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市場交易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使得善意取得制度具有了愈發(fā)重要的地位,也引發(fā)了許多爭議。其中,關于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問題為一大熱點。本文擬從善意取得的概念和正當性出發(fā),結合多方觀點和各方論據,分析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問題,并對我國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提出立法設想。
關鍵詞 善意取得 盜贓物 回復請求權
作者簡介:何田舒,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55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中的一項頗有歷史的制度。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商品種類增多和流通速度加快的同時,市場交易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也相應增加。這使得物權的善意取得制度具有了愈發(fā)重要的地位。盡管我國《物權法》第九章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guī)定中第106條和107條規(guī)定了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圍繞善意取得問題仍然還存有不少爭議。其中,關于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的問題是一大關注熱點。筆者不揣淺陋,在學習前輩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對我國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提出立法設想。
一、善意取得概述
(一)善意取得的概念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起源于日耳曼法,指無處分權人將動產或不動產轉讓給受讓人,如果受讓人取得時出于善意,則其依法取得對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或他物權。對于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法學界眾說紛紜,但根據定義可概括為以下幾項:
1.存在經濟利益、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獨立的三方:真正權利人、無權處分人和善意受讓人。
2.處分他人財產的轉讓人為無權處分人。
3.客體須是有形物。
4.受讓人與轉讓人之間存在交易,且價格合理。
5.受讓人取得財產是出于善意。
6.受讓人完成取得權利的法定的公示方法。
(二)善意取得的正當性
近代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商品種類和交換方式都大為增加,因此為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善意取得制度在許多國家(尤其是深受日耳曼法影響的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典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社會所有權觀念變動的結果,它“是一種以犧牲財產‘靜的安全為代價而保護財產‘動的安全的制度架構” 。所謂“靜的安全”,就是“所有的安全”,即權利人在其財產上的所有權利受到的法律保護;而“動的安全”指“交易的安全”,即當事人通過交易行為取得的利益受到的法律保護。如今,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使得法律的保護方向逐漸轉移到交易安全上來,也就是說,權利交易的動態(tài)、秩序和效率比原權利人的靜態(tài)權利更有價值,這也就是善意取得的正當性所在。因此,采用善意取得制度,對于保障交易安全和效率,積累社會物質財富,促進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都有著重要作用。這是當今時代的大勢所趨。
但是,由于善意取得制度是關于“物”的制度,而物權法是新興的法律,還有不完善或不成熟之處,且市場交易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多變性,故善意取得制度中存在許多爭議。例如,對于受讓人“善意”與否的判斷,“理論上有積極觀念說(受讓人須具有將讓與人視為所有人之觀念始為善意)與消極觀念說(受讓人不知或不應知讓與人無處分權幾位善意)兩種不同主張” ;對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范圍,也有兩種觀點,即該制度是僅能適用于動產還是動產和不動產都可適用;關于善意取得是否適用于具有特殊性質的物的問題,也有各方相持不下的觀點;等等。其中,因為我國物權法“對于標的物是否需要依所有人的意思而合法脫離所有人這一問題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 ,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也成為一大熱點,這也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
二、盜贓物善意取得的基本問題
先從一個案例入手:2013年1月,江寧到正規(guī)的二手車交易市場以300元的價格購買了一輛八成新的自行車,該自行車市場價500元。2013年2月,江寧騎車出行時,鄧斌發(fā)現(xiàn)正是自己一個月前丟失的那輛自行車,遂要求江寧歸還車輛。爭執(zhí)后,兩人一起前往二手車交易市場,老板稱這輛自行車確實是一男子曾以150元的價格轉賣給自己,但其并不知情是男子盜竊所得。鄧斌要求江寧歸還自行車,但江寧堅持認為已經善意取得該自行車的所有權。
這起案例引發(fā)了對于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討論。那么,什么是盜贓物?盜贓物到底是否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我國立法對這一問題的現(xiàn)有態(tài)度和未來態(tài)度何在?下文進行簡要分析。
