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屠蘇
詩不絕,戰(zhàn)不止
◎ 沈屠蘇
清朝詩人張際亮屢試不第,不過,他志存高遠,而且他管不住自己的筆,熱衷于品評朝局的利弊得失。
道光年間,吏治腐敗已經(jīng)到了令人發(fā)指的地步。道光的寵臣作為科舉的主考官,閱卷時不看試卷內(nèi)容,只摸鼻煙壺,摸到琥珀的就讓你高中,摸到白玉的就讓你落榜。張際亮對這種糊涂官辦的糊涂事,唯有揮筆寫下“雖痛哭流涕言之,不能盡其情狀”。
詩成了他的投槍和匕首,一個個丟出去,刺向弊政和貪官,以致“京貴人及名士言詩者,無不知亨甫矣”。亨甫是張際亮給自己取的別名,為的是在應(yīng)試時躲避權(quán)貴的報復(fù)。可他改名之事還是被權(quán)貴識破了,權(quán)貴封死了他出仕的每一條路徑。不過,這絲毫沒動搖他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的決心。
多次考試失敗,張際亮回到家鄉(xiāng)福州,以詩會友結(jié)識了林則徐,也與禁煙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張際亮目睹鴉片對國人精神和身體的戕害,深惡痛絕,于是給兩廣總督出謀劃策,打擊鴉片走私,但是兩廣總督對此并不感冒。張際亮空有一腔熱血,卻無處施展。
然而,他并沒有放棄禁煙。三年后,禮部官員向道光上書,痛陳鴉片之害,并提出“重治吸食”。這一奏書立即震動天下,并引發(fā)了一場關(guān)于鴉片嚴(yán)禁弛禁的大辯論,促成了日后的禁煙運動。那份奏疏便是出自張際亮的手筆,他不食朝廷俸祿,卻有著比官員多百倍的熱忱。
張際亮積極支持林則徐的禁煙運動,還寫詩為在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助陣。尤其是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張際亮對英國人利用鴉片掠奪大清財富的事實給予無情的揭露—“毒土換黃金,千萬去中原,歲稅復(fù)幾何,容此丑類尊?!彼f,在成為詩人前,必先做一個志士。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英軍攻占定海,他寫《定海哀》;英軍攻占鎮(zhèn)海,他寫《鎮(zhèn)海哀》;英軍攻占寧波,他又寫下《寧波哀》……清軍不爭氣,他的筆卻硬氣,詩不絕,戰(zhàn)不止。他用筆控訴侵略者的暴行,感懷大好山河的破碎。
這時,他的生死之交姚瑩邀他到中國臺灣抗英,可惜因風(fēng)浪太大無法渡海,遺憾之余,他便題詩寄給姚瑩,激勵后者禁煙抗英。姚瑩也不負期望,不僅對煙販子用重典,而且擊退了英軍的五次進犯??删植康膭倮麩o法阻止清廷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敗北,無法阻止清廷與英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張際亮氣得病倒了。這還不算,道光在英國人的施壓下變臉,昔日的禁煙功臣成了替罪羊:林則徐被發(fā)配新疆伊犁戍邊;姚瑩被誣陷為“冒功欺罔”,革職查辦,押赴京城治罪。張際亮得知這個消息,不顧重病在身,陪姚瑩上京城申冤,作《獄中辨冤疏》游說朝野,終于喚起了輿論的同情,將姚瑩營救出獄。但他自己因為耽誤了治療以致病情惡化,最終病死在幾度夢碎的京城。
遠在伊犁的林則徐聽聞張際亮的死訊,深感悲痛,遙寄《哭張亨甫》詩一首寄托哀思,詩中有一句概括了張際亮執(zhí)筆寫詩救國的一生,用作其墓志銘再合適不過:“修文定寫平生志,猶訴蒼蒼塞漏卮。”
編 輯/羽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