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先進
【中圖分類號】G642.4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蘇軾生平,把握本詞主旨。
2、通過誦讀賞析感受蘇軾寵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曠達的人生境界,學習其面對風雨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理解詩眼“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段(5分鐘)
1、新課導入
我想先給同學們講一個笑話:在六七十年代,在農(nóng)村下大雨了,生產(chǎn)隊的人都紛紛拿起勞動工具跑著找避雨的地方,其中有一個知青他抗著鋤頭不緊不慢的在雨里踱著。旁邊的人喊他快跑,他說:“急什么?前面沒有雨嗎?”別人都跑他為什么不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定風波》我們的大文學家蘇軾在風雨中的表現(xiàn)。
2、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課文,用筆把不懂的字音或詞語打上標記,力爭完成誦讀三個基本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情感。
二、議段(5分鐘或不限制時間)
1、通過討論,完成對字詞的梳理理解。
2、聽這首詞,蘇軾給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三、導段(15分鐘)
1、看看這首短短的詞,作者的情感有沒有變化?如果抓重點,你會抓哪兩句來看?大家互相討論一下。
明確:上片重點:“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哪個字最關鍵?任。有風雨,但任風雨漫天,任亂云飛渡,我自巋然不動。瀟灑鎮(zhèn)靜中,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心。有點嘯傲江湖的味道。
下片重點:“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還有沒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似的。本無風雨,何來晴明。
2、如果我們想把全詞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么?
明確:歸。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詞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 作者不怕任何風雨 , 也不在乎風雨陰晴多變 , 一心渴望退隱 , 歸去。
3、蘇 360首詞中,歸字出現(xiàn) 100多次。他歸往何處?
多媒體展示蘇軾在貶謫黃州同一時期的其他作品兩例:
《定風波》:“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吾鄉(xiāng)何在?在心安處)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他的江海是什么?)
明確:他想歸哪兒?歸于心。蘇軾,他將人生看得清明,因為看透,所以通透。 東坡為何不躲雨,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無論是人間天上,還是廊廟江湖,對于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qū)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征。所以蘇軾的瀟灑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靈的超脫!
4、通過理解本詞的思想感情后,同學們再來朗讀一遍這首詞。
明確:要讀出從容,瀟灑,豁達的味道。節(jié)拍不溫不火,不急不躁。調(diào)子不揚不抑。
四、練段(10分鐘)
1、我們圍繞“雨”說了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 詩中的“雨”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既是自然風雨,又是政治風雨、人生風雨。手法是比喻或雙關。
2、“歸去……”蘇軾要往哪歸?結(jié)合蘇軾生平談談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
3、作者在詞中又是如何表現(xiàn)這種人生態(tài)度的?
作者把自然風雨和人生風雨相類比,通過具體詞語表達出來,如:“莫聽”、“何妨”、“誰怕”、“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等。
4、 有人評價此詞是“于簡樸中見深意”,請聯(lián)系全詞,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詞中記敘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寫了“春風”“山頭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這些簡樸的描述中卻表現(xiàn)了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苦難都將成為過去的人生哲理。)
五、測段(5分鐘)
探討交流: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雨,我們會選擇什么樣的方式“歸”?我想請同學們交流一下。
結(jié)語: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 人生再多的雨,經(jīng)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文字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