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慶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更好地寫作表達;寫作是閱讀知識的鞏固和發(fā)展。如果僅僅只停留在理解的層面上,那顯然是不夠的,一定要在練習、運用上下功夫,指導學生以課文為范例練習寫作。要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能力,必須把寫的訓練有機地融合于閱讀教學之中,做到讀中學寫,使讀寫相得益彰。
關鍵詞:積累;多讀多背;多看多抄;掌方方法;讀中學寫
【中圖分類號】G623.2
一、讀中積累,厚積薄發(fā)
“為學之道在厚積薄發(fā)?!睍x多了,寫文章時才能達到“胸有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的境界。因此,學生語言的存儲量越大,思維的空間就越廣闊,說話和習作時就可以準確地選用詞句,隨時作出恰當的選擇,寫出生動、形象、感人的話語來。在閱讀訓練中滲透積累語言的指導至關重要。
1、課內多讀多背。小學語文教材是編者精心挑選的,文質兼美,值得我們反復誦讀。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把課文中精彩片斷、生動的詞句熟讀成誦。
2、課外多看多抄。僅僅靠課文是不能滿足學生閱讀需求的,這就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來補充。然而,走馬觀花般的課外閱讀對語言的積累幫助不大,做好摘抄尤其重要。古人讀書的經驗“不動筆墨不讀書”,所以我要求每生必備摘抄本,把課外閱讀中積累的好詞佳句分門別類的積累下來,把精彩的句段背下來。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如:成語接龍、古詩接龍、佳句欣賞————讓學生把積累與運用結合起來。
二、讀中學習,掌握方法
課文是學生練習閱讀和寫作技巧的最好范例。讀和寫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習作的指導,是提高學生習作技巧的重要手段。
1、觀察的方法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币獙懞米魑?,就必須學會觀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從閱讀課文去習得觀察的方法。首先,要按順序。教給學生觀察的順序,作文才不會“雜亂無章”。例如:《觀潮》一文就按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過之后的時間順序觀察的。其次要抓住重點。凡事都有主次之分,在觀察事物時應遵循事物的規(guī)律,根據事物的特點重點觀察。例如《翠鳥》一文作者在觀察的時候就抓住了翠鳥的顏色鮮艷、飛行速度快等特點進行介紹。教材中可供我們借鑒例子比比皆是,只要教師善于挖掘,善于引導學生掌握觀察的方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習作水平就能得到不斷地提高。
2、構段的形式
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構段方式,認識組句成段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學習謀篇布局的方法。例如:《趙州橋》的第三段采用總分式的方法;《十六年前的回憶》《燈光》采用的是首尾呼應的方法;《晏子使楚》一文作者則是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構段的,《第一場雪》中的第6自然段的因果式。如果教師在教學每一篇文章時,都能有機地滲透文章的構段形式,久而久之,學生寫作技巧就會逐漸提高。
3、表達的方式
小學語文教學材包含了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等表達方式。其中的許多表現手法是值得學習而且必須學習和模仿的。 比如形象的修辭手法;傳神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描寫以及景物的動態(tài)、靜態(tài)描寫;精確地說明方法,還有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表現手法的運用都為文章增色不少。這些方法正是學生習作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感受到這些表現手法的神奇效果,而且要讓學生學習掌握這些表現手法,并在心作中運用。
三、讀中學寫,讀寫結合
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習作技巧后,還必須在學習中不斷地實踐和運用,習作能力才能得到發(fā)展和提高。所以,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抓住有效的時機,找準文本中的讀寫結合點進行隨文練筆。將閱讀與練筆統(tǒng)一起來,促進寫作知識遷移和內化。
1、把穩(wěn)切點仿精彩。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把讀寫結合起來,抓住課文中的精彩片斷,引導學生進行仿寫。這樣即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教學《匆匆》一文,在學習“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弊髡哂门疟鹊男揶o手法,寫出了時間在我們做許多不經意的小事時悄悄流逝,無法挽留。在學生對句子的深入理解手,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一寫自己的時間是怎么溜走的。有的學生這樣寫道:“看電視的時候,日子從專注的雙眼前過去;聊天的時候,日子從滔滔不絕的話語中過去;玩耍的時候,日子從歡樂的笑聲中過去。
有了例文中典型的句式,學生的表達淋漓盡致,沒有任何的阻隔。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指導學生練筆,一課一得,學生的構思成文就會意到筆隨。
2、意猶未盡續(xù)后文。續(xù)寫是對原文的拓展和延伸,是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手段?!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篇課文往往也可以有千百種的續(xù)寫。例如:我在教學《窮人》一文時,要求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把漁夫和桑娜收養(yǎng)西蒙兩個孩子后的情況展開續(xù)寫。有的寫漁夫和桑娜日子過不下去了,離開了海邊流浪到大城市,給一個老板打工,最后孩子長大了,也當上了大老板。有的寫漁夫捕到一只金龜,價值連城,過上了幸福的日子。有的寫漁夫累垮了,只好賣掉自己的三個孩子,勉強養(yǎng)活西蒙的孩子……
這樣的小練筆,既解決了“無米之炊”的窘境,又把課文的理解與語言文字的運用緊密結合。使學生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飛翔。
3、適當延伸補空白。任何一篇文章,作者在遣詞造句、謀句布篇時,將內容與思想內化在文本中,但往往言不盡意,留給讀者許多的空白點。文章自身的這些“留白”,給了我們想象創(chuàng)造的空間,指導學生進行空白補寫,不僅可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
例如教學《給予樹》一課,可緊扣小女孩對洋娃娃“一直盼望”的迫切心情,讓學生想象小女孩多么希望有個洋娃娃,像并人一樣陪在身邊的內心需求,并用“白天,她一個人孤零零的時候,她希望洋娃娃可以……;晚上,面對黑漆漆的屋子,她盼著洋娃娃可以……;甚至連做夢呀,她都夢著洋娃娃……。”的排比句式把小女孩每時每刻都在盼望有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的內心世界填補出來。文本留下的“空白”,需要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用想象去填充,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掘。通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去填補這些“空白”,既能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又能達到了以讀促寫的目的。
“不積跬步,不無至千里;不積小流,不以成江海。”課堂處處是作文,只要我們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課堂主陣地,正確處理好閱讀與習作的關系,把寫的訓練有機融合于閱讀教學之中,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讀中學習,讀中訓練,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對學生言語生命的成長將發(fā)揮著持續(xù)的、潛移默化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