(一)盜贓物的概念
根據字面意思,盜贓物即指通過違法或犯罪取得的財物。雖然我國并未在立法上對其作出明確界定,但綜合其他法律規(guī)定和學界說法,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違背原權利人的真正意思表示前提下通過盜竊、搶奪、侵占、欺詐等違法方式取得的他人之物。
由于討論的是盜贓物是否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的問題,故盜贓物的范圍主要是具有經濟價值、可被支配利用、能夠在市場上流通且被獲取的非法的物。因此,法律嚴令禁止在市場上流通的物,如毒品、槍支彈藥(我國)及一些涉黃涉暴的物品等,和屬于集體性質財物的某些自然資源,都不予考慮。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盜贓物還應包括其產生的收益和變形財產,如民國時期著名法學家史尚寬先生所言:“于盜取后取得之被盜物孳息,雖不等同于被盜物,然須作為被盜物之成分” ;以及其標的物不應包括不動產,因為不動產無法被竊取、當場搶走或騙走,且其變動方式是不會造成誤解的登記。
(二)對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觀點及理由
1.不同的立法例和學界的觀點
對于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這一問題,各國規(guī)定不同,學界也持有不同的觀點??偟恼f來,基本上有以下三點:絕對不適用說、完全適用說和有條件地適用說。下面將結合部分立法例和學者說法,對這三種觀點進行介紹和分析。
(1)絕對不適用說。持此觀點的,大多是大陸法系國家,當然也有個別英美法系國家。如《俄羅斯聯(lián)邦民法典》第302條第2項中所寫:“如果財產系從無權轉讓的人那里無償取得,則財產所有人在任何情況下均有權要求返還該財產” ,及1994年英國的《貨物買賣修正法案》規(guī)定:“從盜竊財物的人手里購買盜贓物之后轉賣給他人,不論買受人在受讓時主觀上是否善意,這類交易行為都是無效的?!蔽覈鴮W者中,同意這種說法的有黃茂榮、孫玉榮等人。他們認為,雖然盜贓物被無權處分人進行了交易,但由于所有權人沒有出賣盜贓物的意思表示,故盜贓物的所有權并未轉移,固守與所有權人。endprint
此種觀點在保護所有權安全方面發(fā)揮了很大作用,但是偏向性過于明顯,也不利于提高人們進行交易的積極性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所以,當今采取這種學說的學者屬于少數(shù)。
(2)完全適用說。采用完全適用說的大陸法系立法例代表是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該法沒有任何條件地承認善意取得制度,其第1153條至第1157條這樣寫道:“無論受讓人是否有償取得動產,取得的動產是否為委托物或占有物,均發(fā)生善意取得” 。除了意大利,荷蘭民法典也充分肯定了盜贓物在善意取得制度中的適用。而英美法系國家中,認為所有權應得到絕對的保護的觀念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逐漸落后,因此部分國家已經開始將善意取得適用在盜贓物上了。比較典型的有1952年《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第2403條:“只要購買人出于善意,則不論賣方的貨物從何而來,即便賣方是偷來的,善意買受人也可即時取得所有權。”以及1979年《英國貨物買賣法》中的規(guī)定:“如果購買人出于善意通過公開市場購買物品,購買人便可完整的獲得貨物權利;即使購得的物品有權利瑕疵,也不影響購買人權利的取得?!痹谖覈灾x懷栻、蘇永欽為代表的一些人也贊成這種學說:盜贓物適用善意取得能最大化地保護交易安全,體現(xiàn)出民法中的公平原則。盜贓物在本質上仍具有流通性,且在外觀上與一般商品并無區(qū)別,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仍須得到體現(xiàn),因此買受人有資格取得其所有權。另外,根據物權公信原則,“一旦當事人在變動物權時依照法定方式進行了公示,那么法律就賦予該物權的變動具有完全的效力”。一味的否認盜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會使公示的公信力喪失,社會產生信任危機,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
此種觀點對善意取得制度貫徹得最為充分,將交易安全的維護也最有體現(xiàn)。它將善意受讓人的利益置于最高點,因此相對弱化了原權利人的權利。支持者認為:“該模式為保障市場秩序的正常有序運作,相對弱化了對原權利人權利之保護,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無奈選擇??此撇还?,但其根本卻是實質上的公平。”但是,由于市場經濟的自發(fā)性,如果采用這種觀點,濫用“善意”、進行不正當交易的人將不計其數(shù),道德危機進一步加深,對維護交易安全、積累社會財富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3)有條件地適用說(也叫折中說、例外適用說等)。這種觀點為大部分大陸法系的國家(地區(qū))所采用,在《法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等多國民法典中都有具體規(guī)定,由于條文過多且內容相似,這里就不一一詳細闡述了。我國臺灣地區(qū)也在其中,如臺灣地區(qū)“民法典”第949條規(guī)定:“占有物如系盜贓或遺失物,其被害人或遺失人,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兩年內,得向占有人請求回復其物” 。支持這種觀點的我國學者也有很多,如傅號、彭誠信等以及臺灣地區(qū)學者王澤鑒。這里以梁慧星教授的說法為例:善意取得應發(fā)生在占有委托物身上,至于屬于占有脫離物一種的盜贓物,原所有人應享有回復請求權,但要局限在一定的期間內。
由于事物的兩面性,這種類似“中庸”的觀點考慮較為全面,為所有權人和買受人都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保護,避免走向兩個極端。它一方面承認善意第三人可取得盜贓物的所有權,另一方面也不否認原權利人的回復請求權,同時為其回復期限進行了限定并要求補償受讓人已支付的費用。這樣,原權利人和受讓人的權利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護,雙方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對實現(xiàn)維護交易安全與社會穩(wěn)定的目標最有利,贏得了大多學者和國家的支持。
