言而喻。所以本篇最后一句,特地奉上,諸君共勉:
收藏有風險,入圈需謹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