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赤平, 吳永恒, 付義強
(1. 新疆農業(y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烏魯木齊830052;2. 西南山地瀕危鳥類保護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樂山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四川樂山614004)
屏山縣老君山發(fā)現(xiàn)一例白腰文鳥的巨型越冬巢
白腰文鳥Lonchurastriata是一種廣布于印度、中國南方、東南亞及蘇門答臘等地的常見留鳥,體長約11 cm(約翰·馬敬能等,2000),屬梅花雀科Estrildidae(鄭光美,2011)。該鳥冬季有利用舊巢越冬的習性,一般10只或10余只同居一巢,故有“十姐妹”之稱(趙正階,2001)。
2013年12月31日15∶00左右,筆者在四川屏山縣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考察時,看到一群白腰文鳥正在頻繁地銜巢材。通過跟蹤,發(fā)現(xiàn)1個新巢托在一叢慈竹Neosinocalamusaffinis的枝椏中(圖1:左)。該巢位于老君山腳下(小地名“水觀音”,海拔約900 m)一條溪流旁的慈竹林內(圖1:右),巢位高4.5 m,距最近的居民點約100 m。巢體由芒屬Miscanthusspp.植物的花穗編織而成,外觀像一個絨球。觀察顯示,當夜有20~25只白腰文鳥在該巢內留宿。這是首次發(fā)現(xiàn)白腰文鳥筑新巢越冬,可能是對當?shù)囟緡揽釟夂虻囊环N適應。
據(jù)張敬旗等(2005)的研究,白腰文鳥在四川南充營橢球狀巢,巢外徑(13.25±1.64) cm×(14.64±1.91) cm (n=49),窩卵數(shù)5.61枚±0.78枚(n=18)。而此次發(fā)現(xiàn)的該例越冬巢呈圓球狀,目測巢外徑約30 cm,顯著大于繁殖巢。按該鳥年繁殖2~3窩計算(趙正階,2001),當年一對親鳥難以成功撫育約20個子代。因此,它們有可能來自不同的家族群。若如此,它們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
2005年冬季,筆者(付義強)曾在江西九江縣城子鎮(zhèn)做越冬鳥類多樣性調查。該鄉(xiāng)鎮(zhèn)位于長江中下游,緊靠長江邊上,冬季多北風,氣候寒冷。當?shù)氐陌籽镍B以另外一種方式越冬:它們多在低矮的農舍內尋找合適的夜棲場所(如橫梁),或像“疊羅漢”一樣排成上下兩層,或單獨排成一行,用身體相互取暖。由此可見,為了抵御寒冬,白腰文鳥或借助建筑物,或利用舊巢,或筑新巢,采用“抱團取暖”的方式集群越冬,顯示了對不同環(huán)境的強大適應能力。
孔赤平1, 2, 吳永恒1, 2, 付義強2*
(1. 新疆農業(y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烏魯木齊830052;2. 西南山地瀕危鳥類保護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樂山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四川樂山614004)
樂山師范學院鳥類生態(tài)與進化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計劃
*通信作者, E-mail:fyq5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