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娟
筆者參加了學校舉行的全校教師基礎性賽課活動,課題是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jié)《光的折射》。筆者對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個別環(huán)節(jié)進行了修改,在試上課和賽課中竟然會得到如此不同的課堂效果讓筆者很是意外,期間感悟尤其深刻。
試上課的時候結合課標要求設計教學思路,流程如下:
師:(出示課本漫畫)你從漫畫上看到了什么?
生:水看起來淺實際很深,游泳的人喊救命了
師:為何如此深的河水看起來變淺了呢?
生:光發(fā)生了折射。
師:什么叫光的折射呢?先看一個實驗(演示實驗)
生:觀察現象
師:像這種光由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fā)生偏轉的現象就叫光的折射
……
設計意圖:按照課本的思路和流程,讓學生觀察漫畫:游泳的人看著水淺,但是跳進水中發(fā)現水卻很深,引出光的折射概念,接著通過演示實驗知道光由一種介質傳播進入另一種介質過程中會發(fā)生偏折。后面通過分組實驗,探究出光的折射遵循的規(guī)律,在利用導學案完成練習鞏固。
教后反思:課后筆者第一時間進行反思,新課引入利用一幅漫畫,給出光的折射定義,這樣是為了引出定義而硬塞了一個情景,學生只是機械的記憶了一個定義,導致后面畫光的折射光路圖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只能亂畫一通,正確率很低。學生全然不知整個探究過程,學生似乎都是被牽著鼻子走,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比較沉默。發(fā)現整個執(zhí)教過程的問題所在:(1)課堂教學中忽略了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過于關注學科內容的教學。(2)受到漫畫情境的局限,有些學生還沒有理解漫畫的含義,沒有給足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時間與空間。(3)演示實驗可觀察性低,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4)雖然多數學生可以按部就班的根據“探究”所得結論完成例題和習題,但從長遠發(fā)展來看,學生能夠記得這個結論多久呢?可以達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嗎?
后來通過師父的指點與整個學科組的討論交流,對課堂教學中的個別環(huán)節(jié)進行了修改。教學流程如下:
師:(投影一只白瓷碗中放一枚硬幣,然后移動碗的位置剛好看不到硬幣)新課之前先來解決老師的一個問題:白瓷碗中放一枚硬幣,此刻看不到了,你有方法能重新看到硬幣嗎?條件是不能移動碗和硬幣。
生:明顯一愣,隨之開始思考,接著個別的大膽活躍份子開始舉手
生1:直接走到講臺前就能重新看到硬幣了。(一個平時活潑開朗的女生如是說。其他同學發(fā)出一陣笑聲,表示不贊同,并舉手示意自己有正確方法)
師:我們聽她說說看,她的方法中蘊含的物理知識是什么好不好?
生1:光的直線傳播啊。(她堅定地回答。其他同學此刻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師:非常好,她利用了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重新看到了硬幣,還有其他的方法嗎?(此時教室的氣氛逐漸活躍起來,過半的學生舉手。)
生2:(直接上臺,拿起平面鏡經過自己的調整,讓大家從投影儀的大屏幕上重新看到硬幣。下面的同學自發(fā)的鼓掌表示贊同。)
師:誰能解釋一下物理原理?
生齊答:光的反射
師:非常棒。(此時大部分學生仍然舉手,示意還有方法)
生3:我也上臺演示吧。(他是一位平時成績不太理想的男生。他拿起水杯小心翼翼地往碗中倒水,慢慢地大屏幕上開始出現硬幣的邊緣,直至硬幣完全出現,他停止了倒水)
生3:這是因為光從水中出來進入空氣時,光路發(fā)生了偏轉。(他自信地說)
(其他同學報以更熱烈的掌聲)
師:非常聰明。我們把光從一種介質傳入另一種介質時發(fā)生偏折的現象稱為光的折射。
師:那么,光的折射遵循什么規(guī)律呢?
生:很雀躍的迫不及待地動手做起了實驗
……
設計意圖:一個小魔術的設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動腦思考,利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學生根據講臺上的器材能夠想到利用光的反射,還可以想到光的直線傳播這兩種方法。這樣,從舊知到新知的過渡,給學生一個緩沖思考的時間,比較容易消化接受一些。引起好奇,才能引發(fā)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正真的理解。
教后反思:一改前課的形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盎然,尤其是后進生的加入,各抒己見,課堂參與度高,營造了既輕松又不失激烈的課堂氣氛. 通過兩節(jié)課的對比,從而讓筆者認識到,在實驗教學中采用恰當的實驗場景,巧妙地設置場景,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內容入手設置場景更易于引發(fā)學生對實驗的興趣,進而對解決實驗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得出新的知識內容,這樣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內容入手,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到了新的知識內容,學生體驗到了自己思考的重要性,也體驗到了自我學習的成功和樂趣,進而提高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所以課堂情境的設計直接或間接決定著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注意的是,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課前精心設計課堂情境,授課時還要給學生獨立思考鍛煉的機會,不同的問題要給學生不同的思考時間,組織答案??紤]問題的方式也可多樣化,可以獨立思考,也可分組討論;可以采用集體回答,也可以個別回答,鼓勵學生多思,啟發(fā)學生巧思。教師自己要對學生的見解給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確的見解,對錯誤的要善于誘導,使他們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深化,受到鍛煉,使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和表現。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設置,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課堂環(huán)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場景設置的正確觀念,才能在實踐中發(fā)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總之,對待課堂場景設置,要求教師心中有學生、有目標、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學生,才能創(chuàng)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良好氛圍,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只有心中有目標,才能“粗中有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長袖善舞”,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個好的教學場景的設計,它不需要任何的修飾語, 但一定要體現場景設置的藝術所在,這也就是說一堂課設計的場景中,應該至少有這樣的作用:它可以體現這個知識的綜合性,所能容納的答案非常的多,一個學生可以回答,一班的學生也可以回答,答案因學生的眾多參與而精彩。同時,設計這樣的問題就在考察教師的功底了,也對教師自己提出了要求,讓教師有了前進的動力!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tǒng)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讓學生逐步積累物理經驗,學會學習,從而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