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杰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我國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漢語文教學也在逐漸步入現代化模式。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習慣于“灌輸式”教育,教師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記,缺少對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大大減少了學生對漢語文學習的興趣。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不再滿足于現代漢語文教學的需求,為更好地提升漢語文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是重中之重。
關鍵詞:高中漢語文;教學;語言感知;措施
【分類號】G633.3
在高中,每一學科的均衡發(fā)展尤為重要。面對高考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高中生的教學更應注重于興趣培養(yǎng),利用興趣主動學習,就需要更具技巧性地教學思路、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漢語文教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并掌握課堂內容,能夠應付考試即可,學生的學習動力也完全來源于“應試”。但是,無論是語文還是漢語文,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已不再適用于現代教學,語言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才是漢語文水平提升的關鍵。培養(yǎng)語言感知能力可以體現個人的語言修養(yǎng),讓學生對漢語文有更深刻、明了的認識,本文對培養(yǎng)高中生語言感知能力措施提出幾點淺薄的見解。
一、以朗誦形式感知漢語文
傳統(tǒng)漢語文教學中,教師將教學目標致力于學生高考應試中,教師更注重于學生“寫”的能力,因此,學生的更多練習時間是在“寫”上,卻忽略了“讀”的重要性。朗誦是讓學生感知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所謂“熟讀成誦”,讓學生多讀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對漢語文語言探知力的培養(yǎng)。漢語文中很多知識是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學生們可以結合教師的講解,通過朗誦的方式,探知文章中更深入的意思,體會文章的精髓和內涵,逐漸培養(yǎng)起語文感知能力[1]。教材中的文章需要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課下反復地朗誦,利用教材中多樣化的表達形式,豐富學生的漢語文知識,在記憶和理解的基礎上,可以掌握更自由的語言表達形式。
二、通過閱讀提高語言感知能力
傳統(tǒng)漢語文高中課堂中的閱讀理解,教師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解題思路,力求如何在閱讀文章中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的閱讀練習目的性很明確。然而,真正能夠解決閱讀問題的最佳方式是真正地讀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意。此時便體現了語言感知能力的重要性。每篇閱讀都有特定的語境、各不相同的語言表達形式,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定的任務量,每天閱讀1-2篇文章,通過字面意思和深入體會文章內涵,逐漸培養(yǎng)起學生對不同語境的語言表達形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建立學生對漢語文的探索欲,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另外,教師應每周安排一節(jié)課堂組織學生共同鑒賞同一篇文章。學生通過閱讀表達自己對文章的見解,互相討論、共同進步,通過教師的糾正,重新審視自己的閱讀思路,反復思考自己存在的問題,這樣,學生在鑒賞文章的過程中,有了表達和反思的過程,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語言層次和語言感知能力。
三、情境帶入培養(yǎng)語言感知能力
每篇精彩的文章都是耐人尋味的,在或優(yōu)雅或激進的字里行間,處處體現作者的內心情感,這就需要學生預備良好的語言感知能力,才能真正地讀懂文章、了解作者的內心。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帶入式的教學方法,為學生設定語言情境,讓學生深入體會,揣測文章內涵,發(fā)表見解,感知漢語文的博大精深,體會言語的精髓奧妙。例如:我國著名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作品《偶然》,文章無處不透露著詩文的美感,教師讓學生賞析這篇詩詞,為學生介紹徐志摩當時的處境和心情,讓學生結合作者的內心和生存環(huán)境,在逐字揣測、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時,設身處地地體會作者內心對世事無常的失落感。在這守詩詞中,作者的情感是有所節(jié)制的,情態(tài)卻是瀟灑的,但是,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利用情境帶入式的教學方法,理解作者的用意是不難的。教師通過這種情境帶入式的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增進學生對漢語文學習的興趣,漢語文教學也似乎變得更加輕松有趣。
四、通過想象培養(yǎng)語感藝術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漢語文便是其中的一門文化藝術。培養(yǎng)學生語感藝術也便應成為新的教學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就社會現象提出問題,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啟發(fā)學生更深層次地思考,更可以借助聲音或圖像,提高學生的想象力[2]。借用文章中抽象的部分,挖掘學生內在想象力、創(chuàng)新力。在不斷閱讀、理解、想象的反復訓練中,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語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藝術,讓學生認為漢語文作文一門藝術學科而存在,增強學生的興趣。
總結:
在高中的漢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影響著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傳統(tǒng)漢語文教學已不再適用于現代教學的潮流。教師需改變傳統(tǒng)灌輸性教育,積極創(chuàng)新改善教學模式,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建立學生對漢語文的興趣,讓漢語文學科變成一門藝術學科。高中漢語文教學中語言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措施層出不窮,教師應通過嚴謹的考量,制定更完善的教學計劃,不斷挖掘新的教學理念,找到最適合的最有效的全新教育模式,才能讓我國的漢語文教育事業(yè)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黃武源.高中漢語文教學中語言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課外語文(下),2015(2):164-165.
[2]包桂芝.試論在高中漢語文教學中語言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9):108-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