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嘯
近日,幾則大學生因求職心切誤入傳銷組織、最終不幸身亡的新聞引起軒然大波,如東北大學畢業(yè)生李文星、鄆城青年張超、湖北女大學生林華蓉等。百度一下,還能發(fā)現不少陷入傳銷組織但僥幸逃脫者訴說其噩夢般的經歷,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我國法律明確禁止傳銷,新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guī)定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及其刑罰。國務院2005年頒布的《禁止傳銷條例》對傳銷行為的種類、查處機關、查處措施和程序都作了明確規(guī)定,甚至連利用互聯網發(fā)布傳銷信息等內容都已囊括。盡管相關法律制度已較為完善,但傳銷組織依舊能夠暗自生長,著實令人擔憂。
現如今的傳銷,其銷售商品的屬性早已不在。傳銷組織所稱的公司、產品基本都是虛構的。其本質,正如刑法中表述的那樣,經營活動只是名義,實質則是要求參加者繳納費用獲得入會資格,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以直接或間接發(fā)展人員數量作為計酬或返利的依據。其手段則五花八門,有的是利用互聯網發(fā)布虛假信息,先拐騙、后脅迫并強行洗腦;有的則是通過互聯網進行自我美化包裝并隨機尋找目標,吸引全國各地的不明群眾參與。
好在有關部門已經快速行動起來。工商總局、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四部門近日印發(fā)通知,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傳銷活動專項整治行動,要鏟除傳銷毒瘤并藉此形成長效機制。的確,要徹底鏟除傳銷毒瘤,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從嚴打擊只是第一步,建立長效機制、防止死灰復燃才是治本之策。
要建立長效機制,一方面要對傳銷活動性質的變化有進一步的認識。傳統觀念通常還是將傳銷看作是一種違法的商品銷售行為,因此打擊傳銷往往主要采用由工商部門為主、其他部門為輔的多部門聯動模式。工商部門牽頭,查處的重點一般只是違法經營,只有傳銷組織的組織者、骨干成員才涉嫌刑事犯罪。但事實上,從最近多名青年陷入傳銷組織并殞命的案例不難發(fā)現,一些傳銷組織發(fā)展下線的手段已經從說服對方加入所謂的“賺錢事業(yè)”轉變?yōu)橐跃蜆I(yè)、網友見面等欺騙手段誘使對方抵達某地后強行限制人身自由、強迫洗腦,甚至暴力脅迫。如果傳銷發(fā)展下線的方式已經涉及欺詐、限制他人人身自由以及脅迫他人,甚至過失致人死亡,相關參與者就已經從違法走向刑事犯罪了。如果說傳統傳銷只是騙財,那么此類新型傳銷則完全是害命,對社會的危害程度顯然要嚴重得多,相關部門的懲處方式也必須更為嚴厲才行。
另一方面,要對傳銷活動參與者成倍擴大的現象有進一步的認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傳統傳銷搬到網上,即便只是騙財,形式和花樣也復雜得多。有的傳銷以網上小額投入便可迅速發(fā)財致富為誘餌,如2016年7月江蘇邳州偵破的“星火草原”特大網絡傳銷案件,100元便可入門,600元便可拿到頂級代理權,許多人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參與,涉及150余萬人;有的傳銷以網絡社區(qū)發(fā)行虛擬資產為掩護,如湖南衡陽2016年5月查處的山東盛大華天健康產業(yè)有限公司網絡傳銷案,涉案者曾開發(fā)“在云端”網絡商城并發(fā)行虛擬貨幣吸引他人加盟,涉及5萬余人;有的傳銷則以開展網絡公益慈善活動為包裝,如目前公安機關正在查處的以“扶貧濟困、均富共生”為幌子的“善心匯”,線上會員達到100萬余人,有些參與者至今仍認為其參與的是網絡慈善而不是傳銷?;ヂ摼W的出現提供給傳銷組織者更為便捷的發(fā)展下線途徑,使得傳銷活動更具欺騙性和隱蔽性,也使得受害者的人數、范圍大幅擴大,相關部門查處的難度大大增加。
對于立法機關而言,必須針對“互聯網+”時代傳銷活動的新特點,與時俱進地加強相關的制度建設,補上目前法律的空子,讓不法者無漏洞可鉆,執(zhí)法部門除了嚴格執(zhí)法、嚴厲打擊傳銷活動以外,同樣要研究傳銷活動變化的新情況,及早出手,特別是針對涉及刑事犯罪者,必須嚴肅查處、依法追究責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