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紅
【摘要】詩歌是一種能體現生命意識的文學樣式,當各類門事件沖擊我們的道德底線的時候,詩歌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生命價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激發(fā)學生對終極信仰的追求,滋養(yǎng)學生的關愛情懷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試用氛圍營造,師生朗誦,思維融合和真情感悟談談如何在詩歌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
【關鍵詞】生命意識 ; 音樂 ; 繪畫 ; 朗誦 ; 交流 ; 寫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36-0276-02
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不虞匱乏,但其精神及心靈卻顯得空虛貧瘠。于是,偷竊、賭博等不良風氣日漸侵蝕了我們的生活,“我爸是李剛”“我爸是李雙江”以及各類門事件不斷涌現,沖擊著我們的道德底線。為什么會有這些本不應該發(fā)生在青少年這樣一個年齡階段的事發(fā)生,從教育這個角度來說,主要是我們缺少了對學生生命意識的滲透,也即缺少有效的生命教育。詩歌是一種側重于表達內心體驗、抒發(fā)內心情感、陶冶性情的文學樣式,是用于流淌情感、傾吐心靈、表現生命體驗的藝術性篇章。詩歌與其他文體比較,更能描繪作者對社會人生和宇宙萬物的深切體驗,真實感受,它是作者人格的直接投影,靈魂的真實寫照。詩歌立足自我,展示豐富的獨特心靈,溝通并共鳴于人類心靈,從而喚起讀者對美的向往。所以詩歌最能體現生命教育理念,是最有利于實施生命教育的閱讀教學,這也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
那么如何在詩歌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呢?本人主要從以下幾步入手去實施的:
一、氣氛烘托,強化預設
1.音樂營造氛圍,打通情感通道
從美學角度上說,音樂與文學,同是藝術,同是創(chuàng)造審美價值和審美情趣的載體。若能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則無疑更能激發(fā)人心靈深處的那份顫動,讓人或為詩人的悲苦際遇而哀傷,或為詩人的樂觀心態(tài)而欣喜,或為其深邃的宇宙觀科學觀而震撼,或為其濃烈的愛國熱情而激動,從而自然喚起人對生命的思考與認識。當開始教學時,或教學到動情處,教室里蕩漾起或喜或悲、或急或緩、或濃烈或淡雅的旋律,自然就營造出了與詩歌意境、感情相吻合的氛圍,為學生理解詩歌奠定了感情基礎,這樣就使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自然進入詩歌描寫的特定情境中,隨作者一起歡歌,隨作者一起悲傷,從而逐步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最終進入到作品的情感空間。例如,當《靜女》遇到《致愛麗絲》,那是豆蔻梢頭初見的心悅相知,羞澀懵懂如同親身所歷,遙遠而又真實;當《再別康橋》遇到舒伯特的《小夜曲》,那輕盈的節(jié)奏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將詩人復雜的情感帶給了我們;當《念奴嬌·赤壁懷古》遇到楊洪基的《滾滾長江東逝水》,雄渾的歌聲帶動了我們一起去感受那種“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雄渾壯觀之景與詩人的曠達心態(tài)……在這樣的音樂背景下,學生不僅更容易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而且也更容易理解詩歌的內涵,感悟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也就順理成章了。
2.用畫面營造氛圍,預設情感世界
中國古代文人常常詩書畫皆通,優(yōu)美的詩歌總是具有詩情畫意的。蘇軾就曾說過:“味摩詰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币虼?,在教學中,我們也可采用多媒體制作鮮活的詩歌圖景,讓學生在觀看這些圖景中,充分體會和想象詩歌的詩情畫意,并把自己融入到詩歌的詩情畫意之中,進而體會詩歌的畫面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進而帶學生進入詩人的世界,感詩人所感,思詩人所思,悟詩人所悟,從而獲得自己的人生體驗。
例如,上《沁園春·長沙》一詩,本人從網上去搜尋了滿山楓葉圖、碧海藍天圖、千帆競發(fā)圖和雄鷹翱翔圖,并且運用圖片處理軟件,讓各個圖片呈現動畫的形式。這樣,學生在分析“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钡那锾熘暗臅r候,很容易就得出了“萬”“遍”“層”“染”“漫”“透”“百”“爭”“競”這些字的深刻含義,自然也就發(fā)現毛澤東主席眼中的秋與別的詩人眼中秋的區(qū)別——那不是蕭瑟悲涼的秋,而是富有生機活力的秋,這就像當時的革命運動一樣蓬勃旺盛,從而也就很快就體悟到了作為一個革命領導者所具有的豪邁情懷。
