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語文中的“讀”與“寫”,從來都是“與生俱來”的依存關系。唯有“讀書破萬卷”,方能“下筆如有神”。學生作文寫不好,其原因不是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而是竹筒倒豆子,“嘩”的一聲沒了。這就是沒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好讀書與寫作的關系所造成的窘境。
閱讀有益于寫作,但寫作更能促進閱讀。以寫促讀、讀以致用是提升我們寫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1.立足課本,實現(xiàn)以寫促讀
提煉教材,立足課堂,研究課文中“讀寫結(jié)合”題的設計角度。當我們沉下心來對教材文本進行梳理提煉時,就會發(fā)現(xiàn)“讀寫結(jié)合”是教材編寫的重要理念,課文本身就是一座“以寫促讀”學習活動的寶藏。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下面的題目就是典型的“讀寫結(jié)合”練習:
夜深人靜之時,面對掛在東墻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20年了,魯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
顯然,要完成這項“寫”的作業(yè),就必須認真“讀”文本,要帶著明確的目的讀,絕不同于平常的“泛泛而讀”。只有“反復讀”,通過“讀”走進文本、走近作者、讀懂人物心理,才可能將自己與作者的情感交匯融通,才可能模仿出魯迅的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得體的匯報信。
在平時的語文課堂學習中,以課文為范例,通過精讀、研讀等方法,充分體會課文的結(jié)構布局、風格韻味,作者的思想脈絡等,為寫作提供借鑒。在閱讀吸納的基礎上,利用它們的經(jīng)典性和示范性,仿照作文,以此來培養(yǎng)我們規(guī)范作文的意識。學有范文,又有親身感受,所寫作文就會條理清晰、順序合理,描寫具體,情景交融。通過寫作實踐,又加深了對相關文章的理解,將閱讀和寫作有機融合,我們的讀寫興趣也會逐漸濃厚。
例如下面這篇改寫:
與朱元思書
即使風有顏色,煙有光芒,它們也都是明凈的。在風吹云繞中穿行,你也許會愛上兩岸的蒼翠峰巒;在煙波無憂、碧水澄明中抬頭,你也許會愛上高遠的蒼穹。眼前都是茫茫的蒼翠深遠,一色的深青淺碧,這樣的天,這樣的山,誰能說更偏愛誰一點呢?
在富陽至桐廬的一百多里水路上,竟然就讓我遇到了這樣的奇景。潑墨是絕世好畫,成曲是天籟之音,這樣的山水,真是天下奇絕??!
于行舟上低頭,只見滿目的碧色,蕩開層層輕波。這樣一方碧色的硯,研了滿滿的墨,等著你用千丈的深度來書寫胸中無處可發(fā)的贊嘆。你看那一條條的魚,一粒粒的石,都爭先恐后地想讓你看清楚,記住這里每一點微小的美。銀浪如鱗,湍流勝箭,心好像突然就輕了,輕得可以飛起來。
我借著這欲飛的心,極目遠眺。兩岸的高山,競相爭高。重巒疊嶂,直指向天。如詩如畫,如歌如曲。不要怪自然中沒有琴弦,泉水擊石的清韻,善鳴的鳥嚶嚶放歌,難道不是天地絕響?更不必說山中的蟬鳴千囀,猿啼不絕了。
在這世間,還有這樣的地方嗎?想必熱衷于名利的人們來到這兒,都會流連忘返??!那些蒼茂的樹木伸出樹枝,將這山水隱蔽起來,只有陽光偷偷地從細縫里露出頭來,照亮這一江碧色。
看來這樣的山水,必然是有守護的!
這樣,仿寫、改寫、縮寫、擴寫、續(xù)寫,“以寫促讀”,與文本對話,與作品人物同悲喜,與作者進行思想碰撞。甚至,背誦精彩文段,也是一個積累寫作素材的過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體和句型積累多了,自然就會攝取、運用和創(chuàng)新。當“寫”給“讀”提供了動力,“讀”給“寫”提供了“源頭”,就一定能夠讀寫相長。
當我們真正“讀”進去,“背”下來,“寫”出來,需要老師講的東西就不多了。
如此“讀寫結(jié)合”的訓練,提高的不僅是我們的閱讀能力與寫作水平,更是提升了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