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妹
語文學科究竟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呢?它既不是語言學,也不是文字學;既不是政治課,也不是文學理論、文學創(chuàng)作課。然而,語文學科與它們都息息相關、互相滲透。不但如此,語文還聯(lián)系著廣闊的現實生活,聯(lián)系著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乃至一個民族的生態(tài)、心理、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特征等等。
高中語文教材作為承載高中語文教學任務的載體,它就不再是一本一般意義上的學習用書,它被賦予了太多的使命和責任。正是因為其特殊的身份,近年來高中語文教材也不斷地在改編以順應時代的變化,但不管其怎么改編,任何時候它仍然是嚴肅的,就像一位正襟危坐的長者,使得學生不能或不愿去靠近它。所以我們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在教材和學生之間搭建一座美麗的橋梁,讓學生走近教材,融入教材。要完成這一工作,我們語文教師就要以一種全新的態(tài)度來對待我們的語文教材。
高中語文教師重視語文教材的理由有二:一、高中語文教材是我們學習語文、提升語文能力的范本,它不僅有大量語文方面的知識,還有德育、美育等功能;二、高中語文教材一直是高考命題老師的寵兒。從近三年江西的高考試題來看,除了有傳統(tǒng)的隱蔽些的課內向課外遷移的題目外,還有大量直接考察考生對教材是否熟悉的題目,如2013年江西高考第20題就是請同學按要求寫一段說明性文字,介紹所學過的高中語文課本《先秦諸子選讀》。盡管高考命題老師對教材情有獨鐘,但是我們很多學生對教材卻不是十分熱衷,甚至敬而遠之。個中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時候也許是我們語文教師對語文教材沒有深入研究,沒有做好引導工作。那么我們該怎樣去做,才能讓我們同學愛上高中語文教材呢?
首先,要在學生和語文教材之間搭建橋梁,教師就要充分了解我們的語文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學習的主體——學生,如此才能找到二者的契合點。在這里我想先談談教師對語文教材的使用。小學語文教學界很有些知名度的竇桂梅老師曾說:“有時我們說教材不過是個‘例子,‘例子不等于是法律,不等于是圣經、圣旨;教材更是一個‘引子,今天的社會里我們應該把教材看作‘引子,引發(fā)你去學習,引發(fā)你去陶冶,引發(fā)你去思考?!钡拇_,語文教師要以教材為“引子”,引發(fā)同學去求知去求學。在上《孟子》選讀章節(jié)的時候,我發(fā)現孟子的文章論辯充分、氣勢浩然,很多章節(jié)都是議論文的典范。故在講授這類文章時,我不僅從內容上去教授學生,更注意引導學生從寫作思路、行文結構等方面去把握,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寫作手法。這樣的課文它就不再是一篇單一講解孟子思想的文章,它可以引導學生寫作規(guī)范的議論文。如果我們教師在上課前都能充分分析每篇課文的特點,那么每篇課文都可能成為點燃學生學習激情的火種。
其次,要讓學生愛上語文教材,就要讓他們在教材中找到興趣點,這個興趣點可以點亮整節(jié)語文課堂。我們現在的學生都是90后,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很多,他們討厭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他們厭惡傳統(tǒng)的課堂分析。所以在課堂上要少一些“滿堂灌”、“一言堂”,多一些巧關于教學內容的巧妙設問,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答案。記得在上《祝福》這一課的時候,我沒有按照教參上的傳統(tǒng)上法,分析祥林嫂的性格、悲劇根源等,而是在分析課文之前直接設問:是誰殺死了祥林嫂?是自殺、他殺,抑或是謀殺?這個問題一拋出后,整個教室立馬就炸開了鍋,連平時不愛上語文課的同學也立馬正襟危坐,開始參與到語文課堂中來。然后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假設自己就是福爾摩斯,就是柯南,請他們從課文中找出線索,快速破案。結果同學讀課文特別認真,沒有放過任何的蛛絲馬跡。同樣是讓學生找細節(jié),析形象,談根源,只是換了種教學方法,其教學效果就有天壤之別。同樣,上《雷雨》這一課時,我也設計了一個同學們比較感興趣的問題:你怎樣看待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愛情?結果上課效果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同學們仔細地在文章中找細節(ji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爭得面紅耳赤,甚至下課鈴聲響了,他們還不讓我下課。其實我們教材中選擇篇目都是很經典的,只是有些篇目時代的痕跡明顯些,不大對我們90后的胃口,所以,我們語文老師在設計教案時可以靈活些,可結合同學們的興趣愛好、思維習慣設計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用這些巧妙的設問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他們自然就不排斥語文教材,自然而然就喜歡上了語文課堂。
再次,語文教師可以在對教材全面把握的基礎之上,鼓勵學生對教材進行大膽的改編,允許學生對課文中的人或事有自己的另一種見解,這樣的互動會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眾所周知,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而教育是知識創(chuàng)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人才的搖籃,我們的語文課堂怎能離開想象力,怎能離開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90后學生充滿活力,激情四射,正是創(chuàng)新的黃金年齡。鼓勵他們對教材進行個性化解讀,無疑會讓他們更親近教材。在我的課堂上,對課文再創(chuàng)造可以是續(xù)寫,可以是改編,可以是對教材的另一種解讀。比如我會讓學生討論荊軻刺秦為什么會失?。縿⑻m芝那么漂亮、賢惠,她的婆婆為啥不喜歡她?你如何看待屈原之死?李密的《陳情表》真的有那么感人嗎?鼓勵學生質疑,肯定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學生就再也不是對知識的被動接收了,而變成了積極尋寶探秘的探索者。他們一旦找到一點光亮就會高興地嗷嗷大叫,有了這樣的成功經歷,哪怕是一次,他怎會覺得我們的教材是面目可憎的呢?
最后,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大量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我手寫我心,“文如其人”,讀他們的作品就是和大師對話,和靈魂對話。要充分利用這些名篇去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讀《夢游天姥吟留別》,感受詩仙太白的高傲超脫,讀《定風波》,感動東坡居士的豁達樂觀;讀《聲聲慢》;憐憫易安居士的漂泊孤苦,讀《水龍吟》,為稼軒的壯志難酬而憤慨?!叭朔遣菽?,孰能無情”,這么多好的作品就靜靜的住在我們的教材里,只要我們好好的去品讀、吟誦它們,我們怎么會不喜歡?
高中語文教材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去重視它,不去引導學生重視它。如果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都能正確定位自己,用心搭建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梁,那么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會愛上語文教材,愛上語文,愛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