除了教師事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好畫面,以此來營造氛圍,預設情感之外,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以此來運用好這一方式。例如在上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時,本人請三位擅長繪畫的學生先在課前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將《山居秋暝》繪成一副畫,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并對其作描述與說明。接著師生結合詩歌內容,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補充與完善。最后,師生共同體悟王維于詩情畫意中所寄托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整節(jié)課學生積極性非常高,對詩歌中呈現的山水美景和淳樸的農村生活感受也非常深刻。心靈在那一刻是充實的,生命的感受也是美好的。
總之,畫面是比語言文字更為直觀的體悟詩歌的方式,若能有效利用,那么我們就能更為便捷地體悟詩歌的具體內容,豐富我們的情感世界,從而對生命,對人生有更清晰的把握。
二、師生誦讀,交流情感
1.教師朗誦,傳遞激情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蔽恼虏皇菬o情物,入選語文課文中的詩歌,字字都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都是作者的心血,跳動著作者的脈搏。此時,教師就要做個有情人,會唱,會笑,會贊,會泣。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心隨著作者一起跳動,體會作者內心的喜怒哀樂,通過課堂內教師有效的引導,從而帶動學生進入詩歌,品讀詩歌,在滾滾長江水、高高巍峨峰中體驗生命的豪邁;在裊裊炊煙、淡淡月色中體驗生命的恬靜、愉悅;在杜鵑啼唱中體會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在黃花滿地中感受時光的流逝等等。
例如上《沁園春·長沙》一文,本人在稍作導入后,即給學生范讀,在聽范讀的時候,很多學生都鼓掌并感慨:“好有氣勢??!”有學生甚至說:“老師,毛澤東當時就是想訴說他能把握天地乾坤,他能振興中華大地吧!”這其實就是老師通過自己的誦讀,將激情傳遞給了學生,將學生帶入了詩歌中那個博大的境界,也讓學生基本感受到了毛澤東這種豪邁而激情勃發(fā)的情感。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使學生產生感情,激發(fā)他們的興趣。endprint
葉圣陶說:“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盡情地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當時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苯處熑裟苓m當地運用范讀,也會比較容易地喚起學生的想象,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能快速進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2.學生誦讀,張揚個性
《新課標》明確要求學生能誦讀古詩文,并能通過朗讀“恰當的表達文本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朗讀就是學生將文本內化的過程,是走進文本的過程,更是朗讀者與詩作者心靈交匯的過程。古人云:“詩緣情”,“情動而辭發(fā)”。朗讀者必須披文以入情,表情以達意。對文本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然而,對同樣的文字,學生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有相同的理解,也會產生不同的朗讀方式。特別是對距離我們遙遠的詩歌,在歷經了千年的變化后,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它,讀它,自然就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了。
對于詩歌鑒賞課,我們非常提倡由學生來給我們讀一讀,讀讀他們自己的獨特感受。也許他們第一次讀的時候,更多的感受是艱澀,但第二次讀的時候也許就會是美妙,第三次讀的時候也許就是對自己心靈的觸動,對自己精神境界的提升。就像本人在上《蜀道難》時,一開始請學生讀,兩位學生站起來讀得疙疙瘩瘩,還抱怨這首詩語言拗口,不好讀。等分析了蜀道的特點,再讓學生讀,大家就覺得這首詩歌在寫蜀道之難的時候真形象,語言真漂亮。當誦讀了李白寫作的背景時,再讓學生自由誦讀這首詩歌的時候,有學生則說:“這首詩歌不僅將蜀道寫得非常得壯麗雄險,而且李白還在其中借蜀道之艱險表達了他自己人生的坎坷,功業(yè)之難成?!睆倪@一例子就不難看出,讓學生去誦讀,去自我體悟詩歌,其實也不失為一種增加學生人生感悟的好方法,有時恰恰是這種看似很笨拙的方式,真正打開了學生的心靈世界,有了對生命恰如其分的感悟。
三、心得交流,融合思維
人曰: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了之后,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交換了之后便是兩種思想。交流、溝通是使我們的知識豐富的一條途徑。在《新課標》中,也提出了要“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在閱讀詩歌過程中,可組織課堂就某一詩歌的某一問題的討論活動,組織課外就某一類詩歌(某一位詩人的詩歌,某一時間段內的詩歌)的研究活動等,給學生一個平臺,拋出詩歌閱讀中的疑難,共同探討,或是查找資料去分析等,在彼此的激烈爭論中,獲得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例如在上完《沁園春·長沙》一詞后,舉辦了“我眼中的毛澤東”主題活動,請學生課外收集毛澤東主席的詩詞作品,然后自己閱讀,并談談對這些詩詞的體悟以及這些詩詞對人生的啟示。