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開學
引言
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也是一種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在養(yǎng)殖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該病,尤其是在豬、牛、羊、馬等牲畜中容易出現。本文以一例豬鉤端螺旋體病為例,對豬鉤端螺旋體病的診斷防治措施進行分析與探討,旨在為豬鉤端螺旋體病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 發(fā)病情況
2016年7月,某養(yǎng)殖大戶飼養(yǎng)的300頭豬中有25頭豬出現異常情況,部分豬食量下降,不喜歡進食,通過體溫計對其進行測量發(fā)現體溫突然升高,病豬的體溫幾乎都為41℃左右,病豬整體呈現臥倒狀態(tài),有三頭出現腹瀉現象。養(yǎng)殖戶立即使用青霉素、鏈霉素和慶大霉素以及磺胺類藥物對病豬進行治療,但是沒有效果,最終2頭母豬死亡,5頭育肥豬死亡,10頭仔豬死亡。
2 臨床癥狀
病豬發(fā)病之后體溫突然升高,一般會升高到40℃左右,并且會一直持續(xù)3-5天,病豬精神萎靡、厭食,同時會出現腹瀉、皮膚干燥黃疸、后肢神經性無力等癥狀。眼結膜出現潮紅、浮腫現象,有的眼結膜泛黃,同時在身體的下頜、頭部以及頸部可能出現水腫。
3 病理學變化
病豬結膜先變得潮紅,隨后變得蒼白,其皮膚輕度泛黃,尿液由黃色變?yōu)椴枭酥裂颍∝i整體消瘦,貧血,行走無力。對病死豬進行解剖發(fā)現其皮下組織、漿膜、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黃染,在胸腔以及心包中有渾濁的黃色積液,心外膜、腸系膜腸黏膜等有明顯的出血癥狀,而且出現淤血和水腫情況,肝臟腫脹比較嚴重,對肝臟進行切開檢查發(fā)現切面邊緣外翻、呈棕黃色,比較脆。腸系膜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頜下淋巴結都變得腫大,而且呈現灰白色。
4 診斷
通過對病豬的臨床癥狀進行分析,加上養(yǎng)殖戶采用抗生素對其進行治療無效,可以初步確診為鉤端螺旋體病,為了進行進一步確診,采用實驗室診斷方式。實驗室診斷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涂片鏡檢,采集病死豬的肝、腎、脾和腦等組織,在暗視野顯微鏡下直接進行鏡檢,然后對發(fā)病豬組織中的菌體可以采用姬姆薩氏染色或鍍銀染色后檢查,在檢測過程中發(fā)現有細絲,細絲的兩端或一端呈鉤狀體。第二,動物試驗。將病豬的血液、尿液、組織懸液等接種給幼齡豚鼠,發(fā)現接種之后豚鼠在3-5天左右出現發(fā)熱、黃疸、不進食等癥狀,最終死亡。最終確診為豬鉤端螺旋體病。
5 治療
針對病豬情況,首先對病豬及時隔離。對出現異樣癥狀的豬群,養(yǎng)殖戶采取常規(guī)方式處理無效,并且經過確診為豬鉤端螺旋體病時,養(yǎng)殖戶及時對豬群進行隔離,并且及時對豬舍進行消毒,減少病豬與健康豬群之間的傳播。
其次,養(yǎng)殖戶對環(huán)境質量進行控制。由于豬鉤端螺旋體病的傳染源有很多,例如鼠患、水源不清潔也會導致鉤端螺旋體病,對此,養(yǎng)殖戶積極做好豬舍環(huán)境控制,在養(yǎng)殖過程中加強滅鼠工作,并且對水源進行控制,為豬群提供健康水源,減少患病率。
最后,養(yǎng)殖戶對患病豬及時采取藥物治療,選擇的藥物為濃度為10%氟甲砜霉素,根據體重確定具體用量,一般每千克使用0.2毫升,每天注射一次,連續(xù)注射五天;磺胺類藥物 ,每千克體重注射0.07克,每天注射兩次,連續(xù)注射五天;同時,對于感染鉤端螺旋體病的病豬,還喂食土霉素拌料,對并且進行控制,經過治療之后病情有明顯好轉。
結語
綜上所述,豬鉤端螺旋體病是養(yǎng)豬過程中的常見疾病,該病傳染迅速,發(fā)病率較高,在養(yǎng)豬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對這種疾病的控制和預防。鉤端螺旋體發(fā)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自然因素的影響比較明顯,例如溫度較高、濕度較高、懷孕等應激因素,也可能會導致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進而誘發(fā)鉤端螺旋體病。對此,在養(yǎng)殖過程中應該要做好豬舍的管理,尤其是要及時進行消毒,對于患病的豬要及時隔離,加強藥物治療,促進豬群健康生長。
作者單位:貴州省畢節(jié)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玉龍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