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是廣西中部的名山。大明山以“雨后晴翠,層巒疊嶂,滿目生機”而得名,被譽為“嶺南奇山,人間仙境”。由于地形復雜、氣候獨特、相對溫差大、動植物資源豐富等,塑造了其風光無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春之花,夏之瀑,秋之云,冬之雪”是大明山四季景觀的縮影。
很久以前,這里是一片平坦的好地方??墒牵侍锖玫厝峭了镜?。百姓們?yōu)榱四芊N一點瘦田瘦地,白天要給土司做工,自己的田地只能在晚上耕種。有一天晚上,眾人正在田里種莊稼,有一個銀須白發(fā)老人手提燈籠經(jīng)過田邊。老人問:“為什么大家都在晚上摸黑種田?”大家訴說了苦情。老人告訴大家:“我是從西邊來的,西邊有一條大龍,白天躲在一個巖洞里睡覺,晚上才出來活動。大龍口含明珠,珠光能照千里。如果能把它捉來,晚上勞動就不怕天黑了。但是,那條大龍住的山谷口有三只猛虎和三條大蛇日夜輪番把守。進了山谷,還有一座石城,城門又有三個山妖把守。要進了石城才能到巖洞?!?/p>
聽了老人的話,大家商議派誰去捉大龍,但是找來找去也沒找到合適的人。這時,有個姑娘站出來說:“我去!”這個姑娘名叫大明,是一個孤女。父老鄉(xiāng)親們看看她,個個搖頭。大明說:“相信我吧!我只要求大家給我三斗米、三支箭、一把長劍、一條一百二十丈長的繩子和三十六雙草鞋。我保證三年內(nèi)把大龍牽回來。如果大龍牽不回來,我永遠不回來見大家?!?/p>
這天,大明帶著鄉(xiāng)親們送的東西和眾人的希望出發(fā)了。她走了九九八十一天,先到一個高山向老和尚學武藝。她刻苦學了一年,學得一身好武藝。老和尚贈米送她上路,她繼續(xù)往西方走去。
大明頂風冒雨地走,肚子餓了就吃兩把生米,跌倒了爬起來繼續(xù)走。山越爬越高,河越過越急。她穿爛了三十六雙草鞋,才走到大龍住的那個山谷。大明一看,果然有三只猛虎和三條大蛇把守山谷口。她持劍向谷口走去。三只猛虎向她猛撲過來。大明眼疾手快,閃到一棵大樹后邊,彎弓搭箭,第一箭射穿一只猛虎的腦袋;第二箭射破一只猛虎的肚子;第三箭射斷一只猛虎的一條腿。那三條大蛇盤在谷口睡覺,聽到老虎吼叫,瞪眼一看,見兩只猛虎已被射死,另一只又斷了一條腿正在地上打滾,眼看大明就要進山谷來了。這時,三條大蛇分三路向大明沖過去,那毒舌伸出來足有一尺多長。大明拔出長劍,一步一刀,跳躍前進,連跳九步,把三條大毒蛇砍成了十節(jié)。這時,斷腿猛虎從背后撲過來,抓傷了她的背脊。大明倒在地上,長劍也丟了。猛虎把她壓在底下,正要咬她的喉管,她一骨碌翻起身子,往上飛起一腳,把猛虎踢到高空。猛虎快落到地面時,大明撿起長劍,揮劍一掃,把猛虎劈成兩半,大明捉龍心切,顧不得自己傷痛,繼續(xù)往里走。走到石城門口,三個山妖一見她,馬上把城門關緊。大明雙手一推,城門被推倒了。三個山妖跟大明廝殺起來。三個山妖把大明圍困在中間,三把大刀向她猛劈過來。大明揮舞長劍朝山妖進攻。刀劍碰擊,震天動地,嚇得飛禽走獸紛紛逃命。經(jīng)過大半天地激烈搏斗,大明胸背受傷,昏倒在懸崖上。為首的大山妖對兩個小山妖說:“給我抓活的,要她給我做老婆。”大明瞇著眼睛觀察,見兩個小山妖撲來,大明一滾,雙手順勢一推,把那兩個小山妖推下懸崖。大山妖弄不清怎么回事,大明猛地跳起來,舉起長劍朝大山妖砍去。大山妖來不及還手,頭顱就被砍落在地。
大明尋進巖洞去。大龍正在洞里睡覺,嘴里含的明珠在閃閃發(fā)光。大明用長繩套住大龍的頸脖,將它拉出了洞口。
大明牽著大龍趕路,大龍在后面千方百計地要掙脫,但是大明把繩子握得緊緊的。一天,路過一片林海,剛一拐彎,大明感到大龍怎么也拉不動了,原來大龍將尾巴死死地纏到一棵大樹上。那棵大樹像一座房子那般粗。大明用力拉呀,拉呀,突然“嘣”的一聲,繩子斷了。大龍爬到了樹頂。這樹干太粗,又光滑,大明無法攀爬上去。大明在樹下守了九天九夜,后來,大明決定把大樹砍倒。她用那把長劍砍了七七四十九天,大樹終于被砍倒了。大明沖上去,抓住大龍的鼻子,用繩子重新把它綁好,繼續(xù)趕路??煲叩郊伊?,但山間泉水干涸,溪水斷流,大明和大龍都口干得走不動了。大明牽大龍到紅水河喝水,大龍把滿滿的一條河水喝去了一半。直到現(xiàn)在,紅水河兩岸高高的,河面卻很低。
大明歷經(jīng)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終于把大龍牽回了家鄉(xiāng)。鄉(xiāng)親們見大明真的牽回一條大龍,龍嘴里含著一顆明珠閃閃發(fā)光,百里之內(nèi)都給照亮了。這時,大明又餓又累,還渾身傷痛,再加上心情過于激動,一下了昏了過去。大明持繩子的手一松,大龍乘機掙脫韁繩,呼嘯著沖進地下,逃往南海去了。鄉(xiāng)親們用山茶把大明救醒,她掙扎著站起來要去追大龍??墒牵趺匆才膊粍与p腿,氣得她胸口都要爆炸,就這樣站著氣死了,死后化為高山。
鄉(xiāng)親們?yōu)榱思o念她,稱這座山為“大明山”。大龍?zhí)幼邲_過的地方留下一條河,叫作“澄江”。
(摘自《中國民間故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