有學生談對個別詩歌的感受:“我閱讀了毛澤東的詩詞,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的《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因為很多詩人都寫過悼亡詩,像陸游、蘇軾,一般悼亡詩中的情感都是很凄涼哀婉的,唯獨毛澤東的這首悼亡詩獨具一格,沒有絲毫的悲哀和離情別緒,卻充滿喜悅。詩中寫道,仙人得知人間烈士來了,一個捧出美酒,一個為她們獻舞。原本天人相隔多么悲傷的事,到了毛澤東這里卻成了一件美事。很顯然,毛澤東在表達懷念,但更主要的是通過悼亡在宣揚革命,宣揚烈士為國捐軀,雖死猶生的精神。所以,毛澤東的這種樂觀、堅強、自信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币灿袑W生說:“在閱讀毛澤東主席的詩詞中,我明顯感覺到了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的革命豪情。因為他描寫的畫面都是很優(yōu)美的,都是鼓舞人奮發(fā)進取的,我在閱讀中看不到一言半句頹廢悲觀的情緒,即使是在革命遭遇挫折的時候,他寫的詩歌也是那么的樂觀。
可見,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也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的教育。若氣氛烘托只是讓學生感受了生命,若激情傳遞只是讓學生認識了生命,若個性朗讀只是讓學生去自我表達了對生命的理解,那么思維融合就是讓學生在彼此的思維碰撞中,提升了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理解,讓他們學會了去理性地思考生活,客觀地去評價生命。
四、撰寫體會,情感升華
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精辟的言論指出學生解讀文章時都具有自主性。讓學生親近文本,親近作者,進行“零距離”的心靈對話,感悟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并結合自己,結合生活,寫下感受與體會,最終在學生的生命中留下高尚的道德情操,豐富的語言材料,這是鍛造生命厚度,發(fā)掘生命深度最可觀的方式。
撰寫體會,升華感悟,很多詩歌都有我們可以挖掘的空間,若教師能好好把握,這就將是啟動學生心靈與情感世界的極好契機。例如在上了《聲聲慢》后,本人給學生補充閱讀了《亂世中的美神》一文,然后請學生結合李清照生平和她的詩詞,寫一段關于“欣賞生命”的感悟。學生甲寫道“讀了《聲聲慢》,體會到了那股凄涼的悲愴之情,同時也感受到了她的才氣,以及因為她的才氣而不被社會所容的悲哀?!安旁宸桥邮隆?,這似乎就是那個可悲的年代對女子的不公評價。李清照不僅有才氣,她還有著作留世,所以她被文人同胞視作異類。……誰能感受到這樣一位原本幸福美滿,卻因為家愁、國愁而在晚年四處顛沛流離的女子的痛苦呢?……她是一個傳奇式的女子,一個令人崇敬的女子!”學生乙說:“以前讀過李清照的不少詩詞,‘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是一種悲壯;‘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一種孤獨,‘小院閑窗春已深,垂簾未卷影沉沉是一種凄涼……從李清照的詩詞中,在李清照身上,我感受到了當生活幸福美滿時的快樂,也體悟到了晚年流離時的悲哀,更對其在宋王朝南渡后,竭力保護金石的勇氣表示崇敬。一個弱女子,本身奔波逃命就已極為不易,卻帶著那么多的金石文物,并且堅持不放棄。這讓我看到了‘巾幗不讓須眉的豪氣,也讓我想到了這個世界其實沒有什么是做不好的,只要人有這個毅力與勇氣去做?!?/p>
學生將自己的體悟通過語言文字表述出來,一方面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這也是整理思路與感受的過程,可更清晰的認識詩歌的主題與對自己的提示與啟迪,對生活、人生、生命有更清楚的認識。這是將表象理解提升到理論層面的過程,也是由文學轉換到生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諸如愛心對于個人與社會的無窮力量,培養(yǎng)自己純潔的愛心;認識到個人對于時代的責任、義務,幫助自己樹立時代中的人生坐標;理解生的美麗和死的光榮,教育自己要活出價值,活出美麗……
總之,“詩言志”“言為心聲”,詩歌是用精煉的語言來呈現生命體驗的一種體裁,情感是詩歌的主要成分,而生命意識的教育是通過情感教育體現的。所以,在詩歌閱讀教學中,無論是音樂還是朗誦,還是學生的思維碰撞等,注重從情感出發(fā),從情感上打動學生或者震撼學生,這無疑是滲透生命意識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優(yōu)化詩歌教學,提升詩歌教學內涵的方式之一。在詩歌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讓詩歌內容更飽滿了,讓學生對生命的體驗與感悟更豐富了,對生活更積極向上了。當然,生命意識的滲透是終生教育。不應局限在人的某一階段,亦不應是局限于課堂教學,局限于老師。要充分進行生命教育,應該讓學生學會感悟生活,感悟生活中一切經歷的東西,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成為生命的財富。
參考文獻
[1]夏紅霞.《高中古典詩詞教學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11
[2]孫長林.《高中古詩詞教法獻策》.語文教學通訊D刊.2011年09期
[3]陳向春.《試談古典詩歌教學的新思路》.長春大學學報.2005年第8期
[4]李兆群.《詩歌教學論》愛倫·坡. 詩的原理[C].武陵學刊.1998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