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步雄
有教育專家說,學校應該是教師安靜地進行教學、學生安靜地學習的場所。這里所說的“安靜”指的是學校不能受到外界過多的干擾和影響。這個觀點雖然正確,但在現(xiàn)實社會中,部分學校為了追求所謂的“安靜”,對學生和教師進行比較嚴格的管束,更有甚者,學校要求學生在校期間不允許走出校門,只能待在教室里安靜地學習。
然而這種在學校嚴格要求下的“安靜”,是對安靜的狹隘理解,學校在束縛學生自由的同時,也扼殺了他們身為兒童的天性。此類做法,筆者不敢茍同。因為,學校既是教書育人的場所,也是兒童釋放天性、童真的場所。那么,校園必定是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聲音,是絕對安靜不下來的。讀書聲、歌聲、孩子們的嬉鬧聲,在我看來,這一切的聲音,都是美妙動人的。
瑯瑯的讀書聲是學校最美的聲音。在綜藝節(jié)目《朗讀者》風靡全國后,“朗讀”更是成為了一種學習潮流。但是,部分學校的課堂、早讀上都聽不到學生朝氣蓬勃的讀書聲,要么是默讀,要么是學生在題海中戰(zhàn)斗。作為一所學校,朗讀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象征著學校的精氣神。試想象,學生在朗讀中投入沉醉,既身心愉悅,又在不知不覺中積淀內涵,何樂而不為呢?
讓兒童乘著歌聲的翅膀飛翔。完美的人生應該離不開詩歌和音樂,筆者小時候在鄉(xiāng)下念書,當時的班主任還兼任著我們的音樂老師。下課后,他會教我們幾首老歌或者京劇片段。在冬天的時候,同學們一起曬著太陽,在溫暖的陽光下放肆歌唱,整個校園飄揚著我們快樂的歌聲。那時每節(jié)課前都有五分鐘的唱歌時間,文娛委員站在講臺前領唱,等歌唱完了,老師就開始上課?,F(xiàn)在的部分學校把課前唱歌這一環(huán)節(jié)取消了,究其原因,不過是教師不愿意耽誤上課的寶貴時間。除了音樂課之外,校園里很少聽到歌唱聲。兒童的天性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唱歌是學生表達心情的一種方式,我們要構建和諧校園,就要學會尊重學生愛游戲的天性。
學生的討論聲讓校園更具活力。作為學校的主體人群——學生,他們的思維和做法都與大人的水平有差距,所以勢必在某些方面會意見相左。用大人的固定思維來看,他們的交流、討論甚至爭吵可能會顯得幼稚,不妨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一下,兒童天真無邪,敢于提出質疑,因為一件事情進行討論或者爭論,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也是他們的成長之路上必經的過程。孩子天性好動,在追逐打鬧嬉戲中自然而然發(fā)出的聲音,才是他們童年的原生態(tài)狀態(tài)。如果每個孩子都像大人一般成熟、穩(wěn)重甚至是木訥,那他們就失去了童年的本真。
在教育工作中,我們經常強調的是以生為本,尊重孩子的獨特成長經歷。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并且接納孩子世界里的生活方式和游戲規(guī)則。有了這種認知,那么可能就會承認孩子們發(fā)出種種“聲音”的合理性,也會認為它是校園的最美聲音之一。
無論是哪種聲音,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養(yǎng)分,在尊重兒童的獨特性的教育理念前提下,作為教育工作者和學校,都應該還孩子一個真實的童年,做一個真正的兒童。
(作者單位:深圳市仙桐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周小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