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
摘要:"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的方法并沒有固定的模式,更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教師應該根據(jù)具體的每一篇課文的內(nèi)容、特點,根據(jù)學生的實際來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在精讀教學中,教師應在重點項目的導向下和激勵下,著力進行導讀、導悟、導練,讓學生學會"自能讀書"。
關鍵詞:小學語文;精讀課文;教學方法;導讀、導悟、導練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8-0096-02
小學語文教材是按單元編排的,每個單元都安排了4-5篇課文,這些課文大致可分為精讀課文、閱讀課文、獨立閱讀課文。每個單元的前兩篇課文一般都是精讀課文,精讀課文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何在精讀課文中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應該是每一位語文教師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重要課題。然而,精讀課文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因為精讀課文教學既強調(diào)教師的指導和學生自主的精細研讀,又強調(diào)全面進行閱讀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對精讀課文教學方法淺談一二。
1.導讀結合,相輔相成
過去一般講法是"講讀結合"或"講練結合",為什么要變成導讀結合呢?這里涉及到一個具有根本性質(zhì)的問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主要任務是"講"還是"導"。對于這個問題,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教語文,無非是引導學生練習看書作文的本領";"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教課之本旨并非教師講一篇課文與學生聽,而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此課文,從而使學生能自觀其他類似之文章";"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應在善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從葉圣陶先生的論述中我們就可知道,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任務不是講而是導。
什么是導呢?導,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探索、自己發(fā)現(xiàn)。導,包括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一系列活動,如組織、提示、提問、示范、指點和必要的講解。教師導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讀書,而學會讀書的基本途徑是學生自己的閱讀實踐。因此,閱讀教學中的主要活動應該是學生的讀書和思考。
學生的讀離不開教師的導,教師的導著眼于學生的讀,二者應相輔相成,緊密聯(lián)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在精讀課文的教學中,只有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導讀結合有兩個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教師有啟發(fā)性和層次性的指導;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閱讀、思考、討論和練習。
精讀教學不能用教師的"講"替代學生的"讀","教師所務惟在啟發(fā)引導"。閱讀是理解吸收,對學生來說,并非易事,需要教師啟發(fā)引導,給予各方面的幫助。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自由暢達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閱讀熱情,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愛讀、樂讀。其次,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開展教學。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可以縮短新知與原認知結構的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的導是為學生的讀服務的,"達到不需要教"。"語文教學一個目的為使學生鑄成讀書的本領,此種本領不能憑空練,故令閱讀課本而練之",(葉圣陶)就是要通過教師的"導讀"使學生"悅讀"。
2.善于設疑,學中導悟
教學精讀課文,要引導學生把語言文字及其所反映的內(nèi)容弄通弄懂。教學中,教師的"導"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方法,學生正是在閱讀理解提高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的思維方法。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要通過質(zhì)疑設問來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認識水平。在教學《可貴的沉默》時,導入新課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就題質(zhì)疑,學生踴躍提出了以下問題:①沉默是什么意思?②孩子們?yōu)槭裁闯聊竣酆⒆觽冊谑裁辞闆r下沉默?④為什么說這是"可貴的沉默"?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解決問題,然后再度細讀,品味其中深長的意味。
教師還要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善于提問,使學生動腦與動口、動手相結合,千方百計引導學生通過精讀達到自悟、議疑,真正讓學生在"思"的過程中,提高"學"的能力,使學生讀得懂、懂得讀。例如:初讀時問:文中寫什么?精讀時問:它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鞏固讀時問:你從中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的?一系列思維導向,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qū)W習、自得學習,自我鍛煉接受信息,學習思維方法,發(fā)展思維能力。這樣,學生在今后閱讀過程中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3.滲透方法,融會貫通
在精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不應當滿足于學生獲得正確的理解,說出正確的結論,還要引導他們說出這樣的理解、結論是怎樣得出來的,使學生從中悟出一些學習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并不是由教師生硬地講述、灌輸有關讀書方法的知識。主要途徑應該是滲透。所謂"滲透",就是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教師有意識、有計劃地通過例子讓學生從感性上接觸某種讀書的方法,再逐步地從其他例子中領悟、理解這種方法,內(nèi)化為一種能力,進而反復運用。
3.1 從感知語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再到揣摩吸收語言文字。這是學習書面語言作品的一般規(guī)律,因此也應該是學習精讀課文最基本的方法。當然,在整個讀書過程中,對形式和內(nèi)容的掌握是并行的、統(tǒng)一的,但由于有先后有側重,才形成對形式、內(nèi)容認識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3.2 聯(lián)系語境理解詞、句、段。這也是一種最基本的讀書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原因就在于反復閱讀之后,讀者對整篇文章以及文章的各個部分都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把原來不甚了解的詞、句、段放在已經(jīng)理解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其含義就可不講自明。運用這種方法,有兩個要點,:一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讀",不要在學生讀上一兩遍課文之后就急于解詞釋句;二是不要孤立地去解詞、釋句、析段,而要把它們放在段落里甚至全篇中去領悟。
4.突出重點,融合導練
精讀課文教學,讀是主要活動,練占突出地位。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使閱讀、思考、練習相互配合,重點要明。精讀教學的練,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重要的字詞句,使學生明確主攻方向,在教師指導之后能夠"頓悟"。練習要巧。"巧"就是要講究方式方法,這樣,學生才能保持興趣,集中注意力。
總之,邊讀、邊思考、邊勾畫批注的方法,運用工具書及相關材料幫助讀書的方法等,也應該有計劃地在教學中滲透。各種方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該綜合、靈活地運用,因教材而變,因?qū)W生而變,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逐步為教師和學生熟練掌握,全面提高小學語文精讀課文導讀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