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王春光
摘要:通過對死亡教育的概括總結,重點闡述死亡教育在護理院校開展的重要性及可行性。生命教育對護生正確生命觀的培養(yǎng)及其臨床實踐的應用意義重大。
關鍵詞:生命教育 護理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R473
死亡教育對護理專業(yè)的學生及臨床護理實踐意義重大。護理專業(yè)的學生只有對死亡和瀕死有正確的認知和態(tài)度,才能正確引導患者建立積極的死亡觀,緩解患者的焦慮與恐懼,給予患者更深刻的關懷和慰藉。
1.死亡教育內涵
死亡教育是一門新興的教育。Leviton認為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是指"將與死亡有關的知識傳授給人類及其社會的一個發(fā)展的過程,目的是幫助人們理解死亡的必然性"。臺灣張淑美(1989)認為,死亡教育是探討死亡、瀕死與生命關系的歷程。國內學者鄒宇華指出,"死亡教育不是一種指向死亡的教育,而是幫助個體認識死亡的現象和本質,積極預防和應對死亡事件,從而更加珍惜生命,延長壽命的教育"。
2.死亡教育概況
1963年,Robert Fulton正式在明尼蘇達大學開設了第一門死亡教育課程,至1992年,美國78%的護理專業(yè)以及52%的醫(yī)學系都開設了死亡教育相關課程。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等也開展了死亡教育相關課程。
由于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影響,大多中國人都很避諱談論與死亡有關的問題,因此臺灣地區(qū)不引用"死亡教育"的概念,而是以"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所取代。1993年中國臺灣學者傅偉勛出版的《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yī)學到現代生死學》提出生死學。20世紀末,臺灣地區(qū)很重視對醫(yī)護專業(yè)開展生死教育,曾煥堂與林綺云教授等曾在臺北護理學院成立了生死研究中心,為護生臨床實踐提供了更為廣義的健康教育和關懷學習。
我國內地死亡教育起步較晚。目前僅個別醫(yī)學院校設置了死亡教育課程。如,2005年,山東大學醫(yī)學院開設了"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的課程;2006年,南方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開設了"人的優(yōu)逝"課程;個別醫(yī)護院校將生死教育歸入了心理健康教育中或人文護理課程中,所占學時甚少。我國內地針對護生的死亡教育也僅局限于理論探索階段。不論是對護生還是對護士,內地"生死教育"的臨床實踐培訓十分匱乏。
3.護理專業(yè)死亡教育需求現狀
由于醫(yī)護專業(yè)的特殊性,護理工作人員及實習生經常會面對患者的臨終及瀕死問題,王申(2009),"死亡態(tài)度和生命教育需求調查研究"和方曉芬(2011)"護生死亡恐懼及死亡教育需求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研究結果均顯示,學生對"死亡教育"的需求水平較高,護理專業(yè)的學生對死亡的恐懼處于中等水平。
Keck 等認為護士如果不能正確地面對死亡相關事件,在護理瀕死患者時,則會產生自我與工作角色沖突,引發(fā)較高的死亡焦慮或恐懼。生死教育不單單是醫(yī)護專業(y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同時也是醫(yī)護實習生及工作者所必備的素質修養(yǎng),護士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死教育是護理實踐的重要內容。
國外學者Leviton提出"死亡教育"的內容主要涉及三部分:即死亡的本質,對死亡及瀕死的態(tài)度和情緒問題,以及面對死亡及瀕死的心理調整等。沈峰平,崔靜,趙繼軍(2010)在《護士對死亡教育培訓內容需求的調查分析》研究結果指出,護士對死亡教育內容的需求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關于死亡及瀕死護理的學習;關于自殺相關問題的學習;關于各年齡段對死亡態(tài)度的學習;關于失落與悲傷護理的學習;關于死亡及死亡教育概論的學習;關于死亡相關倫理、法律問題的學習;學習關于哲學、宗教、民俗的死亡觀;關于喪葬相關問題的學習。
綜上所述,面對未來職業(yè)的專業(yè)性及特殊性,死亡教育可以幫助護生促進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及職業(yè)素養(yǎng)。同時,培養(yǎng)護生正確的死亡觀對護生構建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護生需要系統(tǒng)地學習死亡教育相關內容。
4.護理專業(yè)死亡教育課程設置
陳錫琦,曾煥棠(1999)在《不同的生死學教學方法對護生生命最后規(guī)劃的影響之實驗研究》中指出,教學過程中采取小組討論法及團體活動效果較好。小組討論目的是幫助學生澄清生命觀,團體活動主要采用寫作、繪畫、心理游戲等,目的是讓學生主動體驗、探索與生死相關的情緒情感,建構積極的生命觀。沈峰(2010)平等人總結死亡教育的教學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知識講授為主的教導式;另一種是以活動為主的體驗式教學方式。實現認知和情緒情感兩方面的教學目標。
依據前人研究結果,護理專業(yè)死亡教育課程的設置可以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筆者認為應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主要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可以安排如下:(1)死亡及死亡教育概論,相關理論以講授為主;(2)正確死亡觀的建構,教學以團體心理活動形式體驗為主;(3)臨終及瀕死心理護理,教學應將理論講授和活動體驗相結合;(4)哀傷心理護理,教學同樣應將理論講授和活動體驗相結合。
5.小結
人生無法逃避與"死亡"相關的問題,死亡焦慮或恐懼總會在成年個體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有所顯現。因此,個體的成長需要接受死亡教育或生命教育。高等教育階段是個體生命觀及價值觀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由于護士或護生是醫(yī)護人員中最容易產生焦慮、倦怠等心理問題的群體,護理專業(yè)的學生更需要接受死亡教育或生命教育,借此來提高護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及心理素養(yǎng)。死亡教育的實施可以為護生在臨床開展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從而能夠給予患者更積極的健康指導和生命關懷。
參考文獻:
[1] 陳錫琦,曾煥棠.不同的生死學教學方法對護生生命最后規(guī)劃的影響之實驗研究[J].醫(yī)護科學,1999,1(1):93-105.
[2]沈峰平,崔靜,趙繼軍. 護士對死亡教育培訓內容需求的調查分析[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3(27);340-342.
[3]方曉芬.護生死亡恐懼及死亡教育需求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 調查研究,2011,12,8(35)endprint