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花 李野
反思是幼兒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尤其是《綱要》頒布以來,反思已逐漸受到幼兒園的高度重視。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從認知心理學提出:教師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就多一份提高,就與優(yōu)秀教師更接近一程,一個缺乏反思的教師,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jīng)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國外教育學者波斯納提出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jīng)驗+反思=成長。由此看出,反思對教師的成長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新《綱要》強調(diào)在真實情景中研究真實問題,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自《綱要》頒布后,我園始終以反思為抓手,一步一步地推進《綱要》的實施,逐步培養(yǎng)出一支懂反思,會反思,樂反思的研究型教師隊伍,真正實現(xiàn)從觀念到行為的轉(zhuǎn)變?;仡櫸覉@教師走過的反思路程,深深的體會到:反思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催化劑。
一、管理者對反思價值的重新定位,是開展反思的前提
1、重新領悟反思的內(nèi)涵和價值
首先管理者重新學習“反思”的理論,從思想上進一步明確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其次,開展全園“反思大討論”, 在討論上讓教師明確反思對自我專業(yè)成長的作用。
2、發(fā)揮評價激勵的引導作用,保證反思的深入發(fā)展
首先,即不追求好文章,重要的是關注教師是否在思考,不求反思札記的數(shù)量,更關注反思的過程;不重懲更重獎(激勵),隨之采取相應管理的策略,引領反思的順利開展。
其次,業(yè)務園長認真審閱每一本反思札記,給予細致和分析和評價。
二、激發(fā)教師反思的內(nèi)在需要是開展反思的關鍵
激發(fā)教師反思的內(nèi)在需要是提高教師反思能力的關鍵。為此,我們在提高教師反思能力,促進教師成長中,首先從激發(fā)教師的內(nèi)在需要入手,其主要策略:
1、在重溫整理自己的反思中找到興奮點,激發(fā)需要。
我們要重溫、整理反思札記,從中找出閃光點。教師們在整理的過程中,往往會找到職業(yè)興奮點,從而強化自己的職業(yè)感,延伸、拓寬、轉(zhuǎn)移教育行為,如:關心幼兒,得到家長承認
2、在學習、比較同伴的反思中激發(fā)需要
教師們從同伴的反思中各取所需,如,一位年輕教師談到:我在組織孩子們認識動物的活動中,突然有一位孩子說我和爸爸坐輕軌到動物園,其他孩子也七嘴八舌的議論“輕軌”,話題由“動物”轉(zhuǎn)向“輕軌”此時我不知如何調(diào)控,突然想起周老師反思中寫的關于“從幼兒的需要想到的”,我頓時豁然開朗,馬上調(diào)整計劃,與孩子一起產(chǎn)生一個新的主題——輕軌,深受孩子們喜歡。從同伴的反思中自己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有創(chuàng)新,能順利完成,由此,反思的價值在潛移默化中得以體現(xiàn),自己想寫反思的愿望自然而然強化。
3、在集體交流中體驗成功,激發(fā)需要。
(1)反思碰碰車
我們在教師辦公室的一面墻上,裝飾了十多輛可愛的碰碰車卡通形象,五彩繽紛,一旁醒目的欄目名稱“反思碰碰車”猶如一道彩虹貫穿上方。每個月教師將自己的反思貼在自己的碰碰車上,向大家展示,為每位教師向他人交流搭建平臺。
(2)凡人名句
我們在辦公室為教師們開設了“凡人名句”專欄,以前張貼的是“名家名言”,現(xiàn)在我們將教師反思中精彩絕句、妙段打印出來替換了名家名言,不定期的更換,每學期力爭讓每位教師反思語言都能上一次專欄。教師看到“凡人名句”,心情無比興奮,她們說:原來教育真諦誕生于我們,反思,我們由衷地喜歡。
三、樹立問題意識,是深入反思的核心。
1、營造問題氛圍
針對教師不明確問題的內(nèi)涵,我們采取了問題個案分析, 問題大尋找等途徑幫助教師尋找問題。一是拋出了一些問題,讓老師根據(jù)自己的實際細化問題,如:怎樣做孩子學習的支持者?怎樣延伸主題活動?……通過對問題的層層分解,教師明確了什么是問題。
2、學習尋找問題的方法
尋找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經(jīng)過實踐,我們認為要教師樹立問題意識,關鍵是教給她們尋找問題的鑰匙,我們利用真實的教育情景,讓教師在情境中尋找問題,明確找問題的方法,引導教師從活動的主體(教師、幼兒)身上找問題;從活動的相關要素(教育環(huán)境、活動材料等)找問題;從活動過程(過程的展開、方法、偶發(fā)事件等)找問題;從活動的結(jié)果(目標達成、家長同伴反饋)找問題。明確了這些方法后,教師們掌握了找問題的思維方式,逐漸會找一些小而實的問題了,大多數(shù)教師寫札記的畏難情緒隨之而消失。
3、討論解決問題
會找問題是開展反思的關鍵,而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則是開展反思所追求的終極目標。由于我園教師學歷、理論水平參差不齊。找到問題后有的會深挖根源,找到有效的策略,有的則一片茫然。于是,我們又經(jīng)歷了討論解決問題階段。其做法是:
教育漫談:即教師在辦公室里,就某個教師遇到的問題進行你一言我一語的漫談式討論,從而逐漸澄清事實,明了觀點,明確操作方法。這種教育漫談既可以是教師自發(fā)的,如:一次備課時,周老師說“家園欄內(nèi)容可以包括哪些?”教師們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來,最終達成共識,周老師的問題就在寬松的漫談中得以解決。另外,教育漫談也可以是幼兒園事先擬好議題,在專門安排的時間里,組織教師有準備地參加研討,這種協(xié)作學習形式具有及時性的特點。
熱點研討:即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圍繞一個個從教育實際的熱點話題展開討論。如《綱要》實施之初,我們探索“幼兒成長檔案袋評價”時,要求教師走進孩子,觀察記錄孩子生動、有趣、典型的事件,如何觀察幼兒?如何做觀察記錄?成為哪個時期的熱點問題。我們采取了參與式討論,先請一位教師介紹自己的觀察記錄方式,其他教師針對每種方式討論其利弊,補充其意見,以此解決教師的困惑。
難題會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必然會遇到教師個人所無法正確判斷、解決的難題,也需要同行、專家的會診,方能“對癥下藥”,使《綱要》目標得以實現(xiàn)。我們采取了“洋專家”和“土專家”相結(jié)合,“洋專家”即幼兒園之外的高校、教科研機構高層次的學者,她們主要會診難度很大,需要理論支撐的問題如:如何處理課程的預成和生成問題等;“土專家”即是幼兒園的骨干教師,主要會診操作層面的問題,如:如何讓家長會活起來等。
三年來,我園教師在反思的研究中專業(yè)素養(yǎng)得到了長足進步,主要反映在專業(yè)化成長上,如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大部分教師能寫自己的教育故事,闡述自己教育教學的理論依據(jù);在師幼互動中,更多的是關懷、接納、尊重、支持、合作、引導幼兒,與幼兒平等互動;在家園協(xié)調(diào)共育上,爭取家長主動參與教育,主動與家長協(xié)調(diào)、溝通,幫助家長提高育兒水平;在教研活動中,能進行思想交流,共同研討教育中的問題……
盡管如此,但是我們對深入進行反思還有很多困惑,還需專家、同行的引領,需要我們踏踏實實攻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