2.對于盜贓物的善意取得應該采用有條件地適用說
綜合以上三種觀點,權衡之下,本文贊成第三種,即盜贓物應有條件地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絕對不適用說與當今商品經濟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狀不符也不利,完全使用說則很可能導致“善意”濫用從而加深道德危機,因此這兩種觀點都過于極端、絕對化了。正如上文所說,折中說提出盜贓物應有條件、有例外地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使原權利人和受讓人都得到相對平等的權利保護,引發(fā)矛盾的可能性最小,最有利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所以,也最為合理,最有可能成為各國未來的制度選擇。
三、對我國關于盜贓物適用善意取得的立法設想
目前我國《物權法》第107條提出遺失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而對于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問題并未有明文規(guī)定;現(xiàn)行制度和法律文件中,也是態(tài)度不確定,頒布實施的司法解釋、規(guī)定等法律文件也大多只是針對特殊類型的盜贓物,不具有普適性和較大的參考性。因此,“長期的司法實踐使得目前《物權法》的類似規(guī)定和某些司法解釋的弊端日益暴露” 。法律文件過多、主體混亂,部分越權甚至無權的法律解釋在實踐中被廣泛運用,嚴重擾亂法律的秩序。而在目前學界存在的三種觀點中,有條件地適用說的合理性、可行性最強,得到最多的呼聲。因此,將盜贓物列為有條件地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中的一項,對于我國當前司法局勢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所謂關于盜品、遺失物等占有脫離物的特則,實乃法律為公平維護受讓人與原權人之利益而設計的一種回復請求制度” ??梢哉f,讓盜贓物有條件地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通過實行回復請求權制度來實現(xiàn)。那么,原權利人的回復請求權具體應該如何行使呢?
第一,應規(guī)定一定的回復請求期間,即原權利人可以在一定期間內請求受讓人返還原物,但是逾期則該請求權歸于消滅。這個期間應從贓物脫離原權利人占有時起算,這是無從爭議的;不過其應為多長,學界內說法有很多,從1年至5年不等。本文認為,盜贓物往往經過多次流轉,且外表經出賣人整理也與一般商品無異,是很難辨認出其為盜贓物并進行追贓的,因此1年過短;同時,若長如4年、5年,原權利人追回原物的可能性就大為降低,更不利于追贓,反而可能會助長某些人的犯罪行為;另外,盜贓物與遺失物同屬于占有脫離物,具有相似性。因此,盜贓物善意取得的回復請求期限應像遺失物一樣定為兩年,應該是較為合理的。
第二,應規(guī)定盜贓物的有償回復并明確限定其使用的情形。不承認原權利人有追回原物的權利,對維護其正當利益和市場經濟發(fā)展都是不利的;同時,如果讓原權利人行使回復請求權、不承認受讓人的所有權,則受讓人的正當利益和人們對交易的信任度、安全感也都會受到損害。因此,為了照顧雙方利益,應在允許原權利人追回原物的同時,讓其對失去了對該物擁有的所有權的受讓人進行一定的賠償。當然,該賠償可讓無權處分人來承擔。另外需注意,這種有償回復主要發(fā)生在三種場合:“由拍賣場所而買得的動產、由公開市場買得的動產、由販賣同種之物的商人處買得的動產” 。
第三,應明確規(guī)定一些特殊情況,如“盜贓物為金錢或無記名有價證券時不得回復” ,“盜贓物為須經登記方能轉讓所有權的動產時未經合法的登記不適用善意取得”,以及特殊物品不應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由于其對原權利人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所以,對于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問題,必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情況靈活運用。
四、結語
當前,由于經濟的高速發(fā)展,起源于日耳曼法的善意取得制度有著日益突出的重要性,正被各國廣泛運用,也為我國物權法所規(guī)定。但是,針對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這一問題,絕對不適用說、完全適用說和折中說三種觀點爭執(zhí)不下,其中折中說的合理性與可行性相對較高,贏得了較多支持,也是本文所贊成的觀點。而我國法律對此仍未作出明確規(guī)定,導致了法律性文件多且雜、法律解釋越權甚至無權的局面出現(xiàn)。本文結合各方觀點和各國立法例,提出了對我國的盜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設想,即:將盜贓物有條件地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有條件”是指回復請求權制度設計應當考慮回復請求期限、實行有償回復、考慮部分特殊情況等。相信我國物權法未來的完善中會確立關于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以回應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使得法律的保護方向應更加注重交易安全和效率的趨勢。
注釋:
匡海鯨. 善意取得制度若干問題研究.吉林大學.2007.
張婧婉. 善意取得制度中爭議問題及其評析.金卡工程.2011,15(2).
王紫薇. 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研究.東北林業(yè)大學.2015.
張志.論贓物的善意取得.企業(yè)經濟.2009(6).
段培哲.盜贓物善意取得制度研究.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0.
賀曉芳.盜贓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權.天津:天津商業(yè)大學.2007.
林劭維. 贓物善意取得制度研究.吉林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