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靜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fā)音規(guī)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作活動。學生朗讀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的高低?!墩Z文課程標準》中對朗讀特別強調,把正確、流利、有感情三方面的要求貫穿到各個學段。抒情散文是從作者主觀視點來觀察世界萬物,從中有所感悟,于是有感而發(fā),抒發(fā)自己的感想。對學生來說,抒情散文的朗讀是主動性、主體性甚至是創(chuàng)造性的生動活潑的顯現(xiàn)。因此抒情散文的朗讀教學更要遵循一定規(guī)則,我認為體現(xiàn)如下方面。
一、清楚字詞含義,把握情感基調
抒情散文的朗讀需準確地把握作品內容,透徹地理解其內在含義,是作品朗誦重要的前提和基礎。
首先,朗讀前應給學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學生初讀前,教師可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通讀順課文,要清除障礙,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詞、成語典故、語句等的含義,不要囫圇吞棗,望文生義。如朱自清散文《匆匆》中“頭涔涔”“淚潸潸”“徘徊”等詞語,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充分理解之后再指導朗讀。
不僅應要求學生讀準語音、節(jié)奏和語調,還應要求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語言氣勢,并把握朗讀的速度,從而達到聲情并茂的程度。這樣,學生才能進入語境,體驗文章的語言美和情感美。
其次,讀散文,聽散文,似乎是跟著作者去看去想,最終和作者想到一塊兒去。因為是一個看,想,感悟的過程,所以散文朗讀的基調是平緩的,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需要透過字里行間,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如《匆匆》寫于1922年3月,時當五四運動落潮之際。朱自清面對令人失望的現(xiàn)實,心情苦悶,讓學生理解朱自清寫作《匆匆》時的心態(tài),有助于把握作者對光明流駛而觸發(fā)的獨特審美感受。時間,它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但卻又實實在在地在人們身邊無情而匆匆地流逝。朱自清以他豐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時光逝去的蹤跡。學生只有把握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題和情感的基調,這樣才會準確地理解抒情散文,才不會把文章讀得支離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內容。
二、訓練方法多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一)創(chuàng)設意境,配樂朗讀
樂曲有著優(yōu)美的旋律,又有著美好的意境。配上樂曲來朗讀,可以營造情境,能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進行配樂朗讀時,應注意樂曲的意境、格調和旋律,它們應與散文的內容相協(xié)調。朱自清的《匆匆》充滿“詩情畫意”,學生通過想象“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钡漠嬅?,更能體會到文章的優(yōu)美意境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音樂渲染課堂氣氛,學生逐步學會了配樂朗誦詩一般的語言,朗讀的激情也被激發(fā)了出來。
(二)領悟內涵,區(qū)分節(jié)奏
朗讀的聲音不是越響亮越好,有的詞句可以根據(jù)表達的意境讀得輕一些,虛一些,有些則可以根據(jù)作者的感情讀得重一些。朗讀《春》時,一開始是一種殷切期盼的情感,在朗涌“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時,要把三個層次讀出來,把春天越來越近,人們越來越欣喜的心情讀出來。中間的部分,不僅從各個方面描寫春天,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朗讀時可以用減低速度,降低音量的方法把描寫和抒情區(qū)別開來。最后的三小節(jié),用娃娃,姑娘,青年來比喻春天,體現(xiàn)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情緒也隨之轉向高昂。音量,語速也應隨之步步提高。
(三)豐富想象,引起共鳴
在理解感受抒情散文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豐富逼真的想象,這樣才能使作品的內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動起來,就好象親眼看到、親身經(jīng)歷一樣。馮驥才《珍珠鳥》第一自然段“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直接了當?shù)男顾枷肭楦校枰覀冏呷胱髡咦髡呖鞓返男那?,這種直陳肺腑的抒情,要讀出作者的坦率真摯、質樸誠懇。
三、過程適度合理,系統(tǒng)梯度指導
教師指導學生抒情散文朗讀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一般訓練到實用訓練,循序漸進,避免高屋建瓴一氣灌到底。朗讀訓練有它的適度,即階段性。
(一)興趣引導,規(guī)范訓練
一開始,學生不一定都能對朗讀產(chǎn)生很強烈的欲望,其朗讀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練。教師可以范讀,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再讓學生自主研讀,找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教師應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交流討論、反復地比較和揣摩,不斷地提高認識,加深理解;并在恰當?shù)臅r候,引導學生背一背自己喜歡的句子。而學生一旦達到充分理解且又經(jīng)過反復練習形成了技能技巧,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時,自然會躍躍欲試。學生在讀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與感悟,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此時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朗讀,如表演讀、有感情地朗讀、誦讀等形式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如劉湛秋的《我愛你,中國的漢字》先讓學生聽課文的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輕聲跟讀。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了感性的認識。然后讓學生說說各自對文章的理解,最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從朗讀的主體角度來看,一般先由個別讀,再到小組讀,直至齊讀。如此一步一個腳印的訓練、指導,讓學生易于接收,也體現(xiàn)了朗讀訓練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完整性。
(二)專注作品,入情入理
所謂全神貫注,就是在朗讀時注意力集中。全力以赴,把所有精力都傾注到朗讀中,進入作品,包散文的語言化為自己的感受,主動感悟語言的本質,要設身處地、寓情于景,加強形象感受,要在散文的整體運籌中具體加以把握。
引領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在朗讀中察覺自我,如《槐鄉(xiāng)五月》“五月,楊槐開花了。槐鄉(xiāng)的山山洼洼……一片白茫茫?!睆摹八迫鹧┏踅怠庇懈杏X,因為槐花是白色的,而且很多,就像雪一樣?!吧缴酵萃荨薄捌缕聧弽彙闭Z速要慢,讀出“形象”感,將這種美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通過文中具有韻味的兩句話,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品出了滲透在語言文字中的獨特的“美”。
(三)深刻感受,準確表達
深刻細致的感受抒情散文,認真分析作品,準確表達,內明于心,方可外達于人。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罢b”決不僅僅是“口”的發(fā)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有的朗讀,聽起來也有著抑揚頓挫的語調,可就是打動不了聽眾。學生對作品的感受還太淺薄,沒有真正走進作品,而是在那里“擠”情、“造”性。必須仔細體味作品,進入角色,進入情境,讀出學生自己的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